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巢湖民歌的艺术价值

2016-09-19 09:38:42吴晓舵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变体巢湖民歌

吴晓舵

(巢湖市文化馆,安徽 合肥 238000)

试论巢湖民歌的艺术价值

吴晓舵

(巢湖市文化馆,安徽合肥238000)

巢湖民歌是我国首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歌之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活的语言以及“望风采柳”的艺术创作手法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巢湖民歌的继承与传唱都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文章以巢湖民歌中的原始民歌为研究对象,对音乐本体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以民歌的起源、结构和语言特色为着手点,分析巢湖民歌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以期为我们的民歌艺术能够更为完整地保存和更加广泛地传播做出努力。

巢湖民歌;艺术价值;结构;语言特点

导言

民歌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域的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将所见、所感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歌曲形式。它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形式,其中的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民歌所具有的地域性使得民歌会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民族的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并与特定的传唱者、受众、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直接决定了民歌对于研究某一地区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巢湖民歌的研究和保护,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有专家和学者在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抢救巢湖原生态的民歌。应当组织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巢湖民歌并建立民歌遗产档案,将原生态的巢湖民歌保护起来,以谱例和音响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和创作做素材使用。笔者认为这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巢湖民歌独特的旋律和“望风采柳”的艺术特色,使得巢湖的原生态民歌都集中在民间,大量的收集这些民歌,对于继承和保护巢湖民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巢湖民歌的继承和延续需要适应时代的特征。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变革之迅速和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外国内流行音乐的充斥和快餐文化的传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旧的民歌要再保存和流传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而群众自发创作的民歌,又因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不同很难得以流传。取而代之的,则是专业的作曲者改编或者创作的新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又可能会被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歌曲所排挤。因此,巢湖民歌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艺术改造。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关于巢湖民歌进行艺术改造的意见,比如说将巢湖民歌和民间的舞龙灯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样既有歌也有舞,是对巢湖民歌艺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符合现代歌舞相结合的特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于民歌的兴趣也在日益淡漠,所以我认为,不仅仅要在艺术形式上让巢湖民歌得到新的元素补充,更要借鉴陕北信天游民歌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经验,用流行音乐伴奏或者是将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和写作手法融入到民歌中来,这样巢湖民歌或许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还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巢湖民歌旋律特征的研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研究巢湖民歌中的秧歌,研究的内容包括秧歌的旋律特点和调式特征。但是笔者认为,对巢湖民歌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体现出来,通过在群众之中广泛的传唱和传播使得巢湖民歌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1 巢湖民歌的起源

巢湖民歌作为地方民歌的代表之一,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根据体裁分类法,巢湖民歌大致可以分为:秧歌、山歌、劳动号子、小调和风俗歌曲五大类。不管是劳动时所唱的秧歌、山歌、号子,还是平时生活中抒发情趣所唱的小调,甚至是乞讨要饭的门歌(风俗歌曲的一种),都有着巢湖民歌特有“望风采柳”“见风挂牌”的艺术特点。不过说到巢湖民歌不得不谈谈它的源头,到底巢湖民歌是如何产生并传承下来的呢?

随着历史的记载去探索巢湖民歌的源头,我们能够发现其实巢湖民歌与“楚歌”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楚歌”这个词语,见于成语“四面楚歌”,说的是霸王项羽在垓下兵败、虞姬自刎的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么到底什么是楚歌呢?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楚地所流行的民间歌曲。楚国在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时,疆域已经被拓展到了一个非常辽阔的地步,辖地包括了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以及重庆市、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四省的部分地区。

巢湖流域在战国时期地处楚国和吴国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有“吴头楚尾”的称呼。巢湖东部的昭关①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就是吴楚分界的关隘。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亡后,大部分的楚人沿着长江迁徙至江淮地区。巢湖流域从初期的“吴头楚尾”真正的变成了楚地的中心。后来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举兵反秦,在巨鹿釜底抽薪背水一战打败秦军,灭秦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最后兵败垓下,其踪迹从未到达过荆楚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四面楚歌中的楚歌非湖北民歌,而应该是流传在长江、淮河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巢湖流域自古属楚地无疑,楚文化对巢湖流域的浸润久远而厚重。从楚歌的一些基本艺术特征来看,它与巢湖流域民间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十分吻合,如语言的口语化、内容的通俗化以及其所包涵的浓郁的抒情性等等,都足以说明巢湖民歌和楚歌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从部分整理出来的民歌歌词中发现,巢湖民歌中所有的作品都是劳动者口头创作的。看见什么就能够歌唱什么,干什么农活就能够唱什么歌,这正是“望风采柳”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志。巢湖民歌这样富有创作生机的特点,使得大量的民歌被劳动者创造出来,使得巢湖民歌的存在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集体的农耕劳作变成了现代科技化农业种植与管理,原本在山间田野中劳作的号子、秧歌和山歌都已经失去了传唱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巢湖民歌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的隐去,但是留给人们的却是如同金子般闪光的作品。

2 巢湖民歌的结构特点

对于群众文化工作来说一首民歌是否能够广泛地流传和持续地发展,其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整首音乐作品来说艺术价值的直接反映就是音乐的旋律是否流畅优美,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当这些基本条件都满足之后再从内在结构上去分析,从内部解析作品的美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民歌作品的精髓。

对于民歌,我们还是采用动机和细胞的变体混合来分析作品,这是因为动机模式的变体远没有动机变体和细胞变体混合使用那么自由和复杂,即运用动机与细胞模式的变体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变体的形态也更加的自由。民歌的旋律相对于创作作品来说更加自由和复杂,动机的组合也有很多的变化,音乐中的逻辑性虽然一如既往地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但是细胞模式的变体掺杂在旋律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变化,无疑使得我们的音乐呈现出更多的可变性和多样性。

谱例1《山歌好唱口难开》采集地:和县地区 记谱:仝茂亚

这首采集于和县地区的山歌是一首典型的动机与细胞模式的运用范例。其中第6小节的前两拍,虽然在节奏上使用的是C1和C2的共有节奏,但是我们可以从音型上发现使用的是C2的上行旋律和C1的下行旋律部分所组合而成的,对于这种特殊的组合形式,既有C1的部分特征型又兼顾了C2的部分特征,我们暂且将之称为C1/2。在整首作品中C1/2的作用在于调和构成C1、C2两种细胞的特征旋律单一走向的单调性,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说到作品的完整,就不得不提及下动机M的构成。动机M是具有波浪式轮廓的旋律,而C1/2则是通过将M中的C1和C2的部分特征型进行重组形成的类似于M轮廓的组合,这也是形成C1/2这一特殊细胞模式变体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单纯地使用C1和C2这样具有鲜明特点的细胞变体也会造成旋律的单调感,旋律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渴求通过一些变化来打破这种单一的旋律走向和模式的统治。这点我们可以从音乐的一开始看出来,在细胞C1连续的4次变化发展之后所呈现的变体已经让音乐自身的单调感开始显现出来,这时综合C1变体和C2变体的C1/2变体的展现无疑让整个音乐发展有了新的材料,通过C1/2的材料不断地运用在音乐中,可以很自然地将C1、C2、M揉合在一起,加强了音乐的完整和统一。

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能让我们看到,在部分具有多个动机或多个细胞组成的民歌中,不同动机或细胞的音高特征和节奏特征也可以被融合在一起保持在一个新的变体之中,呈现出交错与融合的状态。

变体分析如下:

节奏C1-1、C1-2 逆行/裁剪 发音点减少/节奏扩大与缩小C1-3 逆行/移位 节奏扩大C1-4 原型/裁剪 发音点减少/节奏扩大与缩小C1/2-1、C1/2-2 C2-裁剪(后半部分)/C1-裁剪(前半部分) 原型C2-1、C2-2 逆行/移位/重复音 发音点增加/节奏扩大与缩小M-1 逆行/裁剪/重复音 发音点增加/节奏扩大与缩小C1/2-3 C2-裁剪(前半部分)/C1-裁剪(前半部分) 原型M-2 原型/裁剪/重复音 发音点增加/节奏扩大与缩小变体 音高

谱例2《唤牛》采集地:巢县花塘公社 记谱:魏树由

使用音程的扩张与紧缩手法形成的作品整体结构上的逻辑为:4(度)-4(度)-4(度)-1(度)-4(度)-3(度)-4(度)。

谱例3《你猜哪山雨要来》采集地:含山县铜闸公社 记谱:吴许金

这首山歌所使用音程的扩张与紧缩手法形成的作品整体结构上的逻辑为:2(度)-3(度)-3(度)-2(度)-2(度)-3(度)-1(度)-2(度)。

谱例4《放牛去》

作品整体的逻辑为M线索为6(度)-4(度)-4(度);而C线索为3(度)-3(度)-3(度)-2(度)-2(度)-2(度)。

谱例5《乖姐不离郎跟前》

这首民歌的整体的音程扩张与紧缩的逻辑为:

M1——2(度)-2(度)-1(度)-2(度)-1(度)-3(度)-1(度)-2(度)-2(度)-2(度)-2(度)-2(度)-3(度)。

M2——4(度)-4(度)-4(度)-3(度)-4(度)-4(度)-4(度)-4(度)-3(度)。

有意思的是这首民歌的两条逻辑线看上去都较为平稳,但是在音乐的前进过程中,两条逻辑线相互交织,不但没有音乐无法向前的迟滞感,反而给人一种动静互补的感觉。

通过对上述谱例中动机特征型的外部轮廓及其在乐曲中变化发展过程的记录和观察,我们基本可以将巢湖民歌中动机形态划分如下①为避免与音名体系产生概念上的混淆,故采用X,Y,Z等字母来标注动机形态。:

第一种动机形态是最为简单的X-Y型,其动机形态最为简单。一般由两个音组成,并且可以通过重复音手法使得原始动机发生变化。

第二种动机形态为X-Y-X,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构成,前后两音相同,呈波浪式轮廓。这种波浪式的旋律轮廓有很多种新的变化,如不规则的波浪式和复合的波浪式轮廓。

第三种动机形态为X-Y-Z形式。一般也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构成,通常以上行或下行音列为主。通过调整其中的音程跨度、改换骨干音的顺序或者通过增加其音列的长度来实现旋律的变化。

采集于烔炀公社的小调《四季相思》中动机的波浪式轮廓最为明显(见下页图)。这种不完全对称的特征型轮廓相对于“上-下-上”或“下-上-下”的波浪式轮廓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这一类型的动机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充分地使用到动机的一切发展手法。原始的波浪式轮廓动机在运用过程中,因为动机特征型的缘故,只能够出现移位、倒影、重复音、音程扩大/紧缩等手法。但是在《四季相思》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这些,还能够看到久违的逆行、裁剪、填充音等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法的运动而产生出的变体,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更加具有活的生命力,音乐可以延展的更长。

变体分析:

M-1、M-4、M-23、M-25、M-30、M-37、M-39、M-43——倒影

M-2——倒影/重复音

M-3、M-10、M-24、M-29——原型

M-5、M-37、M-41——原型/移位

谱例6《四季相思》采集地:巢县烔炀公社 记谱:高戈

M-7、M-13、M-27、M-28、M-32、M-35——逆行/移位

M-9——原型/裁剪/移位

M-12——前缀音/重复音/倒影

M-15、M-34——原型/移位/前缀音/重复音

M-16、M-20、M-36、M-40——逆行/倒影/重复音/前缀音

M-6、M-8、M-11、M-14、M-17、M-18、M-19、M-21、M-22、M-26、M-31、M-33、M-38、M-42——逆行/倒影

通过上述对具有波浪式轮廓的特征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民歌大多为小调,相对于山歌的高亢激昂,波浪式轮廓的特征型更容易表现江南水乡的温婉和窈窕,也从这里体现出江南吴越音乐对巢湖民歌的影响。

3 巢湖民歌语言的艺术价值

巢湖民歌的歌词也非常有当地的方言特色,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衬词。巢湖民歌的演唱方式多样,尤其是领唱与伴唱的原始民歌较多。在演唱的过程中伴唱一般重复领唱的歌词。但是因为民歌旋律具有一定的自由性,领唱和伴唱的旋律长度有着较大的不同,有时候也直接用衬词来伴唱。比如《巢湖好》伴唱的词就是“啊”“咿”“吔”三个虚词。也有在独唱过程中出现虚词的情况,一般用来加长句子的长度,也能表现出风趣幽默的一种情趣性。比如以沐集民歌为旋律基础改编的《秧歌越唱心越甜》歌词为:“秧歌唻,越呀么唱,哎嗨心越哎,哎嗨嗨哎,甜啰”实际上歌词的正字就是秧歌越唱心越甜,但是用上了衬词加长了句子和旋律,使得一种幸福的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则是歌词的自由性。我们采访过许多民间的老艺人和民歌手,通过对他们的演唱进行记录和整理,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一首歌的歌词是完全一样的。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巢湖民歌“望风采柳”“见风挂牌”的艺术特色。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就属于风俗歌曲中的门歌了。门歌是巢湖民歌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通俗来讲就是讨饭时候唱的歌。歌词多为夸赞主人居多,也有少量的诉苦形式的歌词存在。演唱形式为独唱,伴奏乐器为锣鼓,一般是一段唱接一小段锣鼓过门再接第二段词。有一段对一位老门歌演唱者的采访内容为:“看到对面的人家里在弹棉絮,知道可能是要接新媳妇,于是就唱了一段内容为恭祝主人家纳新人,祝愿来年生个胖小子,日后高中状元郎以这样的门歌。”这里我们能看出来门歌的演唱是具有多变性的,在不同的情况下用同样的旋律演唱不同的歌词来谋生,一方面是感叹老艺人们的穷困生活,另一方面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4 结语

巢湖民歌,这一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瑰宝,通过现代的分析技法亦能展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这更加反映出了一个道理: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没有地域文化差异之分的。不管是西方的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是中国民间劳动者口传心授、世代传唱的小曲,都是人们对于音乐美的追求。对于东西方音乐创作的区分、艺术作品和民间小曲的创作技法的区别,在复杂的逻辑下产生的高深作曲技法和劳动者世代口传心授的小曲中简单重复动机的运用似乎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仅仅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享受。

结构的解析和语言特色的分析,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这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能够广泛地被群众认识和传播。在这个新时代,社会的进步速度高速提升,民歌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失去了传播的动力。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竭尽自己所能去传播和保护这些作品,并且通过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经验,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才能将巢湖民歌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这一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芒。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克列门斯·库恩.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保罗·兴德米特.作曲技法[M].罗忠镕,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编.安徽民间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7]王虎.张宝华.论弦乐四重奏《白毛女》主题——动机的贯穿及变形手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3).

[8]臧恒.主题——动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4).

[9]姚恒璐.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的作曲技法理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8,(2).

[10]蒲亨强.民歌地方色彩辨析[J].中国音乐,2003,(2)

[11]吴凡.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刍议——以民歌《打花鼓》与《凤阳花鼓》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

[12]孙来法.当涂民歌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13]李梅.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14]吴丹.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主题动机贯穿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小举

J607

A

1672-2868(2016)04-0078-07

2016-06-23

吴晓舵(1970-),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市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变体巢湖民歌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巢湖颂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