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建思维模型 书锦绣文章
——以因果思维训练为例
潘峰
写作是思维的事儿。如何为抽象的思维建立具体可观的模型,应该是写作思维训练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抓手。主导式操作、适切性发展、监控式调整和激情式参与,系思维建模的四大原则。
思维建模;原则;案例研究
本学期,我们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的着重点是“用哲学思辨让作文‘有深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们觉得很抽象,比较难把握。老师们觉得引导学生把哲学观点转化为哲学思维进而转化为写作思维,也比较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具体可操作的思维模型(范式)。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把集体备课时确定的用“原因与结果”哲学思想使作文有深度的写作指导课,转换成“学会说‘之所以……,是因为……’”的因果思维训练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二:1.探究因果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构建因果思维的模型;2.运用因果思维富有思辨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看到这一课题,有的老师可能会纳闷,这不就是造句吗?小学生也会啊。有必要这样做专题的研究?!高一高二上上倒也罢了,现在是高三毕业班,轻重和分寸的拿捏要小心啊!也有老师质疑,建模不就是条条框框吗?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老师们这样的顾虑,笔者自然是懂的。可是,笔者选择这一课题,自有个人的考虑,是学情和教材决定了笔者的选题;正所谓学在教前,以学定教,学教一体。
新疆部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记叙文写作,他们可以调用自己丰富独特的经历,劣势不明显;说理文写作,直线思维的定势制约了他们观点的表达和文章的布局。有的学生,对于材料的审读有时令人瞠目结舌;更多的同学不会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遑论文章的布局等。究其原因,有写作素材、思想、技法积累的问题,更关键的问题则是,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思辨性不够。据此,笔者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六册附录部分有“复句”一节,对复句的特点和类型有专门的介绍。2009年修订的上海高考语文《考试手册》中新增了“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内容,“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包括复句。教材和“考纲”都把复句当作解读文本的工具,不关乎写作。其实,从写作角度思考,很多关联词语本身就是逻辑思维的模型;如果用关联词语来对思维进行赋形,通过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进行思维训练,无疑是很具体、可操作的抓手。
上学期学校的教学公开月时,笔者上过一节“学会说‘不是……而是……’”,也是借助关联词语为对比思维赋形。
当时上课的时候,我们思维训练的材料是这样的:
中国伦理学会日前启动一项道德工程,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名“中华小孝子”。不意计划一出,即招来质疑。有人称这是在宣扬对权威的服从,是早已过时的旧式教育;有人则怀疑其实际成效,并担心会沦为圈钱游戏。
你对这一做法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经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运用对比思维,我们建立了以下对比思维的模型:
(1)否定批判的角度
否定批判(不是……)进步创新弘扬扬弃中华小孝子工程肯定褒扬(而是……)退步创“旧”炒作复古
(2)肯定赞赏的角度
否定批判(不是……)宣扬对权威的服从过时的旧时教育圈钱游戏说三道四、怀疑一切中华小孝子工程肯定褒扬(而是……)呼唤对尊长的敬畏富有内涵的道德工程道德拯救要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3)辩证思维的角度
否定批判(不是……)(传统意义的“孝”)只有一面完美无瑕一味地顺从或拒绝肯定褒扬(而是……)中华小孝子工程(传统意义的“孝”)有好坏两面有待完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当时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后来的作文实践中,很多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深刻性有所提升。这也是激励笔者选择这一课题的原因之一。
我们从品读教材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典范语句和段落切入,探究因果思维的内涵、类型,归纳出因果思维的运用策略,构建了因果思维的操作模型。
所谓因果思维,就是探讨事物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
因果思维,从对应关系的角度看,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等。
从事理关系的角度看,有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和影响分析。原因分析,即透过事物现象看事物本质,寻找产生现象(结果)的先在性原因。背景分析,即对社会生活现象(结果)产生的大背景的思考、追问,探究其生成的环境条件;这种背景分析是一种间接的原因分析。因为大背景与这种社会、人事现象之间形成隐形的因果关系,所以背景也是原因。背景分析,即从未来的方向去思考现在社会现象 (结果)将产生的作用、影响、意义或连锁反应,并对事物、事件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提出预见性、前瞻性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从现在的状态、现象出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思考。
例如:《伶官传序》
结果:身死国灭。
原因分析:
1.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忘记昔日南征北战之艰辛,沉溺于女色和打猎;
2.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万马齐喑。
3.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骤胜之后骄傲自满,贪图安逸;
4.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宠信伶人,导致伶人干政;
5.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大肆搜括,导致百姓穷困。
背景分析:
1.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战乱频仍,时局动荡,讨伐不已。
2.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是因为天命使然,上天注定的。
影响分析:
1.为天下人所耻笑;
2.让后人引以为戒。
譬如,最近网上热议的校园话题是“雷人的校规”。
“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男女生不得成对单独出现在校园里”、“夜间不准上厕所”、“校园内禁止游吃”……近日,多地“雷人”校规引发了网友热议。
针对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我们用因果思维建模的方式,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我们在回归教材和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因果思维的模型:
说明:1.因果思维不是只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分析出它产生的原因;而是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所做的因果分析。这一分析包括三个维度:(1)它出现或产生的直接原因;(2)它出现或产生的社会背景,即间接原因;(3)这一现象或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 (结果)——包括成果和后果。
2.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和影响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做出的分析判断就有差别。譬如,相对于“为天下笑”,后唐庄宗的身死国灭就是原因分析。
3.对于每个维度分析生成的诸多原因,需借助于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等思想来做出对照比较,辨明哪些是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必然原因和本质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出因果思维运用的四大策略:
1.由表及里,究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严谨、忘我、坚定等等都是成就居里夫人美丽的原因,但是,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她对这些实现了真正的跨越。
2.主次分明,重主要原因。
秦的灭亡,原因当然有奢华享乐、崇尚武力治理天下等,但是,这些显然都是次要的原因,实际上作为封建统治者,往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爱民、缺乏仁义的一面。
3.主客明辨,抓主观原因。
庄宗的身死国灭,有伶官乱政的客观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庄宗自己逸豫所至。
4.偶然必然,查必然原因。
秦之灭亡,从偶然事件来看,似乎在于项羽之一炬、陈涉之一呼,实际上必然原因在于秦之不爱民,不施仁义。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入手,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在写作的过程中体悟因果思维的内涵、特点,分析因果思维的类型,建构因果思维的模型,归纳因果思维的策略。最后,我用“析因而觅果 辨主以至深”点睛,也是对本节课做了总结。应该说,学生是有启发的。毕竟,因果思维是议论写作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思维建模是指借助于模型工具将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一种方法[1]。简言之,就是赋予抽象的思维以一定形态的方法。
思维模型工具,有很多,在笔者看来,关联词语是一种。我们以前也做过系列的用关联词语建模的作文训练,譬如孟老师讲过“学会说‘但是’”;我上过“学会说‘如果’”、“学会说‘不是……而是……’”;等等。
1.导主式操作原则。意即高效引导,自主发展,便于操作。在思维建模的过程中,教师的高效引导体现在“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引导学生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运用、引导学生完善”五个方面,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介绍某种思维的基本模式,再引导学生阅读、归纳、运用。尽管教师可直接教给学生思维形式或思维模式,但学生在思维建模中的主体作用却不容忽视。也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建模中主动阅读、主动领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主动尝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适切性发展原则。思维建模首先要做到三个适切: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现有知识水平适切,与教师自己的思维能力水平适切,与教学内容适切。只有做到“三个适应”,思维建模才会有成效。
3.监控式调整原则。思维建模需要监控,并在监控中不断调整。这种监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思维理论和写作理论的监控,二是受教师的监控,三是受学生的监控,四是受写作文化的监控。前三者不言自明,写作文化的监控是指在思维建模和语言表达时要注意时代精神的要求。时代精神的要求包括新的时空情绪、新的价值取向、新的思维和情感方式。
4.激情式参与原则。写作是作者的一种情绪体验和思想表达,它本身包含了作者创作的激情。思维建模不是让学生为了模式而写作,而是在尊重他们的感情,保持他们的热情和冲动的基础上寻找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
这四条原则从不同角度指明了思维建模的操作方向。只要我们认识了思维建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走出了思维建模的误区,遵循思维建模的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探索思维建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训练。
1.开启思维之源,夯实建模基础。
思维建模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生写作储备。思维建模,旨在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打开思维的通道,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对事物做出逻辑分析和判断。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品质,须借助于阅读和生活的积累。思维建模,不能必然赋予学生以思想。
2.构建思维模型,打破思维模型。
思维建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文章的段落,为文章谋篇布局。但是,任何模型都不可避免会带来思维上的束缚。思维建模要先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然后引导学生打破模型。在立和破的辩证中实现思维的飞跃。
3.打通写作通道,构筑写作系统
写作,说到底就是思维的事儿。而思维建模,正好打开了主题写作和文体写作的通道,可谓三位一体,和谐共生。
首先,以“主题写作”为经,以“文体写作”为纬,编织写作能力网络。
主题写作,更侧重于文章的内容。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有思想与情感的积累,有经典或新鲜的写作话题,更容易激发大家写作的冲动,写出有感而发的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写作,更侧重于形式。旨在训练学生写出规范、得体、鲜明的文章。毕竟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写作在选材、布局、表达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需要专门的文体训练加以辅助才行。
其次,以“思维建模”为核,以“语言表达”为表,构筑写作结构系统。
思维训练,以思维建模为抓手,以思维路径为主导,以哲学思维为补充,铸就强大思维内核。语言表达的训练、写作提纲的编写、作文片断练习、作文升格实践等,从作文的结构形式入手,加快写作速度,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思维的内核,作文是空洞的文字,没有结构的外型,作文不成为作文。希望老师能够建立起高效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写出更多锦绣文章!
议论文写作指导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基础不同,学校的情况差异,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别,都决定了议论文写作指导应该不是千篇一律、呆板教条的。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有效、高效应该是我们不二的追求。
注释:
[1]苏清香:《运用思维建模促进问题解决式学习》,《中小学电教》,2008年第1期,第15页。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中学)
编辑:李运 随喜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