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泽沼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如果不出错,老师真的就全都下岗了,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教学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化“错误”为“精彩”。虽然学生有时候回答的结果不完全正确,但是在这一结果的获得过程中却包含合理性因素,通过对这些合理性因素的挖掘,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成果,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最理性的教学效果。
一、借用差错,促进探究
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觉察的错误,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生听了也像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易引起学生的警觉,下次出现这类题目学生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我认为我们应该巧妙地利用数学差错,让学生在探究、尝试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出错原因,掌握正确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长汀到厦门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汽车从长汀出发开往厦门,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候离长汀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出现这样两种答案:
(1)400—80×4 (2)80×4=320(千米)
=400—320
=80(千米)
我板书两位同学的不同答案,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第一种做法,只有个别学生赞成第二种做法。紧接着,我把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请各组学生说出自己赞成这种做法的理由。
生甲:这道题是求4小时后离长汀有多少千米,就要用全长减去已经走了的路程,也就是求剩下的路程,而不是已经走了的路程。
生乙:汽车从长汀开往厦门,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了4小时,问题是离长汀多少千米?也就是汽车现在已经走了多少千米,所以列式只要80×4=320,不是求离厦门多少千米,第一种做法求出来的是剩下多少千米,也就是离厦门多少千米。
这时,赞成第一种做法的同学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仍然有很多同学赞成第一种做法,不明白为什么是第二种做法。
师:只用语言讲,还是有许多学生不理解,学生有没有其他好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的?
生1:画出线段图更好理解:
这时全班学生都赞成第二种做法。
师:这道题简单吗?(简单)那么同学们怎么就做错了呢?
生2:我们没有认真审题,把离长汀多少千米做成了离厦门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对这种题目是有经验的,但是把经验用错了地方就是教训了,做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特别认真审题。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我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学生思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彼此的老师。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借用简单的题目、借用错误的资源告诉学生审题的关键性,学生在惊呼上当的同时,既获得直接经验,又在思考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直面差错,促进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学生差错的存在,积极对待差错,并且及时抓取,利用差错,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如果学生对错误认识得到及时指正,就能促进学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各位上的数字是c,这个三位数是( )
解答该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个数是abc,部分学生觉得abc似乎不对,但又不懂怎么表示,只有个别学生认为应该写成100a+10b+c.
师:这个三位数是abc吗?
生1:我们在写数的时候,都是哪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多少就写多少,比如五十六,就写成56,十位上的数字5就直接写5,个位上的数字6就直接写6。所以我认为这个三位数abc是对的。
生2:不对、不对,如果写成abc,就表示成a×b×c,老师教过字母与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a×b×c=abc,这个不是三位数,而是一道乘法算式。
生3:我赞同生2的说法,百位上的数字是a,表示100个a,所以写成100a,十位上的数字是b,表示有10个b,所以写成10b,各位上的数字是c,就表示多少个c,所以直接写成c,这个三位数连在一起所以要写成100a+10b+c。
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原来认为abc的学生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做错的原因。
又如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这个三角形周长是( )厘米
①17 ②13 ③13或17 ④无法确定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知识,但在实际练习时,我班学生60人中,35人选择的是③,8人选择的是④,只有17人选择的是①。这让我明白学生对三角形边的组成遗忘率很高,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遍这一知识学生没有很好掌握。所以我在讲评这道题之前,提前准备了两根3厘米,两根7厘米的磁棒。
师: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呢?(大部分学生都坚持说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师:我这里有两根3厘米,两根7厘米的磁棒,谁上台来摆出这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立即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想上台证明给大家看自己答案是对的。这时我请答案是③的两位同学上台合作摆一摆,他们在黑板上很快摆出了腰是7厘米,底是3厘米,周长是17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用3厘米做两条腰,7厘米做底的三角形怎么也摆不成,刚才的高兴劲儿变得垂头丧气。
师:怎么不摆了呢?
生:摆不成。
师:为什么摆不成?
生:用3厘米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
师:请选择答案是①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①是对的,
生:要摆等腰三角形只能以3为腰或者以7为腰,但我们学过“较短的两条边一定要大于第三边”,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种摆法,就是只能以7厘米为腰,所以周长只能是17厘米。这时,老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思想严密,讲解清晰,真是未来的数学家。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没有视而不见,而是积极对待错误,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用鼓励性语言评判,用点拨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学生互相大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辩驳中促进理解。
三、呈现差错,加强指导
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并通过精心设计,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个别学生的差错成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体验。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在要求学生画一个50度的角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用量角器画一个50度的角,想一想可以怎么画?(学生安静地画50度的角)
师(边巡视边指导,并挑选了四位同学画的角)先展示三位画的方向不一样的50度的角:同意吗?这三个角不同在哪儿?
生:同意,方向不一样,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一个向上,但都是50度的角。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注意到了量角器上有两条……
生:0刻度线。
师: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画的50度的角。(实物投影展示第四位同学所画50度的角)同意吗?(“嗯”学生发出纳闷的声音。)
师:怎么了?
生:这是130度的角。
师:觉得画的是130度的角的同学请举手?(绝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用量角器在角上量):指着一条边说:没错啊,这里不是标着50度吗?
生:因为他画的第一条边0刻度线在左边,所以……
生:请上台来,我想请你教教老师,教教全班同学。
生(走上台来):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如果从右边开始画,那么就应该看内圈的刻度,从左边开始画才是看外圈刻度,所以他画的是130度的角。
师:真是数学小天才,并重复刚才他说的话,不过,我觉得我们要感谢画这个角的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我们:量角器上有两个5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从哪边开始画的。(全班同学主动报以掌声。)
面对学生的差错,老师装傻装笨,装不会,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就是对学生的鼓励,让他们表现表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呵护犯错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差错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化差错为正确,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