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现代化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

2016-09-23 01:51杨凡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3期
关键词:核心家庭生育男孩

杨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家庭关系现代化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

杨凡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男孩偏好;家庭关系;现代化;农村妇女

文章从“家庭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出发,运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妇女生育意愿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中的男孩偏好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能够弱化农村妇女的男孩偏好。那些在抚养孩子、经济和生育决策方面都不依赖于公婆的妇女,那些生育决策受亲属和宗族影响较小的妇女,那些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经济能力较强、拥有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妇女出现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比较小。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长期、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虽然性别失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男孩偏好是导致性别失衡的重要因素。它虽然是私人领域的生育选择,但折射出两性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在公域和私域受到的差别性对待[1](P24)。也就是说,妇女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切身感受到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对待,使她们逐渐形成女性在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地位都不如男性的认知,并最终在生育意愿和行为中表现出对男孩的偏好。

在妇女生命历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家庭关系特别是婚后的家庭关系对她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关系形成的各种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妇女能通过家庭关系直接感受到两性在地位、待遇和权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别,进而影响妇女在生育意愿和行为中的性别偏好。传统的家庭关系以父权和夫权为主要特征,纵向关系中长辈拥有绝对的家庭统治权力,横向关系中男尊女卑,家庭纵向关系的稳定和延续是家庭的价值观念、道德法律及最高原则[2](PP31-34)。所以,一方面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家庭义务,另一方面也是深刻体会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妇女会在其生育过程中产生男孩偏好。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家庭关系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不仅存在家庭结构的现代化,更催生着家庭观念的现代化:个体独立、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日益得到重视,与扩大的联合家庭相联系的义务关系被大大削弱,妇女在家庭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平等权利。与此同时,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趋势也出现了拐点,开始有所下降。这些现象是否体现出了这个时代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走向呢?这些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是否能够改变妇女在生育决策中的男孩偏好呢?本文从“家庭现代化”的理论出发,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分析了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家庭关系现代化与男孩偏好弱化的关系,有助于形成着力于家庭层面、对女性提供支持的社会政策,为促进男女平等、淡化妇女的男孩偏好,进而缓解中国的性别失衡现象提供政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

1.关于男孩偏好形成原因的研究

已有研究对男孩偏好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按照归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从效用—需求角度分析了男孩偏好的原因。他们认为男孩偏好源于男孩和女孩对家庭具有不同价值,男孩的效用要高于女孩。而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则源于男孩能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比如传宗接代、光耀门楣、扩大家族势力等[3](PP13-19)。

第二类研究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了男孩偏好的原因。他们认为男孩偏好源于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包括从夫居的婚居制度,基于性别的不平等的财产分配制度和男性继承制度等[4](PP55-63)[5](PP59-66)。

第三类研究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男孩偏好的原因。这类研究认为,男孩偏好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男孩偏好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众”和“攀比”现象,使人们的意愿和行为趋同、从众[6](PP2-9)。这种男孩偏好的文化还具有再生产和传播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亲属网络和世代更替进行传播和延续[7](PP36-43)。

已有研究表明,男孩偏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作用机制是多重而复杂的。但是,上文提到的三类研究中或多或少涉及一个共同的因素——家庭。家庭是男孩偏好的需求主体,是实现社会制度的基本单元,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分析家庭对妇女的男孩偏好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以往的研究多从婚姻制度等宏观层面研究家庭对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缺乏从家庭关系层面进行的微观考察。家庭关系对妇女的影响更为直接,而且家庭关系更具变动性,更容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变化,从家庭关系角度切入更便于研究社会变迁通过家庭对妇女造成的影响。针对原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重点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入手,研究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会对农村妇女生育决策中的男孩偏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

2.关于家庭关系现代化的研究

现代化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特征反映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家庭现代化理论则运用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核心范畴和理论预设来研究家庭问题[8](PP86-94)。

虽然同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理论一样,家庭现代化理论经历了被批评、修正和发展的历程,但它仍是对家庭关系变迁具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其描述的有关家庭现代化的概念和标准,至今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9(PP199-222)]。

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分析范畴经历了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关系成为西方家庭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领域。学者们认为,父母与子女关系,丈夫与妻子关系,家庭与亲属群体的关系以及家庭与社区的关系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家庭关系的变化,这才是当代家庭的显著特征[10](PP57-61)。而对中国家庭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国近些年来的家庭关系的变迁,体现出许多与西方家庭现代化理论相一致的表现:父子轴关系重要性的下降和夫妻轴关系地位的上升,夫妻之间权力关系走向平等化,亲属关系和家庭网络逐渐衰落,等等[11](PP67-72)。

确立现代化的标准,并运用客观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现代化的程度,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使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和亲属关系的削弱,通常被作为衡量家庭现代化的标准。有学者用“个人化”概括家庭现代化趋势:自由决定婚育事宜,摆脱亲属的束缚,个人私事不再与大家庭的利益相关[12](PP190-206)。威廉·J.古德(Willian J.Goddy)在他的研究中则对家庭向现代变迁的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包括代际关系为主的家庭关系转变为以夫妻关系为主、父辈权威的弱化、家族利益的淡化、亲属关系削弱、两性间的平等性增强、个人或核心家庭从家族对其生育的控制中独立出来,等等[13](PP254-259)[14](PP295-348)。

这些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能够放松家族或父辈对核心家庭或者妇女生育行为的干预和控制,减轻妇女传宗接代的负担,促进男女平等意识的形成,所以应该是有利于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的。本文也将以这些理论和指标为基础,考察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是否会导致妇女男孩偏好的弱化,并分析其具体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

1.概念界定

本文的因变量是“男孩偏好”,关键自变量是“家庭关系”。“男孩偏好”是指妇女在生育意愿和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男孩的明显的倾向性和喜好。它是指社会性的“男孩偏好”,源自于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取向,实质上是对以男性为核心和主导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及其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式以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妇女地位低下等现象的折射[15](PP40-41)。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等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人际互动和联系,家庭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纵向关系,包含代际间的各种互动和联系,如父母与子女,扩大亲属群体与夫妇式核心家庭,宗族邻里与夫妇式核心家庭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横向关系,包含同代之间的各种互动和联系,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夫妇式核心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16](PP99-103)。

2.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根据家庭现代化理论,家庭关系现代化的趋势包括夫妻轴逐渐取代父子轴成为家庭主轴,亲属关系和社区失去了控制和支配个人的权利,家庭内部关系趋于平等和民主等几个不同的方面[17](PP110-113)。具体而言,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父辈权威制度的衰落,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增强,家庭重心从以父子关系为主轴向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变化。具体通过核心家庭在经济、孩子抚养和家庭决策等方面的独立性体现出来。第二,亲属网络和社区失去了对核心家庭的控制和支配权力。具体通过扩大的亲属群体和宗族邻里对核心家庭决策的影响能力减弱等方面体现出来。第三,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随着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明显提高,夫妻双方权力关系趋于平等化[18](PP41-47)。具体通过夫妻双方相对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参与家庭决策情况等方面体现出来。

家庭关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会从两个方面对妇女的男孩偏好产生影响:一方面,父辈权威制度衰落,亲属群体、宗族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下降,世系的稳定和延续不再是家庭的最高原则。所以妇女在生育决策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特别是传宗接代义务的放松,使妇女的男孩偏好减弱。另一方面,夫妻双方更为平等,妇女在家庭中感受到日益平等的两性关系,她们的两性观也会变得更为平等,这也会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

基于以上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会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根据家庭现代化理论框架,研究假设可以具体细分为三点:第一,经济、养育孩子和生育决策等方面越独立于夫家的妇女,她们的男孩偏好就会越弱;第二,生育决策受亲朋好友和宗族邻里影响越小的妇女,她们的男孩偏好就会越弱;第三,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拥有家庭决策权,会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

3.研究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来自于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河北定州和文安、湖北大冶和洪湖,以及浙江嵊州和瑞安等三省六市开展的“育龄妇女家庭及生育状况调查”数据。该数据的调查对象为农村20-40岁已婚有偶育龄妇女,主要调查内容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生育养育孩子的行为以及家庭生活状况,调查的样本容量为2078个。该数据的主要优势在于采取多种途径测量了妇女在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男孩偏好,与本文的研究主题比较契合。

4.测量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根据概念界定和家庭现代化理论的框架对因变量“男孩偏好”和主要自变量“家庭关系现代化”进行了操作化,并使用问卷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测量。因变量“男孩偏好”用“您是否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生男孩”进行测量,如果妇女回答“是”,则认为其存在男孩偏好。

自变量“现代化的家庭关系”根据理论框架分为父代和子代的关系、亲属群体和夫妇式核心家庭的关系以及夫妇式核心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三类。第一类,父代与子代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体现在父辈权威制度的衰落,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增强等方面。具体用“公婆与核心家庭的净现金流”“孩子幼年是否主要由公婆照看”和“公婆是否一定要求妇女生男孩”等三个指标来测量。如果核心家庭自己照看孩子、经济上独立、公婆未要求生育男孩,则说明核心家庭对公婆的依赖较低,公婆对其的控制力也较弱,家庭轴心关系不是代际关系,而是夫妻关系,这也是家庭关系现代化的体现。第二类,亲属群体和夫妇式核心家庭关系的现代化体现在亲属网络、宗族等对核心家庭的控制和支配权力减弱等方面。具体用“亲朋好友对生育决策是否有影响”“宗族邻里对生育决策是否有影响”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如果妇女在生育决策中不考虑亲朋好友或者宗族邻里的影响,则说明亲属群、宗族对个体的影响在下降。第三类,核心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体现在女性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和参与家庭决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用夫妻的相对受教育水平、相对收入和妇女对家庭重大决策的参与程度等三个指标来测量。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意味着较高的家庭地位,拥有家庭重大事项决策权意味着夫妻双方权力关系走向平等化,这些都是夫妻关系现代化的体现。

控制变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妇女个体相关的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流动经历、性别观念等;第二类是与妇女的家庭相关的变量,包括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等;第三类是与妇女所属社区相关的变量,主要指社区环境中是否存在着男孩偏好的倾向。

因变量“是否存在男孩偏好”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本研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表1为回归模型中所使用到的变量的定义及描述统计。

表1 变量的定义及单变量描述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农村育龄妇女家庭及生育状况调查。

四、结果与分析

1.家庭关系现代化的状况描述

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相契合,以父权和夫权为主要特征。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家庭关系已经体现出许多现代化的特征,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反复和倒退,纵向关系地位回升,男女平等未真正实现[19](PP93-95)。而本文根据调查数据中涉及家庭关系现代化状况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目前家庭关系现代化的状况不尽如此。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3.3%的农村妇女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男孩偏好,她们想方设法生育男孩。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农村家庭关系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与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化家庭增加的趋势不同,目前农村家庭关系的变化不仅仅是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家庭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父辈和子辈的关系趋向平等,父辈的权威性下降,已无法控制子辈的生活,子辈核心家庭在经济、家务和决策权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很强的独立性。四成的妇女选择自己独立照顾孩子或雇人照顾孩子,对父母和公婆的依赖越来越小。包括公婆在内的父辈对妇女的影响也随之逐渐变小,超过70%的妇女表示,生育是自己小家庭的私事,公婆无法影响他们的生育决策。

第二,亲属网络和宗族邻里对个人的控制能力迅速减弱。传统时代,家族对个人的行为和重大事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必须由家族负责,亲属之间的行为有着纲常伦理的约束。现在,随着传统的家族主义瓦解和个人主义兴起,宗族和亲属的束缚作用基本不存在了,他们已经无法控制和支配个人的行为。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有88.1%和76.7%妇女表示,她们在生育决策时没有考虑任何亲朋好友或者宗族邻里的影响。

第三,在核心家庭内部,平等的夫妻关系模式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普遍关系模式。在现代夫妻关系中,夫妻的地位取决于双方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等条件。接受调查的家庭中,超过3/4家庭的妻子具备与丈夫相等或者高于丈夫的教育水平;超过一半的家庭的妻子收入和丈夫差不多或者高于丈夫。在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中,不再是丈夫“一锤定音”,妻子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决策中。调查数据表明,在超过四成的家庭中,家庭重大决策都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商议或者以妻子意见为主。

2.家庭关系现代化的趋势对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规模的缩小、核心化家庭的增多直接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大家庭是否走向核心化的现代进程”的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当时中国家庭规模缩小和核心家庭比重升高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中国家庭的核心化,因为家庭权力结构、家庭网络和家庭内部关系都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与现代化并没有必然联系。更有学者认为,正是这种不彻底的结构变化先于观念变化的独特现代化进程导致了男孩偏好的加剧和出生性别比的偏高、升高。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家庭关系现代化进程不仅仅体现在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的变化,更体现在家庭权力结构、亲属网络关系、夫妻关系、家庭观念等各个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同步。而且,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妇女的男孩偏好发生了弱化。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都得到了数据的支持。父辈对子辈的控制能力减弱、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增强、亲属和宗族对个人的控制能力减弱、夫妻关系平等化等趋势都能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总体而言,那些在经济、养育孩子和生育决策等方面越独立于夫家、生育决策受亲朋好友和宗族邻里影响越小、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拥有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妇女,其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越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家庭关系现代化对农村妇女男孩偏好影响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首先,父辈权威的衰落,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增强会弱化妇女的男孩偏好。目前,人口的高度流动性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子代与父代分开居住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显现,这有助于弱化男孩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对公婆依赖程度越小、公婆对其生育决策影响越小的妇女,其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就越小。在本研究中,用净现金流(公婆所给的钱减去核心家庭给公婆的钱)表示妇女所在的核心家庭在经济方面对公婆的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对公婆经济依赖程度越高的妇女,其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现金流每增加1万元,则妇女男孩偏好的发生比就将增加28%。那些独立抚养孩子、不依赖于公婆的妇女,她们男孩偏好的发生比要比参照组低20%。那些公婆未干预生育决策的妇女,男孩偏好发生的概率要比那些公婆干预生育决策的妇女低62%。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特别是农村家庭,长辈拥有绝对的家庭权力,是家庭事务的决策者,并通过财产和收入实现对家庭的控制权。家庭的重心是父子关系,男性是家庭生活的主宰,家庭谱系和事业都是父系继承制,公婆所代表的夫家对妇女承担着援助和保障的责任[18]。他们对妇女的影响和制约能力都非常大,“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也由他们传承、灌输给妇女,影响她们的生育偏好。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与父母分开居住成为社会“新常态”,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核心家庭夫妻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持者和经济的主要来源,家庭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夫妻轴心上。而各类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给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核心家庭的独立性也随之增强,家务、照顾孩子等原先属于大家庭的功能都逐渐由社会化服务提供。所以,妇女对公婆的依赖日益减少;相应地,她们在生育观念和生育决策方面受到公婆“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减少,从“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转变为追求个人幸福、充实家庭生活,男孩偏好也随之弱化。

其次,亲属关系和宗族网络对个人控制能力的减弱也对妇女男孩偏好的淡化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在进行生育决策时不再考虑亲朋好友和宗族邻里影响的妇女,她们发生男孩偏好的概率要比依然考虑亲朋好友和宗族邻里影响的低许多。家族意识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为稳固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祖先崇拜、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光宗耀祖、延续血脉等意识,这些意识通过宗族制度和亲属网得以巩固[20](P113)。在当今中国,亲族网并没有消失,亲属之间仍然维持着亲密情感和密切互动、互助,这是中国式家庭网络与西方式家庭网络不同的地方,但是亲属网络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夫妇式核心家庭的控制和支配的能力。个人权利、自由和独立性受到了重视。个人在进行生育决策时,不再优先考虑为家族尽义务,而是考虑个人的权利、幸福和感情,所以男孩偏好会随之淡化。而且,当代中国的亲属关系网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家庭与男女双方的亲属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双系共同发展,甚至出现倚重女系亲属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弱化人们的男孩偏好。

第三,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随着其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明显提高,夫妻双方的权力关系趋于平等化,从而降低了妇女的男孩偏好。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至少与丈夫具备相同受教育程度的妇女,其男孩偏好的发生比要比参照组低45%;那些至少具备与丈夫相同收入水平的妇女,她们男孩偏好的发生比与参照组相比也要低15%。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趋向于民主和平等,参与或者主导家庭重大决策的妇女,其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更低,比那些主要听从丈夫或公婆意见的妇女低32%。

在传统夫妻关系中,“婚姻契约制度导致了妻子所从事的家务似乎没有任何价值……折射到家庭内部,表现为一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妇女没有工作和工资,只能依靠丈夫的收入来生活,处于依附状态”[21](P104)。当前,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张,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女性接受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更为重要的是,它能维持和促进夫妻之间关系的平等。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其通过加强家庭管理和文化优越感来获得自主权,提升家庭地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们择业和就业的能力就越高,从而有利于实现夫妻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外出工作。女性的广泛就业对夫妻关系平等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解除了家务对女性的部分约束,工作中取得的收入使得女性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不再依附于丈夫。所以,在现代夫妻关系中,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提高使得妇女的家庭地位逐步提高,对丈夫的依赖程度减少。以父权夫权为特征的家庭关系向平权模式发生转变,夫妻双方往往共同决定与婚姻家庭有关的重大事务。这些变化从两个方面弱化了农村妇女的男孩偏好:一方面,妇女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提升改变了家庭资源力量的对比,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和在家庭内部权力的提升使得妇女对两性关系的认识逐步现代化,即认识到女性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逊色于男性,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社会上都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妇女有了更大的决策权,所以在做出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等生育决策时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不必顾虑太多来自丈夫和公婆的关于传宗接代的压力。

最后,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控制变量也对妇女的男孩偏好有显著影响。男孩偏好的发生比随着妇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体现了男孩偏好的代际差异。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能使妇女男孩偏好的发生比降低59%。具有流动经历的妇女与从未流动的妇女相比,男孩偏好下降了26%。性别观念和社区文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平等性别观念的妇女,其男孩偏好的发生比要显著低于那些认为男性天生比女性强的妇女;所在社区中如果盛行男孩偏好的文化,会大幅提高妇女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家庭关系现代化趋势逐渐增强,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父辈的权威衰弱,对核心家庭的控制能力减弱,核心家庭的独立性逐渐增加;家族、宗族和亲属网络对核心家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逐渐减小;妇女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显著提高,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已成为普遍模式,妇女更多地参与到家庭重大决策中去,“男女平等”的现代夫妻关系逐渐成为家庭关系常态。

在中国家庭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家庭权力结构、亲属网络关系、夫妻关系、家庭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统一同步起来。这些家庭关系的现代化趋势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妇女的婚姻观、生育观和两性观,她们逐渐认识到女性的能力,变得更为自信、独立和自主,也要求家庭和社会给予她们更为平等的对待,另一方面这些现代化趋势也放松了传统家庭对妇女的束缚,给了妇女在包括生育决策等各个方面事务决策中更大的自主权,所以她们男孩偏好的观念逐渐淡化。那些在经济、养育孩子和生育决策等方面越独立于夫家、生育决策受亲朋好友和宗族邻里影响越小、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拥有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妇女,她们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越低。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男孩偏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育决策问题,它与妇女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事件密切相关,其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教育水平、就业能力、经济水平、婚姻、孩子抚养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对妇女的男孩偏好造成影响。所以要实现妇女男孩偏好的弱化、降低出生性别比,在妇女生育过程中加以教育引导或者严厉打击“两非”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在妇女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支持,比如提供更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分担她们照顾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重任,为她们创造更为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环境,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从而使妇女切实感受到男女平等的社会待遇,淡化男孩偏好。

[1]杨菊华.男孩偏好与性别失衡:一个基于需求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J].妇女研究论丛,2012,(2).

[2]潘允康.社会现代化中的婚姻家庭问题[J].广州研究,1988,(7).

[3]解振明.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变化[J].人口研究,1997,(2).

[4]靳小怡,李树茁,费尔德曼.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三个县的考察[J].人口研究,2004,(9).

[5]李慧英.男孩偏好与父权制的制度安排[J].妇女研究论丛,2012,(3).

[6]刘爽.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06,(5).

[7]李卫东,尚子娟.男孩偏好作为一种生育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J].妇女研究论丛,2012,(3).

[8]魏章玲.家庭社会学与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9]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3).

[10]潘允康,丛梅.家庭与工业化、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5,(4).

[11]陈熙.家庭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家庭: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4,(8).

[12]Hareven,Tamara K..Modernization and Family History:Perspectives on Social Change[J].Signs: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976,2(1).

[13]威廉·J·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4]Goode,W.J.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Family Change[A].in Indicators of Social Change:Concepts and Measurement[M]. (eds.)by E.B.Sheldon and W.E.Moore.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68.

[15]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

[17]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18]史柏年.失学女童救助与家庭现代化[J].人口研究,1999,(2).

[19]王晓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0]朱强.家庭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1][法]弗朗索瓦·德·桑格利著,房萱译.当代家庭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玉静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iz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Women's Preference for Sons

YANG Fan
(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preference for sons;family relationships;modernization;rural wome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iz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women's preference for son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Moderniz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based on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data of family and fertility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will weaken women's preference for sons.Those women who are 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in-law in raising children,family finances and fertility decisions,who make fertility decisions independent of the advices of relatives and patriarchal lineages,who hav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income,and who have the power of deciding important family affairs,are less likely to have preference for sons.

C923文献标识:A

1004-2563(2016)03-0101-08

杨凡(1984-),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妇女生命历程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CRK03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家庭生育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
安冈章太郎文学探源
男孩胆小不丢人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对Hmongb从“家”到“村”的形成研究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我国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影响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