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峰, 万 燕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基于环境适宜性评价的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对策
——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
李峻峰,万燕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009)
以老旧小区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和社区调研,构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然后,以合肥市瑶海区老旧小区为例进行环境适宜性的评价,通过调研论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得出与环境适宜性相关的结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改造设计对策。
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改造设计;AHP;对策
老旧小区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建造历史久远、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及时更新改造等原因,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1];同时随着人们对生存空间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老旧小区的环境已逐步脱离人们的使用需求,改造迫在眉睫。目前许多城市对于老旧小区环境的改造机械而盲目,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与调查老旧小区环境是避免盲目改造、从根本上提升环境适宜性的前提。本文拟以层次分析法为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对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构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对合肥市瑶海区旧小区的调研对评价体系进行校验改进,在此基础上,合理评价该区域小区环境适宜性,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对策。
(1) 方法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其中会牵涉到许多主观性的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分析和评定,传统的研究方法注重景观和功能等质性分析[2], 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本文采用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主观判断进行客观分析评价。考虑到运算过程中牵涉到大量的数据和公式,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研究借助yaahp软件确定指标权重。
(2) 评价指标的选取 作为构建指标体系最核心的环节,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层次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3]。笔者根据国内学者对小区环境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将评价指标的选取现状整理如下(表1)。
表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对上述学者对于影响住区环境适宜性指标的选取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其对于各项指标的关注度(本文所列文献中某项指标的提及次数/本文所列文献篇数×100%)如下:绿化85%、空气质量75%、噪声62.5%、垃圾处理62.5%、治安50%、采光50%、医疗50%、健身设施50%、邻里交往50%、供水37.5%、社区活动35%、归属感35%、公共交通32.5%、入学32.5%、照明25%、停车场25%、广场25%、污水处理25%、给排水25%等。
(3) 评价体系与层次结构模型权重值的构建及一致性检验老旧小区由于历史等原因,存在的问题较多,环境适宜性评价更复杂,作者在对现有相关研究和理论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老旧小区现状特点,经慎重考虑与推敲,将上述指标进行补充完善,旨在构建更能体现老旧小区特点的评价体系。
构建的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目标层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共设定6个准则层、25项子准则层,如下表2所示。
构建评价体系后,由专家对各级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打分,将数值代入到yaahp中进行验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表2)。
表2 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权重表
(4) 评价结果本文设定子准则层中指标权重值≥0.05的为强影响因子,权重值≥0.02且<0.05的为中影响因子,权重值<0.02的则为弱影响因子。根据上页表1可以得到,强影响因子包括邻里交流、消防安全、垃圾处理、给排水、防窃设施、社区认同、停车场,共7项,占总权重值的60.91%;中影响因子包括防火设施、房屋安全、交通出行、采光条件、教育设施、污水处理、植被,共7项,占总权重值的25.62%;弱影响因子包括社区活动、健身设施、供水设施、空气质量、供电设施、社区治安、照明系统、物业、噪声影响、就医、广场,共11项,占总权重值的13.46%。
(5) 基于社区调研的因子价值评价校验为了减少误差,验证评价体系的准确合理性,本研究补充社区调研对评价因子进行校验和改进。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合肥市瑶海区老旧小区居民,调研方法为问卷与访谈,目的是了解居民对于影响自身居住适宜性因子的选取。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回收率为92.33%。将居民对因子选取的权重与专家评判的结果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该图数值为百分比。
图1 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因子调研与专家评判对比
由上图1社区调研与专家评判结果对比可知:第一,基于上文对因子重要性的分级,居民对于房屋安全、交通出行、社区认同、社区治安、供水设施、采光条件、植被等七个因子的重要性认知与专家评判结果在重要性等级上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道路”(尚未纳入评价体系)这一因子对居住适宜性有较大影响;第三,对于对居住适宜性影响较小的因子选取与专家评判结果基本一致。综上,通过社区调研,我们将“道路”因子纳入后文的分析中,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1) 研究对象以老旧小区为研究的基础对象,选取合肥市瑶海区11个具有典型代表的老旧小区,结合根据调研结果校验后的评价体系对小区环境适宜性进行逐项打分评价。并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评价体系和结果进一步验证。
(2) 总体分级评价 在总体评价中,有可能出现权值较高的因子的得分比权值较低的多项因子的得分总和还要高的情况[4]。因此本文采用评定分级方法,即环境适宜性得分与单项子准则层同时满足等级标准。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总体分级评价分为4个等级:
一是适宜性优,即X≥90,同时7项强影响因子指标都得到很好满足+7项中影响因子中至少有6项指标得到很好满足其余指标基本满足+10项弱影响因子指标基本满足;
二是适宜性良,即80≤X<90,同时7项强影响因子指标都得到很好满足+7项中影响因子中至少有6项指标得到很好满足+至少5项弱影响因子指标很好满足;
三是适宜性中,即70≤X<80,同时7项强影响因子指标都得到基本满足+7项中影响因子中至少有5项指标得到基本满足+弱影响因子指标无符合标准的;
四是适宜性差,即X<70,同时不符合以上标准。其中X值为环境适宜性分值,最高分为100分。
(3) 具体评价与分析将瑶海区的凤台路小区、中兴花园、绿宝小区、淝滨路片区、恒通小区、开关厂小区、凤凰桥片区、化西生活区、钢新苑、仙居苑、水厂宿舍11个老旧小区分别标示为L1-L11,根据居民对子准则层的满意度、便利性和现状条件,将26项子准则层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00、80、60、40、20。
经评分加权计算得出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因子评价得分(下页表3)和各小区环境适宜性评价得分(表4)。
表3 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因子评价得分表
表4 各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得分表
由表3,进一步计算得出6项强影响因子平均得分69.71;9项中影响因子平均得分26.99;11项弱影响因子平均得分8.58。依据评价结果,瑶海区老旧小区邻里交流、消防安全2项指标很好满足地满足需要;采光条件、交通出行、社区认同、空气质量、供水、供电设施、健身设施、社区活动8项指标比较满足需求;停车场、防火设施、社区治安3项指标基本满足需求;植被、广场、噪声影响、照明系统、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给排水、防窃设施、道路、就医、物业、教育设施、房屋安全13项指标不满足居民需求。由表4进一步加权计算得到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分值,即X值为68.65。
(4) 初步结论综上,本研究选取的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得分小于70且因子指标不满足等级要求,可得出瑶海区老旧小区现状环境适宜性差的结论。突出表现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不完善、空间环境较差,存在很多影响居民生活的不利因素,有很大的改造必要性和提升空间。
(5) 评价体系和结论的进一步验证 为验证评价的合理性、减少评价中的误差,笔者对瑶海区11个老旧小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02份,回收率为96.54%。据统计,约63.6%的受访居民对小区环境不满意;同时,对于表4中26项因子,认为最影响日常生活的前13项为:邻里交流、垃圾处理、给排水、消防安全、污水处理、防窃设施、房屋安全、停车场、社区认同、道路、防火设施、交通出行、植被。调研结果与校验后的评价体系相比,因子重要性的整体趋势是大致相同的,且对于邻里交流的重要性认同高度一致;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其他12项因子调研结果和专家评判对比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仍都被视为是影响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最重要的因素。
综上,结合专家评判与社区调研结果,要提高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应尽量减少垃圾处理、给排水、污水处理、防窃设施、房屋安全、道路、植被几个方面对于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综合评价结果及社区调研结论,对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适宜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景观元素、空间环境等方面均有涉及,但在基础设施尤其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停车场、给排水等几个方面问题最为突出。由此为改善瑶海区老旧小区环境,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 完善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和物质基础,小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生存空间的首要举措。由评价和调研结果可知,瑶海区老旧小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给排水不通、道路路面破损严重、基本无防盗设备等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落后程度堪忧,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感受存在严重影响,亟待改造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垃圾处理设施、对给排水管道进行疏通和更新、对路面进行改造修整、合理布局停车场、引入物业、安装监控设备等来改进;同时小区基础设施完善需要立足长远,过程中引入PPP 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政府和私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提供更长久的资金和政策保障,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小区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提升住区空间环境品质住区空间环境品质与居民的生活品质联系紧密,其优劣时刻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日常游憩和居住舒适度。瑶海区老旧小区现状空间环境现状十分堪忧:景观小品缺乏、绿化单一、休闲游憩场地缺乏、植被疏于管理而影响到低层住户的采光等,这些问题对于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毋庸置疑。因此,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景观小品进行修缮,降低改造设计的成本,同时,增设小区内座椅、亭廊等户外游憩设施;另一方面,强化植被配置,美化住区环境,不断完善住区的空间环境价值,为居民创造一个适宜的住区空间环境和交流空间。
(3) 尊重民意并引入社区参与对于环境来说,使用者是第一位的[5],住区环境的优劣与居民的使用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每个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生活质量。因此,小区环境的改造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以人文本,通过引入社区参与,了解居民对于改造设计的实际诉求、让居民参与到改造设计过程中,提高居民对于小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以此为基础,推进改造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其改造更新也是城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对改造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从根本上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作用更为凸显。考虑到评价因子的选取是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既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老旧小区
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通过社区调研对评价体系和因子进行校验和改进,最终以此为基础对瑶海区11个老旧小区进行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针对现状问题的改造设计对策,为以后城市空间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蔡淑频,周兴文,马阗.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与对策——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23-726.
[2]徐磊青.广场的空间认知与满意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80-184.
[3]张成虎,刘菊,陈菽,等.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评价宜昌市新建住区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7-70.
[4]冯磊,胡希军,金晓玲,等. 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以新乡市新建住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1):190-194.
[5]刘滨谊,鲍鲁泉,裘江.街头绿地的新发展及规划设计对策——以安庆市纱帽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1,(17):76-79.
(责任编辑谢媛媛)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Yaohai District in Hefei City
LI Junfeng,WAN Y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Taking the environment in old residential areas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munity research,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hen the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of the old residential area in Yaohai District of Hefei City is evaluat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s verified through the community research. Finally, the relevant conclus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s ma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his respect are put forward.
old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reconstruction desig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countermeasure
2015-10-08
李峻峰(1972-),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博士。
F299.27
A
1008-3634(2016)04-0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