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2016-09-26 00:07娄须光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一带战略国家

娄须光

摘 要:“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拓展国家战略生存空间的宏观构想,“一带一路”的首要意义是空间战略的布局与实施,其次才是政治与经济层面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与东北亚经济的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地缘政治学角度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布局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哲学,尝试该战略背后所体现的思维逻辑,尝试对一带一路战略做出哲学层面的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空间战略;地缘政治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人类社会自二战至今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而且其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兴利除弊、积极进取的改革政策,在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迅速从沉睡的状态觉醒,并腾空一跃成为巨龙。不过,虽然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背后也经历了外界难以想象的坎坷与心酸。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下的国际规范与秩序都已经初步完备,而且中国丝毫不具备参与制定哪怕是轻微变动规则的能力。我们不可能再像西方国家在15—18世纪那样通过“血与火”的野蛮暴力模式快速完成资本积累与开拓全球市场。我们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中谋求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过,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历程中我们也存在两大方面的发展误区:其一,我们过于强调后天因素(科技、资本、市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诸多先天因素(譬如国家传统、地缘环境)并未受到有效的重视。其二,我们往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能带动国家的发展与财富的增长。其实,一个国家财富的占有水平相当程度上是国际体系分配规则以及该国的国际地位决定的。因此,在接下来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充分发挥有利的先天因素,如何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进而拓展我国的战略生存空间,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将是对中国领袖们的考验。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是对这一考验的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而且强调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布局在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三条线路上。一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二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重点布局在通向两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上。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笔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中国国家战略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是凭借中国先天的地理空间之态势而进行的权力博弈。因此,它的首要意义是空间战略,其次才是政治与经济层面的作用。

1 一带一路: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的空间战略

地缘政治作为一种思考国家间权力关系的方法与思考兴起于19世纪末期。据考证,“地缘政治”(Geopolitik)一词于1899年由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创造。这一理论后期传到德国并逐渐发展壮大。德国人提出有关地缘政治的论述,着眼点是采取何种政策让德国发展壮大。与契伦的学术际遇不同,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关于“政治区”的相关论述早在1897年就被译成英文。拉采尔认为,空间是一种政治力量,应该从权力角度而不是从自然地理意义上加以评估,反之亦然。契倫和拉采尔都主张德国和瑞典建立某种更为强大的联合体,而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的论断在后世也广为人知。

中国的迅速崛极大的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也引起了美国及西方社会的担忧。西方发展本身就遭遇着困境,在快速发展的中国面前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但是他们不是痛定思痛,而是越发的焦虑。近些年来“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就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恐惧。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警告世人:认为冲突不可避免的想法反而会成为冲突的一个起因。因此,在战略机遇期如何韬光养晦,避其锋芒,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复兴将是对我们的重大挑战。

1、“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对遏制战略的积极防御

为了应对中国崛起带给美国的挑战,2011年年底奥巴马政府提出“枢纽”

(Pivot)战略,稍后更改为“再平衡”战略,包括军事再平衡与以TPP为核心的经济再平衡。而“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空间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则是推进“亚欧大陆一体化”,建构美国的“孤岛效应”,从而破解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措施。提及“孤岛效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此着重解释一下。“孤岛效应”指的是大陆国家内部的分裂与统一所塑造的利益格局对其周边岛国产生的具体影响。通常来讲,大陆国家内部的分化会使得以此形成的势均力敌的大小集团或以自保或以谋求重新统一为目的来向外部力量求助。而此时外部势力恰好可以借控制或者维持此种分裂格局所建立起的“平衡者”或者“调停者”角色来牟取利益。这种情形在中外历史上均相当普遍,无论是西方历史中的“离岸制衡”还是中国文化里的“远交近攻”,其根本原理均源于比。

接下来我们用三组事例来对该原理进行具体阐释。

首先是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国家力量对比一般也都呈现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化历程曾多次被日本打断,这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而且日本每次都从中国的内乱中巧取豪夺大量资本,为其后来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每次的内乱或者分裂都是日本牟取利益借的契机。即使是在今天,日本都不断尝试着以钓鱼岛争端或者台湾问题来给中国发展设置绊脚石,一个统一而又强盛的中国绝对是日本的噩梦。所以仅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对日本存有戒心,尤其是警惕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其次是英国与西欧内陆国家。

欧洲有潜力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无非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的鼎盛时期殖民地遍及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一度辉煌到极致;法国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惧,为其战栗,而《拿破仑法典》更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上永恒的荣耀;而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曾险些让人类亡族灭种,可见日耳曼民族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英国偏安一隅,雄踞大不列颠岛,与西欧大陆隔海相望。而地缘上临近的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前就矛盾斗争不断。这种整体的地缘政治格局恰好为英国发挥离岸制衡策略来平衡法德之间力量,制造西欧的均势格局创造了条件。对英国而言,法强,则联德抑法;德强,也联法抗德。英国竭力维持西欧大陆均势格局的终极目的,是防止西欧走向统一而威胁自己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而二战之后,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联盟的建立,英国之所以发挥的阻力作用较小,主要是因为此时主次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英国深知此时大势已去,欧洲联合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二战使整个欧洲支离破碎,元气大伤,而且西欧面临了共同的敌人——美国与苏联。所以此时欧洲联合已经迫在眉睫。“形成与仅仅是一群有人性的动物相对立的一个国家的各种观念,通常是在共同苦难的压力和抵抗外来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才被接受的”。

最后,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野再提升一个层次,即将整个欧亚大陆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欧亚大陆一体化之后受到威胁最大的国家就是美国。“对于欧亚大陆而言,现在的美洲和澳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撒哈拉外侧的非洲,就是以前的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或许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国出兵染指中东或者“重返亚太”了。归根到底,亚欧大陆的一体化对美国的霸权同样是一个噩梦。

亚欧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欧亚大陆)不正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吗?那里从古到今,一直拥有适合一种具有深远影响而又局限性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机动性的各种条件”。而“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是中国应该美国遏制战略的积极防御;另一方面,它将是推进被麦金德誉为“世界岛”的欧亚大陆一体化进程。这也将产生既让美国回归“孤岛”的地缘政治效应,又让欧亚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的地缘政治效应,从而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因此,我们的最高目标是重构亚洲乃至亚欧大陆的地缘格局与经济秩序。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东方智慧的斗争哲学

中国要真正崛起为地区性乃至全球性性大国,海洋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拥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上战略防御格局的布置关系到我国的国土安全。然而,对我国海上威胁最大的国家无疑是美国,而美国对中国海上的遏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岛链战略”。

“岛链战略”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随着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的复兴,美国逐步将岛链战略尤其是“第一岛链”作为主要遏制中国的战略。“岛链战略”主要目的还是遏制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发展势头,从而防止中国成为主导西太平洋区域的国家。客观的看,“岛链战略”对于压缩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生存空间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近些年来由美国直接或者间接针对中国在南海挑起的争端也着实牵制了中国政府很多精力。

马汉总结了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民族特點以及政府要素。”“……马汉论述的重点,即很大程度上在于强调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对一国海权能力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一国海权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由地理因素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许多人为因素决定的……”。笔者认为,如果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做是中国政府应对美国海上遏制的对应战略的话,那么这种构思背后所折射的思维逻辑就充分体现了东方“道家”的斗争哲学——“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面对美国在西太平洋海域上咄咄逼人的封锁与遏制,中国政府并没有选择“针尖对麦芒”的对抗方式——大力发展海洋军事实力以求日后与其决一死战,誓死保卫我国的海洋权益。而是避其锋芒,另辟蹊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使中国避开了三大岛链所在的东部广阔无垠太平洋,还将触角延伸到西太平洋海域,并进一步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开辟进入印度洋通道,为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战略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也占据了对中国及其重要的海上交通咽喉。而且该战略与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步调也是高度一致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流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前方顽石的阻碍时,它并不是选择强势的冲击或对抗,而且轻柔地绕来,因为它深知——无论是什么走向,最后都能归入大海。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2 “一带一路”的积极作用

1、团结周边国家,培育国际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二者之间的发展要素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带一路”沿边、沿岸国家多半拥有丰富的天然与人力资源,而中国国内则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产业升级等压力急需产业输出;其次,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多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他们都面临着迫切发展的压力,也具备渴望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些国家又普遍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市场规模狭小,治理能力有限的劣势。中国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经验,而且也拥有了过硬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主导的“东亚雁阵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发展。以上两点表明一旦中国和这些国家的优势得到有效结合,相信一定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一带一路”合作的中后期,一旦沿岸、沿线国家初步积累了一定资金并建立起稳定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欲望也会随之增长,而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将于取之,必先与之”。而且,随着与周边国家彼此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的增多。我们看待彼此之间分歧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在很多问题上也更加容易产生共识,譬如搁置争议,领土争端之类的内容。归根到底,要以合作来抵消分歧,中国才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双赢!

2、促进国内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被提到对外开放议事日程要晚一些。西部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区位、发展空间、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的非均衡性。西部地区的城市无论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城市管理还是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均与东部沿海国际大都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一带一路”战略将西部和西南地区纳入到开放的前沿,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国内各地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3、加强军事合作,促进“亚洲安全共同体”的建立。

一般传统的地缘政治视角都认为,中国周边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再加上与多数邻国有领土争端,所以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劣。而美国的地缘环境简单,东西部均是一望无际的大洋,北邻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而且这两个国家在经济上非常依赖美国,因此美国的外部发展负担就相对较小。对于这个结论,我们最好还是辩证地看待。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当前 “一带一路”主要目的还是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并不排除后期会和周边参与国家开展军事上的合作,毕竟军事力量才是最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各个参与国家之间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与“一带一路”本身经济密度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乃至建立一定程度的安全共同体都是非常必要的,届时或许困扰当下的陆上领土问题都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而且一旦这种设想得以实现,中国向西的国家战略纵深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展,中国西部的国土安全提供进一步保障。一个与此相关的反例便是1989年戈尔巴乔夫轻率地做出了苏军撤离了阿富汗的决定,这等于将一个战略跳板送给了美国以及沙特阿拉伯,紧随回国的苏军而至的,便是来自西方的情报人员和来自中东的传教者,正是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3 结语

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国家力量的绝对有限性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绝对无限性得矛盾,是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國家发展自始至终面临的基本矛盾。前一种矛盾决定了国家间斗争及贯穿其间的生存博弈都是绝对的,不管这种斗争采取什么形式,它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而后一种矛盾决定了这种矛盾在国家抗力接近的条件下,是有转化空间的。“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中国不仅仅一个融入现代国际体系的后发国家,我们要做的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创造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与文明!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载于《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5月第5期

[2]观察者网。央视发布权威“一带一路”版图

[3]详见: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4_13_315767.shtml。

[4]钟飞腾,《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中国的新亚洲战略》,载于《外交评论》,2014年第6期

[5]美国前贸易谈判专家普雷斯维茨认TPP是一项失败的地缘政治方案,参见Clyde Prestowitz,“The Pacific Pivot”,The American Prospect Vol.23, No.3,April 2103,pp.40-46.

[6]【英】哈.麦金德《历史与地理的枢纽》,林尔蔚,陈江 译,商务印书馆

[7]【英】哈.麦金德《历史与地理的枢纽》,林尔蔚,陈江 译,商务印书馆

[8]【英】哈.麦金德《历史与地理的枢纽》,林尔蔚,陈江 译,商务印书馆

[9]刘文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0]注释: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也有了与“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11]【美】马汉.海权论【M】.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2]吴征宇.海权的影响及其限度——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思想【J】.国际政治研究,2008(2)

[13](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金盾出版社

[1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5](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金盾出版社

[16]郑永年,《未来三十年》,中信出版社,P182

[17](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金盾出版社

[18]刘文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9](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金盾出版社

[20]张静,《周恩来与基辛格1971年密谈中的台湾问题及日本因素》,《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

[21]张文木,《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一带战略国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战略
把国家“租”出去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