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梦 琴
(南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行政边缘地区实现突破式增长的路径
——基于宛襄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刘 梦 琴
(南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南阳和襄阳均为省际行政边缘地区,地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襄阳在2000-2015年实现了年均约15%的高速增长,突破了边缘效应的制约,并超过了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相似的南阳。从产业视角、产业结构值、产业贡献率等指标的衡量,发现襄阳通过对现有工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培育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在“结构红利”和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了地方经济的突破式增长。同时对包括南阳在内的地理位置相近的省际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行政边缘地区; 突破式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南阳和襄阳均为各自省域内行政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2006年襄阳经济开始进入快行道,2012年襄阳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南阳市。襄阳2000—2015年GDP以年均15% 的速度递增,超过全国平均速度9%和湖北省平均速度11%。这种高速增长在行政边缘区的经济增长中,是很突出的。襄阳这一行政边缘经济区实现突破式增长的成功路径将给相似城市更多启示和激励。
行政边缘地区指国家行政区划范围内由于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和“边缘效应”的影响,在行政交界地带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分割性和边缘性的区域经济[1]。产生原因主要是空间因素和边界因素造成的,前者是区位上远离本省(市、区)经济中心,后者包括自然地理的屏障因素和人为的中介因素(安树伟,2004)。
基于分析角度的不同,国内对边缘地区研究可以大致分成两个角度:首先是基于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和模型进行研究的,包括陈晓华、张小林等(2004),陆玉麟、董平等(2005),汪增洋(2008),郑长德(2013)等。其次,梁留科、吕可文等(2008),丁建军(2009),廖继武(2011、2012),何龙斌(2013、2014),高传华(2013),郑四渭、刘航等(2015)*就研究对象而言,行政边缘地区与省际边界区域(陈潇潇,2009)、省际边缘区(何龙斌,2015)等研究内容一致,本文不做区别对待。等则从行政边缘地区(省际边界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
尽管研究手段不一致,但是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对策具有一致性: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和改善现有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安树伟,2003、2004;梁留科等,2008;丁建军,2009;高传华,2013);二是边缘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发展工业化是最关键手段(周学锋,2003;王忠锋,2006;张鑫,2009;廖继武等,2011;郑长德,2013);三是改善与中心城市关系,通过城市结盟或者区域经济合作等手段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汪增洋,2008;何龙斌,2013;张鑫,2009)。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边缘地区的发展研究是基于突破落后地区的边缘效应,针对对象多为行政边缘落后地区,忽略了像南阳、襄阳这样一些并不十分落后但是也很边缘的研究对象,而国内同样水平的城市并不少。其次,目前对南阳、襄阳的城市比较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多是在众多考察目标内分析,针对性较差。从发展起点看,南阳和襄阳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边缘城市。通过对襄阳经济快速进步的分析,其昭示的城市增长的核心要素也将会对国内诸多后进城市起借鉴作用,对南阳及其他发展较慢的城市也会具有一定的警示和鞭策作用。
1.地理位置相似,均处于行政边缘区
南阳和襄阳同处于地理意义上的南阳盆地中,均处于汉江最大的支流唐白河流域,唐白河通过南阳,在襄阳境内流入汉江,两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本一致,均位于南北交通要道随枣走廊节点位置,南通江汉、北通陕中,是战略要地和南北交通枢纽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行政区划使二者分属河南省和湖北省,两市均为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经济发展基数较大。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距离省会郑州约260公里,襄阳市地处湖北省北部,距省会武汉约326公里,均属各自省内行政边缘地区,较少受到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地方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制度、地理区位等障碍。
2.农业生产条件相似,均为省内农业大市
南阳是河南的传统农区,是省内粮食核心生产区之一,有着1400多万亩耕地、700多万农村人口,2013年南阳市农业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13%,居全省18个省辖市之首。襄阳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湖北省的20%。2012年成为长江流域首个粮食总产量过百亿斤的城市。
3.工业基础条件相似,具备工业发展基础条件
南阳和襄阳均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国家的“三线”建设对南襄两地都有重要布局,国家对襄阳的布局也是湖北省的重点布局区域。“三线”建设共兴建3条途经襄阳的铁路线:襄渝、焦柳和汉丹铁路,在襄阳形成“米”字形布局,成为湖北省第二大铁路枢纽。此后,国家又在襄阳布局了汽车、机械、橡胶、电子、纺织等工业部门,形成完善的地方工业体系[2]。南阳境内兴建有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2006年开通),辖区内建设有机械厂、仪器厂、胶片厂、防爆电机厂、机械厂和水泥厂等。南阳工业实力较强,是河南省三大工业强市之一,GDP总值历年来稳居全省第三。
4.宛襄各时期工业化标志值比较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国内学者常用的陈佳贵2007年《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使用的划分方法,如黄小勇、尹继东(2008),李小川、王月梅等(2014)等均使用这一划分方法进行地区或城市的工业化阶段判断。
在襄阳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2000年,根据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指标,南阳和襄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01—2006年襄阳GDP基本保持10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态势。2005年襄阳统计公报显示,襄阳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汽车、纺织、食品、烟草等四大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37%。
表1 宛襄的工业化标志值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0年南阳和襄阳的各个标志值基本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但是襄阳的标志值稍优于南阳。但在之后的年份,襄阳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人均GDP以倍数形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较快,空间结构进步的速度也较快。2014年,各标志值显示襄阳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人均GDP来看,襄阳已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
根据陈佳贵(2007)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的衡量标准,南阳市就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而言,2010年以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所占比重大于20%,并且第一产业比重小于第二产业比重。2011年开始,农业总产值比重小于20%,由18.7%降至16.3%,逐渐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南阳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从2005年开始小于60%,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截至2013年,南阳农业就业人员占比高于45%,未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空间结构而言,南阳城市化率2014年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综合而言,南阳目前所处工业化阶段仍是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三线建设布局中,与南阳轻工业布局不同的是,襄阳以重工业布局为主,这就造成了襄阳霍夫曼系数*本文所计算霍夫曼系数是根据盐野谷佑一修改后的指标计算,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较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于南阳。襄阳2000年起就处于霍夫曼第四阶段,系数水平甚至高于全国水平。总而言之,襄阳突破式发展建立在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1.襄阳重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
三线建设中,襄阳获得较好的重工业布局,以霍夫曼系数为标准处于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生产的规模。而同时期南阳的霍夫曼系数处于工业化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宛襄霍夫曼系数比较
图1显示南阳的霍夫曼系数较高,2000-2010年十年间下降的趋势不大。而襄阳霍夫曼系数较低,重工业占比较大,以后改革中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倾斜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重工业发展。因此霍夫曼系数下降趋势明显,重工业发展势头较猛,这就为后来的赶超提供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
2.襄阳产业结构调整对路,以第二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
工业化的进行,势必先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我们用两个指标衡量,其一是结构变化值,其二是三产贡献率。
(1)结构变化值借鉴杨云龙(2008)衡量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使用的结构变化值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K=∑∣qIJ- qIo∣[3]
式中,K为结构变化值,qIJ为报告期构成比,qIo为基期构成比,则2000—2015年南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值如表2。
表2 2000—2015年南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值
由表2可知,2000—2012年是襄阳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时期,结构变化值平均在十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正是襄阳经济高速起飞,工业化进程急剧加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将二、三产业优势不明显的“二三一”调整为优势突出的产业结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襄阳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襄阳产业结构调整使三产结构由2000年的23.4∶47.4∶29.2优化为18.72∶43.36∶37.92,从产值结构来讲,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基本结束,工业发展进入快速平稳发展阶段。而南阳在这一时期并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变化值基本较平稳,结构变化值较小,2006年南阳生产结构由2000年的29.4∶45.4∶25.1变化为:24.6∶51∶24.4,基本为“二一三”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12年之后才开始较大幅度调整,2015年南阳三产结构为:16∶45.8∶38.2,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但是已经落后襄阳约6年。
(2)工业化进程中,多数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完成阶段,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线建设中,南阳的工业布局是以轻工业为主。后续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做适合的产业规划和调整,所以导致南阳产业发展缺乏有强大拉动力的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工业生产中,襄阳三产结构比较合理,从初期2000年数据看,当时襄阳三产比重中,农业所占比重最低,按大小排列呈现“二三一”态势,在三次产业贡献率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比较稳定。2000—2006年是襄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波幅最大时期。2005年襄阳汽车、纺织、食品、烟草等四大行业成为拉动城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生产的主导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基本达到结构调整目标,此后,第二产业贡献率稳定在第一拉动力的位置。襄阳重工业发展一直高于轻工业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81.37亿元,重工业增加值456.39亿元,同比增长27.9%,比轻工业增加值高3.6个百分点。
3.选对主导产业,汽车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排头兵
图2 襄阳汽车工业历年产值表*历年汽车产业数值不包括新能源汽车产值和产量。
襄阳是湖北汽车工业走廊的一部分,和武汉、十堰共同构成湖北汽车工业走廊的三个节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工业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向逐渐明朗。这一点在历年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见图2)。2003年襄樊统计公报出现“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汽车、电力为代表的重工业带动作用明显”。2004年襄阳汽车产量达到60966辆,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9.19亿元,2005年汽车产业成为襄阳四大工业拉动产业之一;2010年襄阳市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第一个过千亿元的产业,对襄阳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8.1%,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2014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2.6亿元。这一时期,襄阳市还有食品、纺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冶金建材五个产业过百亿元。
2015年襄阳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011.4亿元,增长16.6%。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044.4亿元,增长12.2%。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931.2亿元,增长15.2%。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分别实现产值590.4亿元、447亿元、238.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9.7%、11.5%。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达到71.8亿元。
“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4],郑长德(2013)提出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道,这对于落后地区也是如此。从襄阳实现突破式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正是这一论断的实际验证,见图3。
图3襄阳主导产业发展暨工业化进程路径图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罗斯托(1988)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变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称为“结构红利”(Peneder,2002)。张军、陈诗一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引发的结构红利的确改善了经济增长态势。刘伟、张辉(2008)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变动显著推动了经济增长。郭克莎(2000)提出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和整个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是边缘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襄阳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政府重视襄阳,将襄阳定位为省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汽车走廊重要节点。同时襄阳市政府非常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育有明确的思路。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公司,加快汽车龙头产业发展”。2009年9月,襄阳市政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目前襄阳已经形成从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到整车研发、制造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南阳市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做适合的产业规划和调整,导致南阳产业发展缺乏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5]。未来南阳的城市发展道路将任重而道远,首先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资源也是一种资本。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地,南阳可以利用生态资本运营,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赋予地方经济发展新思路。
襄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明确的主导产业选择,用约十年时间由两个百亿产业发展为5个百亿产业和1个千亿产业。2012年《产业襄阳战略规划》提出,“一龙头,六支柱”的工业架构,将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确立为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把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6大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随着襄阳经济实力的提升,襄阳逐渐由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上升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还将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6],未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襄阳这一行政边缘经济区实现突破式增长的成功路径将给相似城市更多启示和激励。
[1]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7):24-26.
[2]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3]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1952—2004[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46.
[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37.
[5]张兵,金凤君,于良.基于区域化过程的边缘地区发展模式——以南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1):705-710.
[6]雷斌.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58-63.
[责任编辑:杨金玉]
On the Breakthrough Growth Path of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s——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Nanyang and Xiangyang
LIU Meng-qi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cademy, Nanyang Henan 473061, China)
Nanyang and Xiangyang are administrative and marginal areas of its province. In 2000—2015,breaking the constraints of edge effects, Xiangyang’s GDP achieves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about 15 percent, which outperforms that of the neighbor city Nanyang. Based on industries perspective, by measuring the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y contribution rate and so on, it is found that Xiangyang effectively promotes its industrialization by the means of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xisting industrial resour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ultivating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other initiativesandultimately achieves a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structural bonus and the leading industry.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s; breakthrough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leading industry
2016-06-22
南阳战略发展研究院项目“南阳襄阳经济合作战略”,项目编号:nyzl201507。
刘梦琴(1978—),女,汉族,河南省扶沟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
E292
A
1002-6320(2016)05-0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