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美, 刘春燕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质量评估
——以《西风颂》为例
朱小美,刘春燕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230601)
诗歌翻译质量的评估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利用司显柱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分析原诗的语域和韵律,然后分析江枫译本中对原诗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对译本的翻译质量进行了整体的评价。结果显示,江枫译本总体上很接近于原文,很多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属于“+偏离”,是诗歌翻译的典范。研究结果不仅检验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也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西风颂》
翻译质量评估是应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很多学者着眼于新的研究视角,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拥有相当完整的思想与理论体系,这种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使用规律,能够为两种语言的翻译质量评估带来新的启示。但从文献上看,诗歌翻译方面大部分是针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研究,而关于英诗汉译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英诗《西风颂》及其江枫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司显柱的翻译评估模式对英诗《西风颂》的江枫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这一研究旨在探究司显柱的翻译评估模式对诗歌文本的适用性,也能为诗歌的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
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才被当作一个独立的范畴来研究。在国外,卡特福特是第一位运用阶和范畴理论系统的翻译研究者,他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从而将翻译研究推入一个新时代。而韩礼德则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对文化和情景语境进行了区分,并建立了语域分析模式。虽然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质量评估进行了探讨,但只有朱莉安·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之后的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中,率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建构了第一个系统、全面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这一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划时代意义。豪斯认为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1]。但司显柱认为该模式“缺乏分析和发掘文本意义、功能的参数”,容易导致在译文评估的过程中因评估者的语感、习惯、直觉的不同而因人而异[2]。
胡壮麟是国内最早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黄国文基于系统功能理论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司显柱是国内第一位构建全面、系统翻译评估模式的学者,基于豪斯的模式,司显柱于2004年提出了针对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分析原文与译文语篇里的小句以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产生了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的偏离;其次,重新审视被发现的偏离个案,排除对译文质量无影响的个案;最后,判定译文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对等[3]。基于所提出的模式,司显柱后来通过不同类型文本的实证研究又对该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正。然而关于英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胡维利用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拜伦的《今天我满三十六岁》为例,对该诗进行了翻译质量评估[4]。蓝育惠借助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IAmAfraid的 4 种汉译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估[5]。本文基于司显柱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江枫的《西风颂》中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旨在为诗歌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拓展该模式的应用研究领域,同时也期望丰富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从而更加完善该模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分析一个语篇时,我们必须考虑它的情景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6]。就语场而言,这首诗的主要功能是人际意义方面的,呼吁人们要具有西风的革命精神。诗人在诗中设想自己是横扫一切的西风,是新世界的传播者和歌颂者,因此该诗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从语旨上来看,全诗的语旨包括三层,即诗人与读者、“我”与“西风”以及诗人与“我”。这些语旨在原诗中具体反映在诗歌的用词与语气上,全诗对“西风”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以“我”与“西风”的对话形式展开。从语式上看,诗歌的定义与体裁都决定了《西风颂》的语式是赋有节奏和韵律的书面语[4]。雪莱的《西风颂》一共由五节组成,每节采用的格律都是意大利式十四行诗,但又不是严格的十四行诗。在韵律上,每节的前十二行采用的是三行连锁韵:aba bcb cdc ded,尾句则采用的是韵脚为ee 的英雄双行体,而全诗采用“五步抑扬格”,这样的节奏衬托出西风连续不断的猛烈气势。此外,该诗诗句不仅跨行,而且越节,这体现出雪莱不只是从诗歌的内容方面来表达挣脱束缚的愿望,更是充分利用诗体的特点来加强诗意[7]。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达到原诗的神韵和形式而造成译文某些意义的偏离,不仅不会对译文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积极作用。所以在评估译文质量时,要将找出来的意义偏离的例子进行核实、分类,并作出价值判断。“把有助于译文与原文对等的偏离记做‘+偏离’,即假偏离;反之,则记为‘-偏离’,即真正对译文质量有副作用的偏离[8]。”下文按照司显柱提出的模式,从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着手,将《西风颂》的五个诗节作为对象,通过及物性和语气情态分析,对江枫译本翻译质量作出评价。
1. 概念意义——及物性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概念意义的分析主要通过及物性分析来展开。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大过程。下面具体分析江枫译本中对于概念意义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诗歌韵律和格式的要求,译本会根据需要对句序作出调整,所以译本与原诗会出现跨行对应的情况。
例(1):诗节1第7-8行: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译本第8行:
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
例(1)中原诗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动作者为“they”,物质过程为“lie”,环境为“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cold and low”;而译本采用了行为过程,行为者为“他们”,行为过程为“蛰伏”,范围为“分别,冷落而又凄凉”,这发生了一定的概念意义偏离,译本中的行为过程是介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一种中间状态,这里把这些“有翼的种子”拟人化,认为它们也能够有心理过程,特别是“蛰伏”的使用,非常生动而且富有灵性,这属于江枫译本的“+偏离”。
例(2):诗节2第24-25行:
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
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
译本第24-26行:
你啊,垂死残年的挽歌,四合的夜幕
在你聚集的全部水汽威力的支撑下,
将构成他那庞大墓穴的拱形顶部。
例(2)中原诗采用的是关系过程,载体为“this closing night”,关系过程为“Will be”,属性为“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而译本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动作者为“四合的夜幕”,物质过程为“构成”,目标为“庞大墓穴的拱形顶部”,环境为“将,你聚集的全部水汽威力”。关系过程表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对客观对象的描述和判断。我们分析原诗可以发现这里的关系过程其实是一种比喻,而译本采用的物质过程没有把这种修辞准确地传达出来,这可能是译者在处理方面的“-偏离”。尽管原诗中比喻的修辞没有体现出来,但译者考虑到汉语偏动态的特点,这里作这种转变是为了让汉语读者更容易接受。
例(3):诗节3第40-42行: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
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
译本第38-40行:
豁然开裂,而在浩渺波澜深处,
海底的花藻和枝叶无汁的丛林,
哦,由于把你的呼啸声辨认出,
由于诗歌本身的韵律和对结构的要求,译者需要对语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原诗的40-42行对应译本的38-40行的情况。例(3)中原诗采用的是心理过程,感知者为“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心理过程为“know”,现象为“Thy voice”;而译本则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动作者为“海底的花藻和枝叶无汁的丛林”,物质过程为“辨认出”,目标为“你的呼啸声”,环境为“在浩渺波澜深处”。原诗中“know”表明经验世界里感知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而译本采用物质过程,偏重对动词的使用,“辨认出”体现出花藻和丛林为之作出的努力,这种转换更加符合汉语偏动态的语言特点,所以这属于译本的“+偏离”。
例(4):诗节4 第47-49行:
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译本第48-49行:
我若能像在少年时,作为伴侣,
随你同游天际,因为在那时节,
例(4)中原诗采用的是关系过程,载体为“I”,关系过程为“were”“could be”,属性为“as in my boyhood”“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环境为“if”“over Heaven”;而译本则采用的是物质过程,行为者为“我”,物质过程为“同游”,目标为“天际”,环境为“若,随你,少年时,作为伴侣”。结合语境,原诗想强调的是关系过程,即:“我”是少年时,还有“我”是你的伴侣,但译本的重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强调的是动作过程“同游天际”。这里译本没有成功传达原诗所想表达的意思,属于译本的“-偏离”。译诗在忠实方面可能有些不足,但在意境处理上甚至更胜原诗,“同游”一词更富于诗意,栩栩如生。
例(5):诗节5 第68-69行: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h Wind,
译本第68-69行: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例(5)中原诗采用的是关系过程,载体为“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关系过程为“be”,属性为“through my lips”,受益者为“to unawaken'd earth”;而译本则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动作者为“通过我的嘴唇”,物质过程为“奏鸣”,目标为“号角”,环境为“向沉睡未醒的人境”。原诗的关系过程侧重于对事件的陈述,这也符合英语偏静态表达的特点,译本变关系过程为物质过程,特别是“奏鸣”一词的使用,使得译本在表达上更富有气势,也表明一种强烈的革命情怀,极具号召力,所以这种巧妙的转换应该属于译本的“+偏离”。
2. 人际意义——语气情态分析
人际意义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原诗与江枫译本语气和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四种基本语气结构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根据韩礼德的研究,情态可以通过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表现出来。作为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更好地理解语气和情态系统将有助于理解交流中的人际关系。表1梳理了《西风颂》原诗和江枫译本在语气和情态方面的差异。
表1 原诗和江枫译本在语气和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注:表1中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中括号里面标明的数字是指该词在诗中出现的行数。
如表1所示,陈述句是四种语气结构中应用最多的,其中原诗中陈述句40个,而译诗中59个。原诗中的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也在译诗中有所体现。诗歌翻译一般要求译诗遵从原诗的语气结构,从而向读者准确传达原诗的本意。我们通过对比发现,江枫译本中出现了人际意义的偏离,译诗中的陈述句比原诗多19个,祈使句比原诗少3个。译诗中陈述句要远远多于原诗,这属于人际意义的“+偏离”,主要是因为:中文更多依赖于逻辑模式,把小句组合成小句复合体,然而英文更倾向于体验模式,即运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述同一事件[9]。而江枫译本中减少了祈使句的使用属于人际意义的“-偏离”,由于祈使句用来表达下列意义:比如命令、请求、建议、禁止或警告[10],所以减少祈使句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原诗的气势,无法精准地传达原诗的激情。 情态有程度和等级的区别,根据可能性的程度高低表明说话人对某件事的观点和态度。原诗中“can”和“could”属于程度较低的可能性,其他属于中等程度的可能性。我们分析原诗发现,中等程度可能性的情态操作词在原诗中占了一大部分,通过对比得出,译诗在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方面还是很忠实于原诗的。
3. 译诗质量的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江枫的《西风颂》译本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上均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风格。用词典雅,善用四字成语,准确传神,句式整齐但不拘谨。在再现原诗的艺术风格上,江枫译本和原韵非常接近,表现了原诗的激情和气势,顿数、字数大致相等,节奏此起彼伏,紧随原诗。根据司显柱的翻译评估模式,江枫译本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但我们重新审视发现,大部分偏离都属于“+偏离”。在概念意义层面,及物性分析显示,原诗中很多静态的心理和关系过程在译本中都是以动态的物质过程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中英语言的差异引起的,汉语偏动,而英语偏静;在人际意义层面,语态和情态分析显示,在语气上,译本更偏向于使用陈述句,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更多依赖于逻辑模式,而在情态操作词和情态附加语的使用方面,译本总体是忠实于原诗的。江枫译本总体上实现了与原诗的对等,能够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诗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基于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表明了江枫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诗的对等,在译文的总体质量上,译本在传达原诗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都有偏离,但考虑到诗歌的韵律、汉语的特点等因素,江枫译本大部分偏离都属于“+偏离”,很准确地再现了原诗的风貌。司显柱的翻译评估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在评估步骤的设置上较为完整且操作性较强。但在应用此模式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此模式在适用范围上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司显柱主要把该模式应用在小说体裁的文本上。由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翻译中译作不仅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还要做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因而在诗歌质量评估方面也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1]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 Tubingen,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1997:25.
[2]司显柱. 朱利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 外语教学,2005,(3): 79-84.
[3]司显柱. 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2004,(4): 45-50.
[4]胡维.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与诗歌翻译质量评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179-181.
[5]蓝育惠. 从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论“意译”的自由——以I Am Afraid 的4种译本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9): 97-101.
[6]方琰. 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 外语教学, 2005,(11): 1-5.
[7]胡敏捷.《西风颂》赏析[J].安徽文学,2015,(4):31-32.
[8]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60-65.
[9]蒋坚松. 英汉对比与汉英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02.
[10]袁敏林.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4.
(责任编辑郭立锦)
A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f Poetry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akingOdetotheWestWindas an Example
ZHU Xiaomei,LIU Chun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Si Xianzhu'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in the light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Jiang Feng's Chinese version ofOdetotheWestWind.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gister and rhyme ofOdetotheWestWind, and then finds out the deviation of the ide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the translated poem. Finally,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of Jiang's translation i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ang's Chinese version is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poem, and the deviation of ide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s belongs to positive deviation(“+deviation”), thus Jiang's version is the paragon of the translations. The study not onl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Si's model but also gives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to Jiang's Chinese version ofOdetotheWestWin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OdetotheWestWind
2016-03-24
安徽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扶持项目(yfc100088)
朱小美(1957-),女,安徽安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H315.9
A
1008-3634(2016)04-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