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生 吕厚军 王晓雨 占克松
头孢西丁单药与联合奥硝唑用于急性阑尾炎围术期的疗效观察
刘长生吕厚军王晓雨占克松
目的:观察头孢西丁单药与联合奥硝唑用于急性阑尾炎围术期的疗效差异,探讨头孢西丁单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围术期观察组患者采用头孢西丁单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西丁+奥硝唑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天数、切口感染发生率、更换用药率、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头孢西丁单药与联合奥硝唑用于急性阑尾炎围术期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较少。使用头孢西丁单药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良好,安全可靠,不需要联合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
头孢西丁;奥硝唑;急性阑尾炎;围术期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0、急性坏疽性阑尾炎8例。入组条件:年龄在18~60岁之间,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头孢西丁及奥硝唑过敏史。其中男67例,女53例,平均年龄(36.2±12.6)岁,平均发病时间(14.2±5.9)h。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性阑尾切除术,切皮前30分钟应用头孢西丁钠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术中若发现腹腔内有渗出液或脓液,则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补液及抗感染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继续使用头孢西丁钠单药2g静脉滴注,每天两次。对照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加用0.5%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两次。停用抗菌药指标为: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比例降至正常。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及时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若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及药敏结果提示细菌耐药,则更换抗菌药物继续治疗。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 南阳,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用药天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更换用药率及住院天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所记录的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出现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而行二次手术者。术后前三天患者大多都有发热症状,少部分患者输液时出现恶心、呕吐、瘙痒、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少数患者的切口处出现积液、感染,对症处理后均二期愈合。极少数病例因治疗效果不佳,持续发热,白细胞增高,细菌培养提示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药敏提示对头孢西丁等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在更换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后治愈。通过对比观察指标发现,两组患者在用药天数、切口感染发生率、更换用药率、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例(%)]
一般认为,急性阑尾炎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厌氧的脆弱类拟杆菌。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化脓、穿孔、坏疽甚至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金标准,而抗感染治疗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除了术前应用抗菌药预防切口感染外,术后仍需继续抗感染治疗以预防切口感染和彻底清除腹腔内的残留细菌。抗菌药物的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针对病原菌选药。近年来多个针对急性阑尾炎的病原学细菌培养结果[1-4]均证实以为首的革兰阴性菌仍是急性主要致病菌,而大肠埃希菌中的产ESBLs株比例为21.4-34.7%。但均未培养出厌氧菌,原因可能与术前用药、术中暴露取检、送检不及时有关[2]。本次研究所送细菌培养结果与之类似。而这些研究的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头孢西丁、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高。
在针对大肠埃希菌临床经验选药时,药物的级别和价格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碳青霉烯类虽然疗效好但属于特殊级抗菌药,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到严格管制,不能作为一线抗感染药物。而阿米卡星虽然价格便宜,敏感率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当,但其为抑菌药物,且因为其显著的肾脏及听神经毒性,不能应用于儿童和老人,更不适合作为一线预防和治疗用药。传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环丙沙星等因为长期的滥用,耐药率越来越高,卫计委已严格限制其作为经验用药的范围,严格控制其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头孢西丁是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划归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因其对β-内酰胺酶的高度稳定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抗厌氧菌能力[5]。具有广谱、高效、副作用少等优点,特别适合应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刘诚聪等[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为89.3%,仅次于碳青霉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高于青霉素类复合制剂。在周光莉等人[3]的研究中,头孢西丁对产ESBLs株亦有58%的敏感率。故头孢西丁可作为针对大肠埃希菌的经验用药。而以甲硝唑为代表的硝基咪唑类抗菌药是专性抗厌氧菌药物,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24.29%[6],奥硝唑是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菌药,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工作中经常将其与头孢西丁钠联合应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因为头孢西丁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能力,故临床应用中将其和硝基咪唑类联用应归为不合理性应用[7]。
针对急性阑尾炎的围术期用药方案,原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推荐的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国外有指南[8]建议对于轻型阑尾炎可单用头孢西丁等。徐胜勇等[9]观察到治疗急性阑尾炎时单用头孢和是否联合使用甲硝唑与住院时间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单药治疗急性阑尾炎亦有良好的效果。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细菌对头孢西丁耐药,可改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或新一代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10]。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头孢西丁单药用于急性阑尾炎围术期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靠,不需要联合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当然,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对照研究。
[1]应建飞,俞燕红,陈青山.阑尾炎性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4027-4028.
[2]王海宽,李世宽,李元博,等.成人急性阑尾炎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55-257.
[3]周光莉,张迪,杨云敏,等.分离于阑尾组织细菌的97株菌株分布及药敏分析[J].右江医学,2014,42(3):381-382.
[4]刘诚聪,徐飞,张燕.急性阑尾炎腹腔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7):828-829.
[5]石丽君.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3):254-256.
[6]管玫,陈玲,陈俞先,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2):2539-2541.
[7]梁建翁.我院208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合理性评价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3-5.
[8]Bratzler DW,Hunt DR.The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surgical care improvement projects:national initiatives to impro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having surgery[J].Clin infect Dis,2006,43(3):322-330.
[9]徐胜勇,于学忠,李毅.抗生素和急性阑尾炎预后相关性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5):245-247.
[10]陈凛,张士武,董明.胃肠外科感染的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9):885-887.
A
1004-2725(2016)03-0189-02急性阑尾炎是胃肠外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需要行手术治疗,抗感染是围术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时抗菌药物属于预防+治疗用药,且治疗开始前往往不能获得病原学支持,只能根据经验选药,多采用头孢类+硝基咪唑类联合用药。为了解单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特选择围术期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头孢西丁单药与联合奥硝唑治疗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差异,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刘长生,E-mail:2864090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