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彬
摘 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所以,要根据幼儿特点,创造适合幼儿的活动区环境,有效引领幼儿在区域中创新玩法、拓展经验,推动区域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设置 材料 评价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还是有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体现,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各年龄班在创设活动区环境时是有很大不同的。为小班幼儿创设活动区,特别要注意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区域的设置
要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活动区域。
(一)相对固定的学习区域。这类学习区域内的活动,有较为丰富的操作材料,相对固定利于幼儿自主选择,利于幼儿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有序地取放材料。如:生活区、美工区、语言区、数学区,突出了小班以生活内容为主,注重生活化操作。
(二)相对灵活的学习区域。这是教师根据当时的主题活动需要,临时规划布局的,以利于学习时动静分开,减少无关刺激对幼儿的影响。
二、材料的投放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及概括自己的经验实现的,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自身在操作中获得的,所以区域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投放尤为重要。
(一)趣味性。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如操作区“夹夹子”的活动,刚开始我请小朋友给圆圈周夹夹子,夹满一圈成一个太阳。活动中我发现玩“夹夹子”的幼儿并不多,而且玩的时间也很短。之后,我改换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制成的小动物,如青虫、狮子、刺猬等,请孩子给青虫装上脚,给狮子添上鬃毛,给刺猬安上刺。这样的材料一投放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给青虫装脚,用夹子一夹小青虫就能站起来,孩子们拿着小青虫在地上走:“小青虫会走路了!”将平面的材料变成立体的,给固定的材料赋予动感,增强了操作的趣味性。
(二)调整性。材料应经常增添或更换。区角活动的学习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必须根据材料的难易循序渐进地分步投放。随着教育目标和幼儿水平的提高,适时增添,灵活调整,才能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保持区角的吸引力。对材料的调整,有时可以增加难度,继续提高幼儿兴趣;有时可以引发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例如“夹夹子”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增加了材料的难度,提供大夹子、大树和剪成橘子、苹果、梨形状的泡沫板,让幼儿按特征将水果夹在大树上,比一比谁“结”的果子多。以后,我们又增加了“水果”的数量,不断调整材料,使幼儿对这一内容始终能保持操作兴趣。
三、规则的制定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由的活动,但自由不等于放任。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
(一)进区规则。为了保证各活动区活动的正常开展,每个区都设有进入此区人数的标志。如美工区上写有数字8人,说明此区只许进入8人活动,幼儿进入美工区时必须把自己的进区卡插入美工区的袋内,袋内插满,就不能进入了。
(二)活动规则。我和孩子一起制定活动规则。如科学区的活动材料比较多,又容易打碎,于是制定出了:要小心轻放,收拾材料;操作区常要用上剪刀、纸张,用图示法提醒幼儿小心使用,不乱扔纸屑。图书区幼儿读得太大声,因此制定了要安静、小声阅读等。
四、语言的指导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天地,从表面看似乎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师可以轻松一些,实际上开展区角活动教师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适时适度地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才能对幼儿的活动起促进性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拟人化。如“给小动物喂食”,无人问津,看到这一情况我便以“动物妈妈”的口吻说:“哎呀,我的宝宝肚子好饿了,妈妈在上班呢,谁来帮助喂宝宝呀。”果然,许多小朋友都陆续来喂小动物了。
(二)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探索,在活动中教师要多观察,语言指导要适时、适度。针对小班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的特点,我们经常采用让孩子互相交流、在个别交流时配以动作演示、教师配合幼儿总结等方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成功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活动的评价
每次的区域活动结束后,常由于时间问题,有时收拾完后就没有进行评价,有些不良习惯就会延续,我发现之后,就根据幼儿收拾材料情况及幼儿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使幼儿明白怎么样收拾材料,活动中怎样处理同伴间的问题。
区域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齐全的功能深深地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幼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区域活动,发展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之间交往与合作,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