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龙 金秀妹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渗透于课堂,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史的感性材料,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概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教学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能显著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1.简化教学,攻破重难点。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征。因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存在自我约束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若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特别是历史学科涉及大量历史背景、时代意义等,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畏惧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能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新颖有趣,将琐碎的知识线索进行串联,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2.图文并茂,深化知识点。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静态信息灌输的方式,是对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变革。其不仅使历史内容“活”起来,还可以动静结合,让久远的历史观赏性大为增强。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末期各项财政收入通过表格列出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进而让学生切身感受鸦片战争对末代清朝经济的影响,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主要靠教师讲述的这一缺陷,进而使的历史知识架构清晰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3.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历史知识看似简单,实际上贯穿中外、知识复杂,学习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教学难度也较高。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让教师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学流程的重构以及教学层次的提升,从而有效解决了初中历史信息量大、传统教学繁冗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课堂知识表达的不足,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深度不够。在目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有学习兴趣,但掌握并准确应用这种教学方式非一日之功。现实中有很多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只是表面上的现代化,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传授历史知识,因而造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
2.适用范围较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要求较高,而制作优秀的媒体课件需要出众的信息操作技术。但目前多数历史教师并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类新型信息技术,不足以制作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思维启发相匹配的课件,进而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1.建立完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教学技术,建设多媒体环境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和软件资源的建设。其中,硬件建设方面即是要加强学校的多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各级单位下拨的教育经费,配置计算机和投影设备,满足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则是要加强多媒体素材的储备,为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组织定期培训,以增强其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与能力。
2.善用“微”技术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之另一技术——“微”技术,近年备受关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的课程耗时,“微”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即是根据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以视频作为核心教学媒介的基础上,将教学实践中针对重难点或课堂活动实施等相关活动记录下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微”课堂不仅耗时短、授课内容集中,且更加符合教学目的性、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症结”进行专项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元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制作微课素材。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将重点放在知识梳理与总结上,巩固和完善其历史知识系统,以确保新旧知识点的高效衔接。
综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改革举措。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善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精准把握并巩固重难点,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进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胜利.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26):1.
[2]欧阳永祝.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 未来英才,201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