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化标准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2016-09-25 02:19:47傅建东和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失学录取率吸引力

傅建东 和震

(1.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基于量化标准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傅建东1和震2

(1.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会发现职业教育吸引力由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和预期职业岗位吸引力构成,而职业岗位吸引力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在评价职业教育吸引力时,客观的量化标准会避免人们感受的主观性,同一年级失学人数与职业院校录取人数之比以及预期职业岗位收入是很重要的两个量化指标,用这样的指标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进行分析发现,过去10年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确有提升,其中中职吸引力相对提升明显,高职吸引力相对提升不明显,政府及相关利益方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仍有作为,但职业岗位吸引力会较多受制于市场的调节。

职业教育吸引力;构成因素;量化标准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似乎不相匹配,职业教育在话语中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似乎要远大于人们的真实感知。在谈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家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等等,但是总体上高中毕业生生总是先填报本科志愿,专科则是不得已的保底志愿;初中毕业生在报考学校时总是优先报考普通高中,中职仍然是不得已的选择,职业教育吸引力仍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对有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现状是否如人们的感受一样非常糟糕?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是什么?如何客观地评判职业教育吸引力?对职业教育吸引力做一个整体的评判是非常困难的,职业教育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应该分别进行评判,并且要有一定的评判依据和数据的支撑,而不是凭印象去得出结论。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因素与量化评判标准

从理论上讲应该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来分析和评判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个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职业教育自身进行评判,即从其起点、过程和结果等角度进行评判;第二个维度是对职业教育所通向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第三个维度是横向比较,及选择参照物进行比较,这可能是平时人们感知较多的一个维度,例如将中职与普通高中进行比较;第四个是时间维度,将现时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与以往相比,以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变化情况。

要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进行客观分析,最好能有客观的数据佐证。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同一年级失学人数与职业院校录取人数之比和预期职业岗位收入是两个很重要的数量指标,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因素

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不完全由职业教育自身形成,而是由职业岗位吸引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等两个因素构成 (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

第一,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首先,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制约着受教育者能否顺利获得期望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条件等都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终往往体现在毕业生能否适当就业或者升入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其次,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可能得到的优惠措施的多少和力度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和餐费补贴等。人们在谈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时,往往仅讨论教育本身的问题,而将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的职业岗位忽略了,而职业岗位的吸引力才是决定因素。

第二,职业岗位吸引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职业教育本身,而是学生所受教育所指向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只是达到这个岗位的路径,如果职业岗位有足够的吸引力,路径即使差一点,仍然具有吸引力。预期获得的职业岗位的吸引力又表现在工作本身的内在吸引力 (包括工作的意义、重要性、担负的责任、与人交往的状况、工作环境、是否与工作者的个性相符等)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外在吸引力 (包括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升职空间等)。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量化评判标准

1.适龄段失学人群比例

人们在讨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时候,往往是将其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较而得出的一种结论: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下。这里存在着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与学术教育进行比较,甚至于将职业教育中的较低层次与学术教育的较高层次进行比较,如将本科学术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进行比较。另一种错误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较。两类教育在此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不同,因而吸引力自然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是同一层次的教育,但因此将两者的比较结果用于说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下是不客观的。

在我国大学本科和普通高中具有很强的选拔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紧缺时也具有一定的选拔性,但是最近这些年随着教育资源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其选拔功能逐渐降低或丧失,普及性功能提升,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是普通本科或普通高中选拔后剩下的以及部分不愿意接受本科或高中教育但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那些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高初中毕业生就成了失学人员,或去工作,或游荡在社会上。在这个背景下,将相应年龄段的失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如初中毕业相应年龄段的失学人数与中职录取人数的比例,和高中毕业相应年龄段的失学人数及其与高职录取人数的比例,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符合其自身功能定位,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2.预期职业岗位收入

对预期获得的职业岗位吸引力的判断需要对其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工作的意义、重要性、担负的责任、与人交往的状况、工作环境、是否与工作者的个性相符等很难用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职业岗位的薪资待遇。企业职业岗位的薪资待遇通常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薪资待遇越能综合反映职业岗位的吸引力。因而在讨论职业教育吸引力时,将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薪资待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衡量就非常重要。本文在讨论时也尽量选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以减少非市场因素的干扰。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种类和层次的不同,为了避免人们对宽泛概念理解的差异而产生歧义,本文选择职业教育中的专科层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包括中专、职高和技校,不含成人中专)来进行讨论,不包括职业培训以及其他职业教育范畴。

(一)初中后失学人数与中职录取人数之比例分析

本部分数据选自教育部年度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关于失学率的统计,则是以公报中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依据,失学率和失学人数用升学率与初中毕业生总数进行换算得出。

过去10年的初中毕业生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数、普通高中招生数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这几组数字的变化总体是减少的。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人数的减少很明显受初中毕业生总数减少的影响,计算一下各类招生的录取率,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曲线 (图2)。普通高中2005年的录取率是41.34%,在这十年里稳步走高,2014年达56.36%;而中职的录取率在2005年是最低的,为28.62%,2009年达到峰值43.48%,之后逐年走低,2013年降到37.69%,2014年略有回升,达38.60%。从录取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明显差异。

图2 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率及失学率

失学率与高中阶段录取率呈现对称状态,其中,普通高中对高中阶段录取率的贡献非常明显,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从2010年开始就失去了动力,但还是维持在一个比较温和的状态。以此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很低,仍然是不客观的。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小应该和谁比?与普通高中比就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这些年人们感慨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吸引力高低不应该将能否吸引这些上普高的人到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标准,职业教育应该将那些不能升入或不希望进普通高中的学生吸引进来,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将这个年龄段的失学人数与中职录取人数之比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判断标准应该较为客观。

从2005至2014年间初中毕业生失学人数每年都在减小,而失学人数与中职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也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3),2005年失学人数超过中职招生人数,这个趋势在2010和2012年之间走平,然后继续下降,2014年降到了12.69%。从这张趋势图可以比较明确地判断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过去的10年中是明显提高的。同一毕业年级失学人数与中职招生录取人数之比越低,说明职业教育吸引力越强。

(二)高中后未升学人数与高职录取人数之比例分析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数据,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的吸引力计算可以从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招生的数据中反映出来。数据表明,2005-2014年间高等学校招生总数和总录取率持续增长,但专科层次的招生数量增长并不明显,录取率也基本持平,这既有国家统一调控的影响,也是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反映。仅从专科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非常平缓的趋势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的吸引力有所提升但未有明显提升。

图3 失学人数与中职录取人数之比

图4 2005-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率变化情况

仅仅从高职专科招生人数和录取率这两条平缓的曲线就做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判断可能并不全面,高职的吸引力应体现在将那些放弃本科或将失学的高中毕业生吸引进来,而不是直接去寻找工作。高中毕业后未升学人数与高职专科录取人数之比是更好地反映高职专科的吸引力的一个标准。由于高招计划是国家控制的,我国高等教育尚未普及,高等教育资源还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因而图5这条曲线并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高职专科的吸引力变化,尤其是前5年,高校总录取率相对较低,曲线更多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稀缺性。而最近5年,高等职业教育稀缺性下降,有的地方高招计划完成不了,曲线就能更多地体现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了,从这个高中后失学人数比的下降趋势中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的吸引力是有所提高的。

图5 高中毕业未升学人数与高职专科录取人数之比

(三)不同学历工资水平对比分析

职业岗位的薪酬是职业岗位吸引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缺少全国性薪酬调查的权威数字,本文采用的是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政府出台的工资指导价是以广泛的企业薪酬调查为基础的,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深圳市、宁波市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因而选为样本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学历层次是区分工资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不是教育类型,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指导标准相同,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追求高学历无可厚非,学历层次高,吸引力自然较高。从2005年到2014年共10年时间,不同学历层次获得的工资报酬都有较大增幅,其高位值、中位值、低位值和平均值几个指标的增幅不尽相同,但在增长率幅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显著差异,在平均值方面,高中、中专或技校这一学历层次的工资增长率达269%,高于其他各学历层次,大学专科学历层次的工资增幅为253%。这也许可以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相对有所增强,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相对提升不突出。

表1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014年与2005年比较 (单位:元/人.月)

表2 深圳市专科及高中阶段学历与其他学历层次工资指导价关系对比分析

人们对工资收入高低的感受通常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将专科和中职的工资指导价与其他学历层次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见表2),可以清晰地发现中职层次在10年中有了可喜的变化,其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收入差距分别都有缩小,而超过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距离则有扩大。专科层次学历的平均值保持相应的提升,但与本科层次之间的差距则略有扩大,而与中等层次学历相比,领先优势则有所减小。

通过2014年和2005年的数据比较 (见表3、表4)发现,宁波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中,高中、中专或技校这一学历层次不仅平均值的增幅达228%,高于其他各学历层次,中位值和低位值的增幅也皆高于其他学历层次,但是大学专科这一学历层次工资指导价位的高位值和平均值的增幅都排名最后。在不同学历层次工资的比较中,宁波市与深圳市数据所反映的结果基本相同。高中阶段学历层次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收入差距分别都有缩小,而与更低层次的学历相比,领先优势则有扩大。专科层次与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而与较低学历层次相比领先优势则明显减弱。

表3 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014年与2005年比较 (单位:元/人.年)

表4 宁波市专科及高中阶段学历与其他学历层次工资指导价关系对比分析

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反思

(一)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确有明显提高

无论从同一年级失学人数与招生录取人数之比来看,还是从中职学历的平均收入增长率和与高学历的收入差距减小以及和更低学历收入差距扩大来看,过去10年中职业教育吸引力有明显提升。中职是职业教育领域学历层次、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部分,这部分吸引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抬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底部,这种变化还没有明显到可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感知和评判。

(二)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相对不乐观

在过去10年中,在高职的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都有微小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的人数与高职录取人数的比值呈下降趋势,从这个判断标准可以谨慎认为高职吸引力是有所提升的。从2014年与2005年的工资指导价位的变化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专科层次的工资在保持相对同步增长的同时,其与高学历层次的工资增长率差距有微小扩大,与低学历层次的工资增长率的领先优势有所缩小,因而依据这个判断标准,其吸引力相对无明显提升。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家庭选择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教育产品时,总是尽量做最优化选择,必然会将教育类型、教育质量、发展路径、教育成本和回报等因素考虑进去。人们往往会考虑如果选错了,能不能进行改变。这也是普通教育吸引力大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从普通教育转职业教育的路径是通畅的,但反过来就很难了,而中高职的升学路径又都很狭窄。从教育回报来看,学历越高回报越大的机制已经形成,而技术技能劳动者按贡献越大获得回报越多社会机制尚未成熟,这也亟需改善。

(四)职业岗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强弱

由于企业有盈利需求,企业必须控制成本,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运营中占的比重非常大,提升员工薪资待遇的动力主要是受市场调节的。职业岗位的薪资待遇并不完全受政府控制,政府给的指导价只能是上一年度调研结果的反映,企业单位具有自主决定权。与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多数在企业中的薪资待遇并不具备多少吸引力,主要原因还是从事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限,比较容易替代。

行业的劳动准入制度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过去10年中,拒绝职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下降,与就业门槛提升有一定关系。很多企业招聘新员工都要求有高中阶段学校的毕业证书,甚至于要求有大学专科毕业证书,这成了初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选择先接受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被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可能,但还是表明了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比例在增加。另外,一些行业或岗位要求持证上岗,职业教育恰恰提供了这种机会,因而劳动准入制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五)职业院校质量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吸引力对职业院校的影响最大,关系到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职业院校也最具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动力。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师资水平、设施设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能否满足企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很好地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则强。不同院校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不同,造成了院校之间吸引力的差异。

(六)政府对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实质性的调控能力

在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大构成因素中,政府在提升职业岗位吸引力方面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政府对另一因素——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却具有多方面的调控能力。

第一,通过多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进一步改善校企合作的环境,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第二,拓宽普职通道,虽然现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已有一定的相通路径,但多是较窄的单行道,需要普职之间能够彼此互通,让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进一步拓宽。第三,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是昂贵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训设施设备和实训的消耗,需要政府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虽然这些年政府在投入方面增加明显,但仍有很大空间。第四,降低家庭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支出。对职业教育的预期回报,政府难以调控,但却可以调控家庭的投入成本,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免学费和贫困助学等措施明显减少了家庭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当投入产出比具有竞争力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因而,在将来若干年里,政府应可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范围,直至全覆盖。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尽快降低高职院校的学费标准或提高生均办学经费标准,目前本科和高职收取学费是完全倒挂的,虽然有历史原因,但到了应该纠正的时候了。

四、职业教育吸引力仍有提升空间,但幅度有限

人们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观感受可能相差较大,要客观衡量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同一年龄层次的失学人数与职业教育学校的录取人数之比是一个重要的评测数据,预期获得的职业岗位的工资收入水平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职业教育吸引力在过去10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吸引力仍然不高。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有提升却相对不明显,这则限制了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的高度。在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政府已有支持和调控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措施是局限在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方面,而很少从职业岗位吸引力方面着力。这些措施包括扩大职业教育升学率、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鼓励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资助和免学费减少家庭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等,这些措施的采用和改进将会继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但是更具吸引力的因素是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的吸引力,而这主要不是由政府决定的,是市场决定的。政府的调控可以改变家庭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比,从而调节职业教育吸引力。由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投入的有限性,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可能按政府意愿而大幅提升。这个结论有点让人失望,但能引发人们理性思考。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胜任高技能高工资的职业岗位,以质量吸引那些拒绝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人员,以投入产出比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田晓苗)

A Research on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Quantitative Criteria

Fu JiandongHe Zhen

When analyzing compon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tractiveness,we find that it is actually composed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at of expected work positions,of which the latter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objective quantitative criteria can prevent the subjectivity of people's perception.The income of expected jobs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dropouts and the admitted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a given same year are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s.When the indicators are applied,we find that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improving appreciably in the past 10 years while that of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less obvious.Government and related parties can be more helpful but,in the long run,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nges on the market.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onents;Quantitative criteria

G71

A

1672-4038(2016)07-0045-08

2016-06-20

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重点课题 (优先关注)(AEA14135)

傅建东,男,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和震,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失学录取率吸引力
英政府要给“失学”儿童请私教
环球时报(2020-06-19)2020-06-19 04:14:00
吸引力2
吸引力1
跟踪导练(三)4
从失学现状窥探乡村教育
6所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录取率降低
失学的一百个名字
探子
留学(2014年8期)2014-05-02 08:39:35
七绝·失学女童
新诗(2011年4期)2011-08-15 00:54:24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
海外英语(2006年8期)2006-09-28 0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