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来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繁复的作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最多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教学引入 教学手段 课堂语言
又到一年高考时,学生这么多年的学习到了丰收的时候。而每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无非是成绩。家长判断教师教学的水平,就是看教学质量,也就是成绩,这也是每一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紧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大量繁重的作业已不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化学教学的地位越来越低,课后不允许多留作业。那么课堂45分钟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充分把握住这课堂45分钟,是每一个化学老师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一堂好的化学课必须具备的条件。何为一节好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到最好,学生能学到最多知识,那究竟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课呢?我觉得一节好课要关注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教师的教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照课本,它写什么,我讲什么,那学生能学到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无法联系,学生的印象不会深刻;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方程式、分子式、结构式等,那学生可能今天背明天就忘。相当于这节课毫无效率可言,这样的课肯定不是一节好课。所以要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确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好相应的教案。
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唤课堂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能够灵动而不再死气沉沉,不再老师一讲到底,而学生昏昏欲睡。要实现这些,最基本的桥梁就是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学生都是不同的,包括他们的性格、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内在因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而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则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吸取最优秀的教法,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2.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集中起来,挖掘学生的好奇天性,使学生在整堂课中思维处于高度积极状态,这样学习效率肯定很高,打响“开门第一炮”。
好的引入方法有很多种,如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就像一支兴奋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特别对于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可以唤起他们潜在的动力。我在上《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在课的开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板纸上预先涂上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硫氰化钾),然后,在白纸上涂上几滴氯化铁溶液,白纸上立即就出现了血红色。然后我又用这种现象解释了以前道士是怎样抓鬼、斩鬼的。就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纷纷好奇地开始提出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都充满活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具体的实物、故事、就知识、生活常识等方法引入。例如,在上《乙酸》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日常生活中的食醋,以及醋的来源引入,同时体现酸性的时候,我用漫画导入,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所以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学习氛围就被调动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引入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课堂引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前后内容的联系灵活选择不同引入方法,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施教之功,贵在得法。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科学性,兼顾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化学课的特点,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探究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谈话讨论法;还有多媒体、图片等融入课堂,使课堂丰富起来;同时运用小组讨论、学生上黑板书写、学生答案投影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脑动、手动、眼动,防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上课效率,也可更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特点、物质条件等,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法体系或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在《乙酸》这节课中,教授乙酸的酸性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酸的通性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同时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自己设计、探索和验证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完全可以用学生实验方式进行,但因为本校涉及实验室搬迁,所以学生实验无法进行。为了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我请了四位学生上台演示,因为是同时进行,所以稍显凌乱,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至于讲结构和物理性质的时候,我主要通过模型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写出乙酸的相关结构,总结出其物理性质。而在讲酯化反应时,我先用图片引入,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总结出相关结论,并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得出酯化反应的实质,从而突破本课学习重难点。
总之,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学生水平有机结合。既关注教学结果,又关注教学过程,使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教师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且精神饱满,充满热情。
讲课是一种视听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想感动学生,讲课时要有激情,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声形并茂,能够吸引全班同学全神贯注。而且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对所讲学科的热爱,所讲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必然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
要想做到以上几点,首先,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调、面部表情的变化、恰当的手势等。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变化发展,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其次,课堂语言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课堂语言不能含糊其辞、拖泥带水,要主次分明且言简意赅。同时课堂中的举例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喜闻乐见的。
第三,课堂语言应推理严密而环环相扣。教师应该准确表达所讲内容和严密论证论点,用逻辑的力量吸引学生,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堂课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总之,具有较高的课堂语言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功。
二、学生的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为目的的。教师和学生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呢?
1.学生能自主学习。
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学生不够信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产生高效率。同时,学生不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去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学习目标。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举一反三。
如《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节课,在介绍铁铜的简单性质时,因为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简单学过了铁铜的一些性质,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复习回忆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我进行简单的补充和小结,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能学有所得。
通过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应该都有所得,有所收获。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插入部分练习,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让老师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这堂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那么这堂课就是一堂好的、一堂成功的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尝试,积极努力探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3]丁金芳,李婷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丁金芳,李婷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