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思
【摘 要】 慕课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者应该针对我国目前思政教育现状,利用和发挥慕课优势,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发掘资源的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策略
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全球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扩大我国的教育优势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重要手段,这也能够帮助我国适应全球开放教育资源。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这一重要文件。文件指出我国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的研究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现如今,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网络接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在校学生都逐渐习惯在网络上获取海量的资源。近几年网络中新兴起的 “慕课”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目前,国内一些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引入慕课教学。复旦大学慕课的第一讲就是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课后调查发现学生的反映很好,不仅对课程形式而且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将慕课引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进行信息化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慕课基本概念
所谓“慕课”也就是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意思,缩略为MOOC。以其具有大规模、开放自由、便捷等特性而受到青睐。从2008年由两位加拿大学社提出开始,就吸引了一群对传统教育不满的大众。2011年这一新兴教育模式风靡美国,对美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未来教育的曙光。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慕课又掀起了一波采用新型学习方式的热潮。它被迅速应用到全球许多高校的教育之中,我国的部分高校也在引进探究慕课。从其诞生到2013年这短短的几年之间,慕课已经拥有近千万学生。慕课在最开始建立时就是为了建立起一个服务于全人类的知识网络,让全世界的学者都能从中获益。同时也希望能够将大学融入到社会中,让更多人体验到大学学习。对于慕课的发展,有许多学者认为,这次由美国掀起的慕课热潮引起了教育模式的转变,它从根源处对高校传统教育产生了触动,这有可能是高校教育模式改变的一个开始,最终促进新型高校教育模式的形成。
这种教育模式比较开放,它为任何想要学习的人提供课程,只要注册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并且它的教育是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的,学生可以参与线下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线上课程。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网络课程,它有着集讲授、作业、研讨、考核、反馈和发放证书为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并且在教师网上授课的同时,学生是可以参与其中的,学生通过慕课平台与老师或同学留言、交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或者兴趣小组互动学习。这种教育模式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的优点相结合的结果。
二、慕课的优势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新发展的事物,它的兴起为教育发展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慕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放了教育资源,能够使更多人参与到学习当中,感受国内外知名大学及名师的课程,增加了学习的体验感。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相比,慕课的教育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不再像学校那样根据课程的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而是借助网络,实现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内容的模式。人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利用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慕课实现与教师的及时沟通。慕课的这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学习。
第二,慕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慕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慕课中的课程,学生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讲授老师。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学习兴趣出发,自主地选择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教师等。这种模式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连接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慕课实现了教育的开放性。慕课可以说推倒了学校的围墙,让更多人能够学习知识,汲取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并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体验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慕课为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目前的教育模式是按照已有的课程要求来为大多数人提供同样的教育,没有能够考虑到每个个体的不同,因材施教更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慕课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授课方法或内容。通过对学习记录的分析,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系统、全面的掌握,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并且他对学生没有要求,这就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很少关注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讲授的方式将一些概念和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记笔记等方式来学习内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而是通过学习,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自身的道德思想观念有所提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是非常好,长期都处于被动的位置,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高,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科研与教学来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中,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有较强教学能力的老师科研成果较少,而注重科研的教师又不重视教学。其次,思政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绝不仅仅只是所教授课程的知识。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大多来自于相关的专业领域,缺乏有融会贯通能力的百科书式人才。而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同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如何高效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慕课环境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可以将思政学科特点与慕课模式的优点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建立起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政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交流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真正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生有主动的学习意识,而慕课中的微课程就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可以作为思政课课前预习项目,学生根据自己时间完成预习后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样就能做到先学后教,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应用慕课的学习理念,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改变为先学后教再测试。这种模式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阶段,此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预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次是思政课堂上的教学阶段,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课上讨论进行讲授,学习后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课堂上实时解答,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深入学习。最后进入课后测试阶段。将慕课模式中的小测验借鉴过来,学生课下只有通过此次测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预习与学习。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累,而不只靠考前突击。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循环。
3、发掘资源的开放性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设立自己的思政教育机构,但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形式大于内容,对于思政教育实际上并不够重视,思政教育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慕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我们可以利用慕课资源共享这一功能,进行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慕课中的课程都是全世界一流院校名师的课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慕课的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思政教育队伍整体水平。出了教师的培训,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慕课来学习,在慕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政课程和讲授老师,并且接触世界各大高校的优秀课程,增加学生学习体验,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提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运用新的教育技术与手段,而且表现在为教育带来新理念和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教学过程复杂而多样,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都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目前,慕课作为一个新发展的事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很多不足还未显现。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认识到慕课给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我国思政教育现状与其优势相结合,创新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晓清.技术联姻教育:edX网络课程的创建、运行与挑战[J].江苏高教,2014(2).
[2] 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3.
[3]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7-19.
[4] 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68-71.
[5]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