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生汉字学习情况报告
——以“中文自修杯”首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活动材料为样本的分析上海小学生汉字学习情况调研报告课题组[1]

2016-09-25 03:13:13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错误率一题字形

上海小学生汉字学习情况报告
——以“中文自修杯”首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活动材料为样本的分析上海小学生汉字学习情况调研报告课题组[1]

在对上海市500余所学校的50000多名小学生的测试中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学习成效显著,小学生在汉字的书写、读音、词语(包括成语)和诗句的掌握等方面都达到了《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测试也反映出一些亟待注意的问题,如对复杂字形汉字书写的关注。《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会正确书写2500个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所列举的汉字也是2500个,其中不乏字形比较复杂的,学生书写有一定难度,课堂教学要予以关注。要强化汉语拼音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课标提出的“正确熟练地品读音节”、“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识字”等要求。汉字学习和其他需要记忆的事物一样,存在遗忘曲线。因此,教学中要经常复习,不断巩固,形成牢固记忆,要持续保持对字词掌握的关注。教师是学生汉字学习的引领人,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足课内,拓展课外,更好地完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上海小学语文教育;汉字;“美丽汉字”汉字书写应用大赛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曾在社会上掀起一波热潮,观众纷纷感慨自己识字太少,有些汉字甚至根本写不出。在上海举办的小学生“美丽汉字”活动,则把目光聚焦到了青少年汉字学习上。该活动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中文自修》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 《新闻晨报》联合主办,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精神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处和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为其指导单位,共有17个区县500余所学校的5000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分三次举行,第一和第三次使用纸质测试卷,第二次采用网络测试[2]。本文根据学生在该活动中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上海市小学生汉字学习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意见与建议。

一、汉字书写的情况

汉字是方块字,其字形相对复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3]。测试主要用“看拼音写汉字”和“缺字填空”这两种方法来考察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测试发现,小学生对课内学习过的字大部分都能正确地写出,但在复杂字形的识记及部首的掌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复杂字形的识记

测试发现,对于部分汉字,学生是能够识认的,但书写却有困难。该问题集中在字体笔画较多或字形复杂的字,如“磕”、“跋”、“犷”、“蕴”等字[4],很多学生对词语是有印象的,但是并不能准确写出字形,通常有偏旁缺失、写错,或者形近字混淆等情况的出现。

对复杂字形在识记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是哪个词语,但写不出

学生根据拼音,大致知道是哪个词语,但写不出,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以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的情况,如把“俯瞰”写作“俯看”,把“抵触”写作“抵处”,把“颠簸”写作“颠波”,把“偏袒”写作“偏忐”,把“咨询”写作“咨寻”,把“怜悯”写作“连悯”,把“坚韧”写作“尖韧”,把“帷幕”写作“桅/围幕”,把“迁徙”写作“迁喜/栖”等。

比较特殊的是“闩门”一词。该词本身的笔画并不复杂,但在给出答案的60%的学生中,总共有44名学生(38.26%)将“闩”写为“栓”、“拴”或者“铨”。可见,在知道这个词和能写这个词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2.知道大致字形,但细部写错

不少学生对字的整体字形有大致印象,但会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笔画少写、多写或笔画写错,如多写一点,“丿”写成“丨”等。

②字体结构复杂的部分出现结构错位,如“颤”字左边的横超出,“荆”字的“刂”和“开”全部写在“艹”下,整体的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等。

③将汉字的部首写成相近或易混淆的部分,如将“掣”写成“挚”。也有个别偏旁写对,但是另一部分写错的情况,如将“怜悯”写作“怜怋”、将“贿赂”的“赂”右侧写作“录”等。

④对字的具体细节模糊而导致部件写错,如“蓬勃”的“勃”字,有学生在书写左下角的“子”时,写成了“乃”字,并涂改后写成“力”字;又如“伯爵”的“爵”字左下角;还如将“颠簸”的“簸”字左下角的“其”写作“真”或“氵”;将“炼”字右边写作“东”;将“迁徙”的“徙”字右边写作“走”,以及将“坚韧”的“韧”左边的“韦”写作“丰”等。

⑤漏写部件,如“靡”只写了麻字头;“锻炼”的“锻”字右上的“几”漏写;“荆棘”的“棘”字,最后三笔没有写;“峭壁”的“壁”,只写了“土”等。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其识字能力是明显高于其写字能力的,如果将汉字展示给学生,也许学生可以直接读出字音并解释字义,但是要写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学生对某些复杂的字仅停留在对其整体字形有印象的阶段。这可以说是近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倡 “多识少写”、“先识后写”的直接后果,意味着课标中所说的低年级学段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5]在教学过程中是得到了体现的。至于这个现象在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完整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二)对部首的掌握

部首是汉字特有的结构形式,掌握部首既能方便查字典,又可以对字的结构及其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在一项掌握部首情况的测试中,学生的正确率为64.58%。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结构简单的字形中的常用部首掌握得比较好,如一般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但他们在分析独体字和多重结构的合体字时会有些问题,比如上下结构内含左右结构的 “整”、“梦”和独体字的“亦”、“承”等,学生不大能准确而快速地找出部首。

在写字的时候,学生写错了部首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如将“帷幕”写作“维幕”、将“迁徙”写作“纤徙”、将“咨询”写作“资询”,还如“偏袒”的“袒”,有写土字旁的,有写提手旁的,还有写示字旁的,将“贿赂”的“贿”写作石字旁。该类错误反映出的是学生对汉字部首的理解与认识不足,比如“偏袒”的部首是“衤”还是“礻”的问题,如果他们知道“袒”字的部首是表义的,与衣服有关,“旦”表音,就可以记住,不会弄错了。所以,在随文识字的时候,教师用合适的方法提醒一下学生对部首的注意,从而帮助其记忆,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汉字读音的情况

小学生汉字读音的情况主要是通过“看汉字选拼音”这一题目来考察的。根据课标“能正确拼读汉语拼音”[6]的要求,考察的是小学生对汉字读音的判断,或者说是辨别。但是,即便并不要求学生写汉语拼音,正确率依旧很低,四组参加测试的学生中,及格的只有一组,为76%,其余四组均不及格,正确率在44%至55%间,平均正确率在56%,情况不容乐观。

读音错误的类型主要是声母、韵母错误及声调错误:

声母、韵母错误,如:把“chōuyè(抽噎)”写成“抽烟”;把“nìmíng(匿名)”写成“佚名”;把“gǔhuò(蛊惑)”写成“捕获”;把“péngbó(蓬勃)”写作“磅礴”等。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平翘舌音及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如“shensui”(深邃)一词,不少学生将之写成“深睡”,将“xiàoyínyín (笑吟吟)”写成“笑盈盈”。

声调错误,如:把“wūyán(屋檐)”写成“无言”,而“狼奔豕突”的“豕”字,学生大多都选择为“shī”。

除了上述错误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字音完全读错。测试特意选择了一些较为生僻的字,结果学生都是根据字中某一部件的读音或常见的形近字来读,如“畏葸不前”的“葸”字,许多学生选择为“si”,又如“鄱阳湖”的“鄱”因为“播”而选“bō”,“熟稔”的“稔”,只有一个学生选对,大部分选择了“niǎn”。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学生对声母、韵母、声调,尤其是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这些汉语拼音的基本元素掌握得不够到位。遇到疑难字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是更习惯于根据学过的字来判断新字的读音,也就是俗话说的“字不识读半边”,而不是更倾向于去查阅工具书。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情况与其学习年限的增长是基本成正比的。尤其是比较明显的拼音错误,如把“抽噎”写成“抽烟”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递减50%,到五年级再继续递减30%,而“深邃”一词的错误,也从四年级到五年级递减99%。不过有些不太明显的错误,如前后鼻音搞错,高年级的学生中也没有显著减少,如把“笑吟吟”写成“笑盈盈”的学生,在三个年级都维持在18%左右。这也就是说,课标规定要在一二年级完成的“正确认读声母和韵母”这一目标,在该阶段完成得并不理想,不过随着学生的进一步汉字学习,倒过来也会促进其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只有受方言影响比较大、同时又不怎么构成交流障碍的汉字部分 (如前后鼻音)会继续存在问题。

三、词语掌握的情况

小学识字教学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之说,词语的掌握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测试把词语分成三种:一般词语、成语和诗句,通过“选字填空”、“补全字形”等方法进行检测。

(一)一般词语掌握

“选字填空”这种形式考察的是学生是否知道该用哪个字,而不涉及独立的书写,所以这部分测试的正确率较高,在83%左右(高的小组准确率为92%,而低的小组为74%)。这一大题出错最多的地方是“苦心孤诣”中的“诣”字,正确率只有30%,紧接的是 “铤而走险”的“铤”字,正确率仅为50%。

“补全字形”一题的难度较大。因为试题上仅有局部字型显示出来,因此该题不仅考察学生的书写能力,还要求学生对这些词语十分熟悉。测试下来的正确率仅为50%,最高的一组为62%,最低的一组为38%。错得较多的词语有:

词语 准确率 出现情况攀登 60% 课内贫穷 50% 课内堡垒 20% 课内倥偬 40% 课外狡黠 30% 课外盟誓 30% 课外旖旎 10% 课外

其中,“攀”字因其结构复杂所以容易写错,而“贫穷”这个词应该是学生都知道的,但准确率并不高,不排除是由于字形显露部分不足以让学生想到这个词而造成的。问题最大的是“狡黠”,很多学生将“黠”字右半边的“吉”写成了“交”。很明显,课内出现过的字,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好得多,这证明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二)成语掌握

成语掌握的情况主要是通过“请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一题来进行测试的。该题共有30个小题,其中三年级必做题有20题,四年级必做题有5题,五年级必做题有5题。该大题将四字成语挖空一字,让学生填写,以此来检测小学生的掌握成语的情况。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小学生在成语识记方面的一些问题。以下先对三、四、五年级学生的成语识记总体情况做一个概述,再对其中反映的问题做具体的论述:

1.总体情况

表一:各年级错误率年级/错误率平均错误率三年级 0%-90% 45.75% 0%-80% 18.42%四年级 4%-64% 34.88% 0%-100% 13.73%五年级 0%-46.67% 18.12%年级范围内错误率平均错误率超年级范围内错误率

从总体上看,三、四、五年级学生在他们年级范围内的成语识记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升,即五年级学生明显比四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有更强的成语识记能力。然而,局部也出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分数更高的情况,即在年级与成语识记水平呈正比的总体趋势下,存在某学生个体甚至某学校整体范围内的成语识记水平差异极大的现象。

表二:各年级必做题错误率年级/错误率 三年级必做题 四年级必做题 五年级必做题三年级 45.75% 67.89% 84.21%四年级 34.03% 38.31% 86.27%五年级 15.00% 13.59% 5.65%

从各年级必做题的错误率看,三、四年级学生在非年级范围内的成语识记水平明显低于本年级范围内的成语识记水平,在对超出年级范围的成语填写中,其错误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小学生在成语识记方面,识记能力总体上呈现出离本年级成语范围越近,其成语识记情况越好的现象。从三、四、五年级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可以看出,在对成语有印象时,一般情况下高年级学生明显比低年级学生所“编造”(填写)的汉字在读音方面更为接近原字,如“前(赴)后继”一词,五年级学生写错的时候会写成“俯”,而三、四年级的学生会写错成“仰”、“续”。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是知道这个成语的,只是对该词词中具体是哪个字掌握得不够好。年级越高,成语掌握得越好,说明我们小学语文在成语学习上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表三:各年级成语填空与整卷平均错误率对比年级/错误率 成语填空平均错误率 整卷平均错误率三年级 45.75% 36.30%四年级 34.88% 32.08%五年级 18.12% 17.95%

比较成语填空的平均错误率与整张试卷的错误率可以看到,小学生的成语识记能力还是低于总体汉字识记的水平的,即成语的识记对小学生汉字的学习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这可能是由小学课本中成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的缘故造成的。

另,测试允许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对超年级范围题目的作答。具体表现为在题目中“请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中标写了四、五年级的部分和看图片写成语的 “成语猜猜看”部分。测试结果显示:三、四年级的学生对看图片写成语一题的兴趣远高于对成语填空作答的积极性。可以看出,小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大于文字,即小学生对图片形式的成语识记更能产生兴趣。同时,小学生通过图像来识记成语比通过识字写字来识记的成效更好。所以,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适当运用图片资料,应该是不错的教学辅助手段。

2.问题分析

表四:成语填空常见错误焕然一新 将“焕”写成“换”8 (日奂)2 唤4金碧辉煌 将“碧”写成“光”7 壁14 璧4唉声叹气 将“唉”写成“挨”3 哀39 哎3张冠李戴 将“冠”写成“官”18 三8 关5

出人头地 将“头”写成“投”19 入5前赴后继 将“赴”写成“仆”23 俯9 仰5 续10 扑10 断5走投无路 将“投”写成“头”34崇山峻岭 将“崇”写成“翻”75 高49 险6 穷6 群4直截了当 将“截”写成“接”117筋疲力尽 将“筋”写成“且”3 精206礼尚往来 将“尚”写成“去”17 貌4 上7 向6才华横溢 将“溢”写成“益”10一筹莫展 将“筹”写成“愁”81 等3 寿2 草头等2披星戴月 将“戴”写成“盖”6 挂3风驰电掣 将“掣”写成“挚”44 执车2 折手3 擎5盛气凌人 将“凌”写成“山”字头4 逼13 过8 旺15串街走巷 将“串”写成“穿”43 窜5 逛4 游4 行6 跑7调兵遣将 将“遣”少走“辶”3 谴3 转9 换22 遗5川流不息 将“川”写成“穿”14 奔3悬崖峭壁 将“峭”写成“绝”6 勒5 赤3按捺不住 将“捺”写成“兵”9 奈32 耐19高山之巅 将“巅”写成“颠”3 上4 岭5 水7面面相觑 将“觑”写成“页”26 (目虚)2 部首写成“虎”虎见3人声鼎沸 将“鼎”写成“日”11 下面左右对称2 顶7 腾5风靡全国 将“靡”写成“广”下“非”2 广非米3 弥3 摩8 糜10 麻字头3迷3 扉3披荆斩棘 将“棘”写成“首”6 浪6 刺9 将22 月5 麻3浊流宛转 将“宛”写成”婉”10 腕2隔靴搔痒 将“靴”写成“(革匕)”9 衣28 墙19 山4怪石嶙峋 将“嶙”写成”奇”13 磷3 崎4脍炙人口 将“脍”写成“针”14 快6 烩23 炽5 炎6 火7热6

(表五)易错成语分析成语 均易犯错误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备注张冠李戴 官 三、关 全体五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前赴后继 仆 仰、续、扑、断 俯 很大部分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崇山峻岭 翻、高 很大部分三、四年级学生未掌握直截了当 接 很大部分三、四年级学生未掌握精疲力竭 精 大部分三、四、五年级学生未掌握一筹莫展 愁 等、寿、草字头等 全体五年级学生基本已掌握风驰电掣 挚 各年级小部分学生未掌握串街走巷 穿 跑、性、窜 游、逛 很大部分三年级学生未掌握按捺不住 兵、耐、奈 全体五年级学生基本已掌握高山之巅 颠 上、岭、水 全体五年级学生基本已掌握人声鼎沸 日 腾、顶 顶 很大部分三年级学生未掌握风靡全国 摩 糜 很大部分三年级学生未掌握,小部分四、五年级学生未掌握

披荆斩棘 将、刺 首、浪 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浊流婉转 婉 绝大部分三、四年级学生未掌握隔靴搔痒 墙 衣 各年级很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怪石嶙峋 全体五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脍炙人口 针、烩 各年级很大部分学生未掌握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正如在“汉字书写”部分所说的,学生在大致的字形上能写对,但细节上会出现错误。第二,学生在成语理解上会出现差错,学生对成语意义的把握与学生头脑中的四个汉字无法划上等号,即学生无法将成语的四个汉字用意义将其正确地联系起来。于是就出现了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原字或生造的情况,如将“唉声叹气”写成 “哀声叹气”,将“张冠李戴”写成“张官李戴”。而学生生造的四字成语,看似逻辑通顺,实际上这还是对成语识记不清,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上不严肃使用汉字这一风气的影响(如广告中出现的错字问题、甄嬛体等)。

(三)辨析错别字的情况

该部分正确率在64.5%,四组中两组及格在76%与72%,另两组在51%与59%。该题型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仔细程度。

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基本上都会在近义词上栽跟头。有些词的词义比较接近,如“勘察”与“勘查”,“播撒”与“播洒”等,学生掌握得都不太理想。

学生对动词的掌握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其中“划船”的“划”字只有30%的人能找出并改正,还有“带”与“戴”,也只有20%的学生能做对。

再次是对课文中出现的结构较复杂的字词掌握还不是太扎实,“潋滟”一词只有3个人找出了其中的错误,其中只有两个人改写正确。

还有一些易错字,学生似乎难逃其 “罗网”。比如“他抄同学作业的事儿最后座实了”,其中的“座实”一词有58.26%的同学未能改正。即使是五年级的学生,其错误率也高达47.46%。

还有就是常见但不会书写的字词,“不过尔尔”中“尔”的纠正问题就很大,没有一个人做对,只有一个人看出错误但没有改正。还有“视觉盛宴”的“宴”,“苍穹”的“苍”等字(词)也是相同的问题。

最后是对地名的掌握还不到位。“扬州”的“扬”字正确率为50%,但找出来的人都改对了。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题干中“一个错别字”、“两个错别字”、“没有错别字”的提示阅读得是否仔细,也可能影响到其答题的准确率。

四、对诗句和古代文化的掌握情况

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是小学生学习汉字、熟悉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途径,在本测试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在常见的诗句和经典的文句中辨析形近字、同音字的方式来加以考察。这种“混淆眼球”的考察方式,对于学生识字辨字形能力的要求相对一般词句又进了一步,学生必须经得起相似字混淆的考验。同时,对于题中出现的诗句,学生不仅要会背,而且要知道怎么写,这就不仅考察了形近字、同音字的识别能力,还检验了其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三年级学生在年级范围内的掌握程度非常好,有80%的题目的错误率小于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中的“逾”字的错误率最高,为80%,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愈”或“羽”。他们在年级范围外的诗句掌握程度不容乐观,有85%的题目错误率超过了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题目,大部分同学都不会做。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簸”字和第22题“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 “曈曈”一词,错误率分别是77.39%和73.91%。这表明学生接触课外的诗句是较少的。

四年级同学的表现相对较好,在年级范围内应该掌握的题目中只有个别题目错误率相对较高,如错误率最高的是第17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黍”字,这一题的错误率是67.8%,其中有25.32%的同学选择了“粟”,32.18%的同学选择了“谡”,还有10.3%的同学选择了“薯”;又如第5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浥”字,有64.41%的同学出现了错误,其中有 20.17%的同学选择了“忆”,23.56%的同学选择了“溢”,还有20.68%的同学选择了“逸”。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选项的字都是同音字,将它们放入诗句中也不能说完全说不通,但是同学要想选择出正确的选项,就必须要对原诗句有正确的理解。测试结果表明:四年级同学对于该年级应该掌握的范围内的诗句大致能知道怎么读,符合语文课程对古诗“读读背背”的要求。对于年级范围外的题目,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错误率也很高。如第21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中的“眦”字,错误率高达72%,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呲”,可以看出学生是知道这句诗的,对读音和字形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对具体的字形却是记忆模糊的。这和其年级范围内题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

五年级同学的情况是最好的,85%的题目的错误率在5%以下。

另外,为了掌握当下小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程度,测试中有一些附加题,是有关文字溯源和繁简字对应的选择题。与其他题目不同,这些题目不是考学生的认知和书写,而是考察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应该说是颇有难度的。测试结果显示正确率为80%。这意味着学生对汉字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指出“戌”、“戍”、“戊”三个字中,哪一个字义为武器,该题的正确率仅有25%。繁简字对应选择的结果更出乎意外,“乐”字的正确率高达91.67%,只有一人答错。说明尽管我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的简体字,但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对繁体字还是有所知晓的。

五、结语

从本次活动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学习成效是显著的。小学生在汉字的书写、读音、词语(包括成语)和诗句等方面的掌握都达到了 《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网上测试的时候,共有150道题目,规定的完成时间是30分钟。结果三年级最快的同学只用了6.9分钟,并且得到了119分的高分。四年级的同学最快用了7.3分钟,得分120分。五年级同学最快的用时7.5分钟,分数高达124分。这让一些常年从事文字工作的成人也自叹不如。

测试发现,一般学生和优异学生的差别并不是很大。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到第三次测试的学生,答题正确率在76.5%左右,平均每一组有一个字正确率在20%至25%,其余均在50%以上。而第一次测试 (学校的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三、四、五年级在年级范围内的得分率分别为60.35%、62.98%和79.8%,三、四年级略低于第三次测试,五年级甚至高出第三次测试3.3个百分点,说明小学生在汉字学习方面有差异,但此差异并不大。除了上文讲到的在字形、读音、词语(包括成语)和诗句等方面的掌握上的问题之外,测试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年级范围内测试题失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分年级测试的时候,采用的是试题叠加的方法。这也就是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测试题,但也允许学生做超出自己年级范围的题目,比如三年级可以做四年级的题,四年级可以做五年级的题。我们发现,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做年级范围内的测试题时,其失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五年级学生在年级范围内的测试中,失分率为20.8%,这较之三四年级中的情况有很大改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如在三年级错误率很高的“粗犷”、“深邃”等词到了五年级,错误率都下降了60%左右,整体情况良好。

第二,四年级为字形错误的高峰期。如上所述,三个年级的总错误率是由高到低呈下降趋势的。但分析错误的原因可以发现,出现不同错误的比例并非都是从高到低的。我们选取的364份测试卷(其中三年级115份、四年级118份、五年级131份),对其中“看拼音写汉字”一题中出现的错误率最高的四个词语做了统计:

题目高错误率汉字错误原因统计错误现象1 错误现象2 错误现象3根据拼音生造 拼音识别错误 写错字形总数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总数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总数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深邃 18 16 1 1 9 7 2 0 65 14 30 21闩门 142 44 42 56 17 3 9 5 34 3 20 11撷取 67 19 14 34 15 2 9 4 42 4 23 15蛊惑 13 3 6 4 33 6 25 7 55 9 20 26

由这一统计可以发现:在四个高错误率的词语中,四年级有三个词语写错字形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最后一个虽略低于五年级,但也比三年级多出一倍多。我们在其它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也就是说,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的字词,对这些字词也有了大概印象,因此很少生造,但是其词汇量的增加也导致细节记忆的困难,于是偏旁错误、笔画错误、形近字混淆等现象频发。

第三,存在学习遗忘现象。测试发现,有些在汉字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如:“闩门”一词, 五年级学生的错误率为66.95%,只是较三、四年级略有进步。“璀璨”一词的错误率为53.59%,较之三四年级并未显著提高。而“醉醺醺”一词,四年级学生的错误率为 26.27%,而五年级学生反而上升到了33.9%。“撷取”一词的错误率则从四年级的61.02%上升到了71.19%,成为五年级错误率最高的词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五年级学生在完成三年级题目时的失分率是比较低的(17.75%),完成四年级题目的失分率上升为39.24%,而完成本年级题目的失分率仅为12.06%。可见,学生在掌握现阶段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也存在遗忘之前学过的字词的现象。

如图:

四年级的学生也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测试中错得最多的“骨髓”(90.68%)一词,错误率比三年级还高,可见有些字形复杂的字,学生可能出现学习遗忘。已经学会的字词会遗忘,因此在学习新字词的同时,加强复习,防止遗忘,还是很重要的。

根据本测试的整体情况,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复杂字形汉字的书写。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学会正确书写2500个汉字,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中所列举的汉字,也是2500个。在这2500个汉字中,就不乏字形比较复杂的,如“髓”、“瓣”等,学生书写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予以关注。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可以利用偏旁部首、象形会意等简单的“六书”知识配合教学,将中国汉字构造的规律性知识融化于日常教学之中,增加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文化含量,帮助学生掌握复杂字形。

第二,强化汉语拼音的学习。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途径,也是说好普通话的关键。要克服方言发音形成的障碍,如沪语中没有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等的语言状况,帮助学生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正确熟练地品读音节”、“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识字”等要求。

第三,持续保持对字词掌握的关注。

汉字学习和其他需要记忆的事物一样,存在遗忘曲线。教学中要经常复习,不断巩固,形成牢固记忆。

第四,立足课内,拓展课外。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汉字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测试情况看,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掌握汉字的方法,能否在课外体现出来,这一状况并不明显。在汉字学习中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掌握课内老师教授的内容,更要有自己的课外积累,而不限于教材中的随文识字。教师要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查字、识字,或者多请教老师的习惯。在测试中,课外字词辨别率较高的“吝啬”和“樂”等字在影视作品及街头广告中较为常见,学生就都能做对。

第五,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我们对364份有效试卷进行了统计,其中需要教师批阅的点有43680个(不含第5题),教师总共出现的批阅失误有426次,错误率10.3%。

教师批改错误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生对教师批错 11 34 1 24生错教师批错 197 122 19 18总计 208 156 20 42

从该表可以看出:在学生答错题的时候,教师更容易发生批改错误。而教师的粗心大意应该是发生批改错误的第一原因。比如:“崇山峻岭”一题中,15次将“翻山峻岭”批为正确;“蛊惑”一题中,3次将“盅”批为正确;“人声鼎沸”一题中,学生误把“鼎”字中的“目”写成“日”,3次被批为正确;“对牛弹琴”一题中,学生把“琴”字下方的“今”误写为“令”,4次被批为正确;“狐假虎威”一题中,有3次将“孤”批为正确;“三头六臂”一题中,将“三头六壁”批为正确;“单枪匹马”一题中,将“一马当先”批为正确;“百步穿杨”一题中,将“百步穿扬”批为正确。

这里值得我们去关注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教师的这些批改错误,可能不仅仅是因其疏忽所致,很可能还由于教师自身对词汇、字形和发音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

第一,对词汇的掌握。

“闩门”一词在四年级课本中出现过,但不仅学生错得很多,老师批改中,13次将“拴”批为正确,5次将“栓”批为正确。(“闩”可做动词或名词,“闩门”是常见的固定搭配;“拴”字常作动词指用绳子绕在物体上再打结,拴车,拴在一起;“栓”字只用来构成名词,血栓,枪栓,或用于人名中。而与门搭配的只有“闩”。)

第二,对发音的掌握。

“笑吟吟”一题的批改中出现了11次将“笑盈盈”批为正确;“抽噎”一题的批改中出现了3次将“抽咽”批为正确。

第三,对字形的掌握。

“懵懂”一题中有6次将“懵”少了凸宝盖批为正确;“骨髓”一题的批改中有12次将“髓”的右边写成“有”批为正确;“面面相觑”一题中出现了6次将“虚页”批为正确;“雪橇”一题中出现了8次批改失误;“跋涉”一题的批改中出现了5次将“足发”批为正确,4次将“拔”批为正确;“深邃”一题中7次将误把“遂”写成“逐”的批为正确。

此外,教师对固定答案的迷信,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如“jūnliè”一词,根据拼音,共有28.7%的学生答案写的是“军列”。就拼音而言,写出“军列”这个词是完全正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723页有“军列”词条),然而老师直接判为错误,原因是参考答案为“龟裂”。以绝对的、单一的答案作为评判标准,在语文教育中比较常见。这不仅没有传递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总之,教师是学生汉字学习的引领人,正确的教育理念、丰厚的学养、恰当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学好汉字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努力精进,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本文系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项目“小学生汉字学习研究”(编号:2014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本课题组成员为王意如、周吟、康莉双、邓雨丝、罗枕月、沈肖燕、沈旭栋、娄尚。

[2]网络测试不涉及汉字书写,而在其他方面暴露的问题与纸质测试中的情况基本一致,故本报告省略网络测试部分的数据。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页,第21页。

[5]这些字分别出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第一学期(两个)、五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中。命题所使用的语料,大多来自语文课本。下文不再一一标出。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曾诚

猜你喜欢
错误率一题字形
限制性随机试验中选择偏倚导致的一类错误率膨胀*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例谈一题多解
正视错误,寻求策略
教师·中(2017年3期)2017-04-20 21:49:49
解析小学高段学生英语单词抄写作业错误原因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