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英
一、 学情的内涵
宽泛地讲,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等。了解学情,需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
1. 关注学情,可以促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其认知特点,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转变学习方式。
2. 关注学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有机组合才能完成的活动。通过关注学情的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因材施教,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关注学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读、学会说、学会
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具体学情,对症下药,才能卓有成效。
4. 关注学情,可以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关注学情的教学,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的教学,是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关注教学过程不断发展的学情的基础。通过基于学情的教学,不断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
二、 教师如何实施学情教学
学情分析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对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后复习都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的学情分析能够提高教学的指向性,是构建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层面的学情分析。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是“活”的教案,根据学情及时补充、修正、创新设计,使自己的设计随着教学进程不断生成,不断完善。其次,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教学要循着学生认知的路径、思维的走向和情感的波澜,做随堂的应变处理,或调整,或改变。再次,关注学情分析的方式方法。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兴趣点;从学习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三、 基于学情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学情教学是否有效,与基于“学情”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有关。
1. 一堂课是学生的课堂,还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课堂?《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开始时,老师给学生介绍民间传统工艺——剪纸: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逢年过节时,人们会将大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贴窗花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以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接着,引导学生从课题出发进行多次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一层层丰富起来。通过教师的桥梁作用,让学生与文本有更多的对话机会,是提高初读课文有效性的一个方法。
2. 是这个年级的课堂,还是小学各年级通用的课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中的字词教学环节仍不可缺少。《姥姥的剪纸》这一课的字词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乡土味浓厚的词语的运用。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适当将词串教学方法运用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词串分组:
第一组:刁难 挑剔 耍赖 调皮蛋
第二组:左邻右舍 择菜薅草
无所不能 有求必应
悦耳至极 清清爽爽
喜鹊登枝 牛驮小兔
第一组选择学生朗读、理解有困难的,容易混淆的、多音的等复杂的词语,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同时结合课文,让学生知道这组词在文中描写的内容,进而理解词语的内涵。第二组词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分成四类,引导学生品读。短短的几分钟教学,既积累了词语,也领悟了乡土味很浓的生活语言,初步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深入课文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把握,是提高学习语文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初读的基础上,应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为第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来落实。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以学定教”。如《姥姥的剪纸》一课,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事情?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寻找、把握关键语句。如抓住文中的“普普通通”和“无所不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对比,通过体会感叹词和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最后设置悬念:姥姥的剪纸让作者如此魂牵梦萦,这仅仅是因为姥姥剪纸技艺的神吗?在教学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生充分品味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基于“学情”视角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第一课时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把握好“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进行教学创新。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