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CSCL实证研究的方法与路向

2016-09-19 04:25仇晓春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框架编码理论

● 仇晓春

国内CSCL实证研究的方法与路向

●仇晓春

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固有的教学方法。CSCL实证研究关注CSCL的设计、实施、评估等方面,能够反映出CSCL的实践现状。从研究设计、环境、数据和分析方法四个维度分析国内CSCL实证研究样本,可以揭示出现有研究的方法实践现状,并说明其与研究理论框架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与国际研究的区别所在,从而为未来CSCL实证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引导。

CSCL;实证研究;方法实践;理论框架

作为有效的学习促进机制,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协作已成为基本需求和必然现象。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用于支持协作学习的应用程序、软件、系统等层出不穷,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将教师、学习者和学习系统联系起来,实现富有成效的面对面协作或远程协作。在此背景下,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应运而生,关注人们如何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学习。该领域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以来进入成熟期,不再被看作专门的教学法,而是成为教育环境创设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CSCL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以工具为中介(tool-mediated)的协作学习。[1]在CSCL中,学习者不仅是个体,也是小组成员,学习者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远程的,这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多挑战。比如,需要处理在协作学习中产生的大量互动数据,主要是同步或异步文本消息,以及各种日志数据、系统记录、共同产品等等。丰富的数据来源为CSCL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要求研究者掌握多种分析技巧和方法。

从创建之初,CSCL研究就突破了学科界限,吸引了来自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如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等,使CSCL研究视角和方法日益丰富和复杂。调查和实验设计等定量方法原本用于个体心理学研究,现在已经广泛用于CSCL研究,用于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和教学干预的效果。[2]同时,定性方法,如个案研究、话语分析和人种志调查,也开始用于分析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协作学习过程。[3]最初是根据表面特征来分析同步或异步文本信息,如发帖和回帖的数量。后来逐渐转向内容分析、言语分析或篇章分析等分析方法。[4]

CSCL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促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但什么是CSCL的最佳研究和评估方法?如何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严密性?这些方面尚无共识。一些研究强调客观性和普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石,而有些研究强调个人解读是理解现象的方法。[5]不同研究传统在CSCL研究中共存,但没有明确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妨碍了来自不同方法传统的研究发现之间实现融合,也阻碍了CSCL的整体发展。要实现更好的研究整合,第一步就是梳理CSCL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践。

二、整合CSCL方法实践的内容分析

要理解CSCL方法实践,就需要突破单个研究的视角局限,从整体上探索现有方法实践的范围及彼此关系。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占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挖掘研究内容背后隐含的本质特征和规律。[6]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分析同步或异步文本等数据。少数研究将其应用于教育技术方法和主题研究。赫拉斯廷斯基(Hrastinski)和凯勒(Keller)分析了2000到2004年间四本国际顶级教育技术期刊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如实证对概念研究,定量对定性方法),他们发现大概三分之二的研究是实证调查,其中大概一半(51%)使用定量方法,25%使用定性方法,24%使用混合方法。[7]休(Hew)等也进行了类似分析,发现,描述性和/或相关性研究是教学技术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占研究样本的一半多。但研究主题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实验法在学习和教学心理研究中更常见,而描述法更常用于分析教育情境中媒介用法。[8]国内有些学者使用元分析或内容分析进行了类似研究。朱书强和刘明祥通过类似元分析方法,发现以定量研究为主体的实证研究少于定性研究,实证类论文使用最多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9]余亮对IJCSCL三年间共57篇论文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发现,总体来看以基本原理研究为主,技术应用研究次之,研究方法较少。实践形式更重视非面对面的网上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相结合,即混合式教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案例和实验的实证研究为主,强调研究过程的严密性、推断的逻辑性。[10]

这些研究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鉴,但仍存在一定研究空间: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教育技术领域,较为宽泛,未能直接针对CSCL;所选样本为国际期刊论文,不能反映国内CSCL研究现状;国内学者的分析方法以简单统计为主;分析框架较为简略,分析维度偏少。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与样本来源

本文主要目标是分析CSCL实证研究中的方法实践。首先是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单个CSCL研究自身所无法发现的不足和盲点。其次是发现理论框架对研究方法的具体影响。

本文选取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电化教育7本期刊,分析了2005-2015年间其所发表的CSCL实证论文。选择这7本期刊,是因为它们是2014-2015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涉及CSCL研究的学术刊物。分析起于2005年,原因有二:第一,2005年标志着CSCL研究进入第三阶段,趋于成熟,成为明确的教育方式;第二,国内现有CSCL实证研究起步于2005年。

(二)选样方法

首先明确CSCL定义:CSCL是一种教学技术模式,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11]CSCL研究针对体现为认知和社会过程的学习类型,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学习设计、学习过程和教学实践,支持学习者群体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中介的协调、交流和协作过程。同时,实证研究是依赖实证数据对理论、假设、研究问题和/或设计进行证实的研究。涉及到CSCL,就体现出四个选样要点:数据、技术、互动或协作、学习。以此为基础,本文遵循以下原则来选取CSCL实证研究样本:

第一,排除单纯的理论论文或技术设计论文。如果包含数据,可以选为样本,数据必须是原始数据。排除包含次级数据分析、模拟结果和元分析的研究。如果大型项目的次项目使用非原始数据,但能提供较为新颖的分析和结果,也会包含在内。同时,论文应该明确说明数据收集过程。

第二,研究所使用的技术必须明确,必须能够支持协作。排除分析信息技术的总体效果或使用的研究。

第三,其研究对象必须开展互动和协作。师生互动如果处于同伴协作情境之外,就排除在外。而与同伴导师、智能主体或智能系统的互动则包含在内。[12]互动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任意一点。

第四,研究可以直接分析学习,也可以针对与协作学习有关的变量或过程(如动机)进行间接分析。

选样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浏览所选期刊,根据论文题目和摘要,初步选出87篇CSCL实证论文。在此阶段,选择尽可能宽泛,避免疏漏。第二阶段,按照上述原则,对选出的论文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编码,最终确定了53篇,作为本文研究样本。

四、内容分析

参照艾尔·巴比 (Earl Babbie)的研究,[13]本文CSCL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维度为:研究设计、环境、数据、分析方法(见表1)。每个维度的编码范畴的提出过程是:首先根据历次CSCL年会主题,采取从上到下的归纳法,提出编码范畴。随后通过多编码循环,采取从下往上的演绎法进行调整,并描述范畴内容。

表1 研究设计、环境、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如何回答研究问题的研究计划。根据研究目标或策略不同,可分为三种:实验性设计、描述性设计和基于设计的研究。

实验性设计是指研究者积极管控变量,以分析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它通常用于定量研究,可以进一步分为(1)随机的(即真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情境);(2)准实验的(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3)前后测实验(准实验的一种,如在干预后进行前测和一个或多个后测)。[14]

描述性设计是旨在描述一个现象或个案的出现情况的研究,寻求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案例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相关性研究和人种志调查在本文中都归于描述性设计的范畴。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指CSCL设计和干预按照理论驱动的方式进行调查,并通过几个循环进行逐步完善的研究策略。[15]此类研究需要以理论为基础、以具体情境为例,并作为一个基于设计的大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进行循环研究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指一种研究框架或策略,能够超越实验性的或描述性的个人循环的设计。一旦一个研究被编码成基于设计的研究,个人循环的设计就不能进行单独编码。

(二)研究环境

研究环境是指开展研究的情境,分为实验室、课堂和其他。实验室是指严格控制变量的环境,数据收集在课堂或其他真实学习情境之外进行。课堂环境是指正式的学习情境,由教师在实体课堂之内和之外(如实习、远距离学习课程)进行引导。其他环境是指实验室或课堂之外的CSCL环境,如工作场合、在线群体或非正式学习环境(如教师工作坊、专业会议)。

(三)数据

数据是指能为研究提供分析证据的资料、记录等,按其来源可分为过程数据、结果数据和混合数据。过程数据是指可用于解释CSCL学习过程的数据,如同步或异步文本。结果数据是指可用于解释CSCL产品或结果的数据,如多选或开放式测试以及产品(如白板内容、维基网页等)。混合数据是指涉及CSCL中非认知的和/或情境性的数据,如评估学生感知和动机的问卷、访谈,或研究者所做的现场记录,以及其他形式(如IQ测试)。

(四)分析方法

该范畴是指数据分析的类型,分为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可进一步分解(详见表1)。在定量分析方面,编码和计数,经常被称为语言分析或(定性的)内容分析,是指对文本或对话等定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其结果可作为推断性数据统计或其他更复杂的统计分析的来源。[16]单纯描述是指描述性数据统计,如频率或方式。演绎数据统计是指T检验,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而建模是指更复杂的分析技巧,如对数线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或多层次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有CSCL研究在数据统计上的不足,本文对几种数据统计方法的分类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学的标准,而是有所调整,从而更明显地体现出个体研究的差别。其他定量方法是指不属于上述范畴的定量分析(如,社会网络分析)。

在定性分析方面,(定性的)内容分析是指以定性方式进行的系统性文本分析。话语或篇章分析分析的是话语或篇章,但其方式和技巧有着很大差别。[17]互动分析是一种经验(empirically)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客体之间互动的跨学科方法,[18]大多依赖视频技术。定性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更是一整套研究方法,规定了研究目标、设计、数据收集方法及分析。本文以其论文自述的分析方法、分析传统或体系进行分类。如果论文在定性分析时,没有说明特定分析传统和技巧,就归为松散定义的分析。

(五)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是指引导研究的理论或概念框架,大致分为9个范畴:信息加工、社会—认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交流、社会心理、动机、其他及非理论。[19]信息加工理论是指传统的认知理论,明显强调个人的认知过程。社会—认知理论是指涉及皮亚杰认知冲突和概念改变的理论。建构主义涉及广泛,强调在个人或协作环境中学习者积极的处理和知识建构。社会文化理论非常多样,如维果斯基式方法、分布式或情景认知或强调工具、活动、社会规则和系统的活动理论。交流理论关注的是协作的语言和交流方面。社会心理理论关注的是协作的社会方面,如地位差别、性别和/或群体动力学。动机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动机方面。其他理论范畴是指上述范畴之外的理论。非理论的研究是指主要受实践关注引导的研究(如程序评估)。理论框架的分类也以论文自述为准,或者参照其参考文献和主要变量来确定。有些研究会涉及多个理论框架。

五、编码和分析

编码主要依据研究自述。如果研究自述为“实验性”或“互动分析”,本文就如实编码。少数研究中,描述前后矛盾或不一致,本文遵循更传统的定义。如“近同步”互动被编码为异步互动,没有控制条件的“实验性”被编码为描述性设计。如果“设计研究”指的只是研究主题(如系统设计),此类研究就不被编码为基于设计的研究。少数研究中,作者没有明确指出编码所需信息,本文依据情境信息进行编码。比如,如果一个研究没有说明数据来源,但指出分析了异步文本中单词的数量,本文就假定异步文本信息被收集为数据。分析单元为独立的论文,但多元编码也是可能的,只要论文:(1)包含多种研究;(2)在多个环境中进行;(3)收集了几种来源的数据;(4)开展了多种分析;(5)吸收了多个理论传统。三名编码人员参与编码,编制了不同次样本。为了确保可靠性,另一位编码人员对主编码人员所编码的论文的20%进行了独立编码。不清晰的例子和分歧经过了认真讨论,直至无异议。之后对编码进行了调整。所有编码范畴的Cohen Kappa系数大于0.7(研究设计是0.89,研究环境是0.91,数据是0.96,分析方法是0.94,理论框架是0.82)。

六、结果

(一)CSCL研究的总体情况

排除了非研究性论文(如编者注、评论、书评等)后,这 7本期刊在 2005-2015年间共发表 87篇CSCL研究论文。其中53篇被本文选为CSCL实证研究样本。在11年间,CSCL研究及实证研究都有所增长,在 2007-2011年 CSCL研究进入高峰,而CSCL实证研究在2010-2012年进入相对稳定期。但可能由于国内CSCL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与国际相比有较大差距,未能明显体现出狄龙伯格(Dillenbourg)等所述的阶段性差别。[20]

图1 2005-2015年CSCL研究及实证研究年度总数

(二)CSCL研究中的方法实践

本节从研究设计、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维度,描述了CSCL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践。在描述每个维度的编码结果后,本文总结了维度间的关系。因为维度间相互关系非常复杂,本文重点总结了表现较为突出的一些相互关系。

1.研究设计

CSCL研究设计排序为:实验性(52.7%)、描述性(35.8%)、基于设计的研究(15.1%)。少数研究(3.8%)涉及两种研究设计。在实验性研究中,随机试验占22.6%,准实验占22.6%,前后测实验占7.5%。在基于设计的研究中,大多使用准实验个案研究方法。

2.研究环境

CSCL研究环境排序为:其他 (79.2%)、课堂(30.2%)、实验室(9.4%)。多数研究在单一环境中进行,少数研究(18.9%)使用多种环境。研究环境的选择与国际CSCL研究有明显差距。国际研究更强调教育研究的生态性,课堂环境占主要成分。[21]一般说来,对研究环境的选择取决于对研究设计的选择,所以课堂研究经常意味着描述性研究,而实验室研究通常意味着实验。而国内主流研究环境主要涉及在线课程教学、在线互动和在线群体等主题。这可能就是导致其他类研究环境占据绝对主导的原因所在。

图2 按设计划分的样本研究环境

3.数据

本文分析发现,CSCL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过程数据(58.5%)、混合数据(49.1%)、结果数据(11.3%)。最常见的过程数据是异步文本(45.3%)、记录数据(41.5%)、同步文本(39.6%)。最常见的结果数据是产品和成绩(各占17%)、多选题(13.2%,主要以量表形式体现)和其他(9.4%,主要以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体现)。最常见的混合数据是问卷/个人报告(43.4%)、访谈(18.9%)和现场记录/观察记录(3.8%)(见图3)。这与前文在研究设计和环境上的统计情况一致。实验性设计和在线协作环境占据主流。同时对协作学习效果的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图3 样本数据来源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混合数据范畴包括学习的非认知方面和CSCL语境因素的数据类型。混合范畴的流行表明,很多CSCL实证研究主题都超越了传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而且,CSCL实证研究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些过程通常使用文本数据进行研究,而不是视频/音频数据或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是异步文本。

很多样本都收集了多种数据,平均数据来源数量为2.68。本文分析了每种数据自身或与其他数据共同使用的次数,以及两种常见的、共用的数据的类型(见表2)。只有少部分论文(15%)依赖单一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排序为:实验性研究(M=3.04)、描述性研究(M=2.68)和基于设计的研究(M=1.38)。

表2 数据的共同出现和常见数据三元组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设计的方法强调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国际研究中,基于设计的研究所收集数据的类型也最多,才能说明其情境的复杂性。[22]但国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可能由于国内CSCL实证研究的层次和深度所限。同时,大多数研究由研究者个人或小组完成,经常无力开展大型项目。图4说明了不同研究设计中各种数据类型的情况。描述性研究更可能收集过程和混合数据,而结果数据更多地用于实验性研究中。

图4 按照研究设计划分的数据类型

4.分析方法

总体而言,84.9%的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58.5%的研究进行了定性分析,41.5%的研究两者兼有(详见图5)。定量分析方法排序为:编码和计数(77.4%)、推断性数据统计(34%)、简单描述(24.5%)、多层次建模(15.1%)、其他(13.2%,主要为社会网络分析)。在定量分析时,通常会在编码和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验证。但更复杂的分析技巧,如多层次建模,仍然偏少。这可能由于样本数量偏少,或者只采取单纯的描述性分析目标。本文将编码和计数看做一种定量分析,因为其涉及对定性数据的量化。但编码和计数也用在定性分析中,比如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在国际研究中非常常见。但国内研究却基本没有涉及。

尽管定量分析占主导,但一半多的研究中也使用了定性分析。有明确定性分析技巧或传统的研究占56.6%,具体是:话语/篇章分析(24.5%)、定性内容分析(18.9%)、互动分析(3.8%)和其他(9.4%)。松散定义的定性分析极少,只有两个样本。这种方法在严密性论证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个人认为,这种严密性不足的非系统方式更适合作为数据分析和现场观察的补充,不建议广泛使用。

图5 分析方法的样本百分比

在混合分析方面,43.4%的研究完全依赖定量分析,15.1%的研究完全依赖定性分析,41.5%的研究使用混合分析。正如表3所示,最典型的混合情况就是在定性方面的话语/篇章分析和内容分析,以及定量方面的编码和计数及推断性数据统计之间。混合方式最常用于对定量分析进行补充,话语/篇章分析是混合分析中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

表3 混合分析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组合

特定分析方法的使用与特定研究设计有关。图6为不同分析方法中3种研究设计的样本数量。当研究目标是描述现象(即描述性设计)时,三种分析类型的使用较为平衡。当研究目标是要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机制(即实验性),更多地使用定量分析和混合分析。基于设计的研究使用定量分析较多。而实验研究也经常采取混合分析。

图6 样本中按照分析方法划分的研究设计

(三)理论框架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关联性

CSCL研究受到不同理论框架的指引,具体排序为社会心理学 (24.5%)、建构主义 (15.1%)、其他(13.2%)、社会文化理论(7.5%)、交流(7.5%)、动机(7.5%)、社会-认知理论(7.5%)、信息加工(3.8%)、非理论的(28.3%)。这表明CSCL实证研究的理论来源越来越丰富多样。

样本中有90.6%采取了单一理论框架,9.4%借鉴了多种理论框架。当使用多元理论框架时,最常见的是建构主义和动机理论(见表4)。建构主义是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思潮,使用非常广泛。动机理论的流行是因为有些研究着重分析学习者角色。社会心理理论是最常用的理论框架,一般单独使用。

表4 样本中单一或多元理论框架使用情况

本文发现,理论框架与CSCL实证研究方法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关联性。首先,理论框架影响了研究设计,所以不同理论框架与特定研究设计的关联性有所不同(见表5)。信息加工、社会认知和其它类更倾向于采取实验性研究设计,而动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交流理论更倾向于采取描述性研究设计。基于设计的研究由于数量偏少,没有体现出明显倾向。

其次,理论框架与研究环境和数据收集没有显著关联。其它环节(在线等)在多数理论框架中都有明显体现。这可能源于其它环境的样本占据主导。但非理论研究却在课堂和其它环境方面较为平衡。在数据收集上,过程数据依然占据多数理论框架的主流,最突出的是社会心理理论 (12个),占过程数据样本的38.7%。非理论研究占据混合数据的主流(12个),占34.6%。结果数据数量偏少,在不同理论框架之间没有显著区别。

表5 研究设计和理论框架(注:有1个样本涉及两种研究设计类型)

最后,理论框架与研究样本的分析方法有显著关联(见表6)。社会心理、建构主义和其它理论对三种分析方法都有涉及,但对混合分析更为依赖。非理论的研究明显倾向于纯定量分析。

表6 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

七、讨论

本研究详细地描述了CSCL研究的方法实践现状。与国际研究对实验的呼吁一致,实验性研究占CSCL实证研究的主流。其中,随机实验获得和准实验相同的比重。鉴于后者在教育研究中的传统地位,该现象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与国际研究中描述性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不同,国内描述性研究比重有所下降。基于设计的研究虽然比重最低,但也有相当数量,而且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体现出明显特征,在定量分析的层次上表现突出。

在研究环境的选择上,其它类环境占据绝对主流,主要体现为对在线环境的关注。对在线群体的互动分析和在线课程的效果验证类研究的数量众多。有些研究选取课堂与在线同时开展教学的课程作为分析对象,但分析重点依然是在线环境。这虽与国际研究趋势有所不同,但却反映出现阶段中国教育,尤其是电脑技术支持的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国内教学发展的阶段性体现。现有研究的“去课堂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日益占据话语主流。由于对后者本质的理解问题,后者与课堂似乎对立。这就使得课堂研究日益没落。第二,对CSCL工具作用的理解。很多研究者和教师将课堂与CSCL视为对立而不可共存。但实际上,CSCL并不一定意味着远离课堂,其在课堂中的应用将是国内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数据来源与分析方面,CSCL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非常丰富。定量分析的层次和方法也较为严密和深入。大多数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定性分析方法特色。但数据偏重于过程数据,以异步文本、日志记录为主要来源。这可能与在线研究占主流有着密切关系。同时,CSCL实证研究对问卷数据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或者独立使用,或者结合其他数据来源。数据分析严重依赖定量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也有一定使用,但主要是与定量分析配合使用。理论框架主要以现有常见理论为基础,松散定义的定性方法极少。

与国际研究相比,现有国内研究更为依赖异步文本、系统记录和问卷。这可能由于现有研究趋向于收集多样化数据,也可能由于数字化数据更容易收集。但与国际研究强调证据的三角测量[23]不同的是,国内研究基本未见研究证据的三角测量,或只是简单地一言带过。

同时,国内研究有着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很多高质量的国际研究[24]重视研究假设与意外研究发现的互补关系,利用意外发现对原有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使研究更为真实、可信。而国内很多研究发现对研究假设或者目标的支持度非常高,基本未见研究者预料之外的发现或结果。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未报告意外发现,或者认为不相关。但意外发现的出现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重要的研究契机,不应忽略。

八、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性

本文的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为了确定目标研究,本文采取了同类研究中常见的基于期刊的选样策略。这种策略在样本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同行接受度更高。但也可能导致选样范围的局限和结果的疏漏。同类研究也可根据数据库选择目标研究。这个方法在数据元分析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文献多样性更好,甚至包含了灰色文献,从而尽可能地客观分析目标变量和研究方法的影响程度。[25]但由于本研究不是要衡量影响程度,而是要选择研究样本。不同选择方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本文通过内容分析,对CSCL实证研究方法实践进行整合。虽然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对CSCL实证研究方法实践系统分析,得出定量结果,但如果使用定性方法来分析CSCL研究方法的特征的话,结果可能会不同。最后,本文虽然在分析研究方法时尽力保持全面性,但范围仍有限。研究方法存在于特定研究情境中,受到特定研究问题以及理论目的的推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涉及研究方法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将是很有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未来研究方向

CSCL方法实践中仍有亟待发展的一些方面。首先,研究方法的定义问题。比如,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定义依然不够清晰。可能是由于其与CSCL结合的时间还偏短。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不应该跟设计研究或教育设计研究混为一谈。后两者经常用于系统/环境设计,目标是设计教育技术和干预。[26]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仍在发展之中,需要明确高质量设计研究的明确标准和分析框架。

其次,CSCL需要建立更丰富的分析策略和工具,才能应对CSCL环境中的海量数据。正如本文结果所示,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以编码和计数形式体现的内容数据。该方法有助于更系统地分析定性内容数据,但非常耗时耗力,不适用于大规模分析。编码和计数的自动化工具仍在开发之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CSCL需要关注所有类型的数据,在保证分析整体性的前提下,将不同分析方法和技巧进行整合。同时,CSCL研究的数据非常复杂,通常是多模式和多层次的,包含不同结果和过程。需要在多种时间、角度、现象和证据来源之间转换,建立反思性联系。[27]掌控这个过程非常困难,需要技术和概念工具。Tatiana等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有助于多模式分析,帮助研究者对其数据进行管理、同步、视觉呈现和分析,但仍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最后,需要对研究方法传统进行更系统的整合。正如本文所述,现有研究中多元理论框架偏少,混合分析偏少。这是与国际研究有较大差距的一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对于CSCL这样的跨学科领域而言,要实现整合,需要更好地协调不同方法传统,需要理解不同方法所产生的知识的类型以及每种方法的证据标准。

第一,就是要形成关于不同研究传统的意识和知识。如果未能深入理解不同方法视角和传统,就无法实现跨越学科边界的转换和整合。[28]虽然研究者不可能熟悉所有传统,他们需要充分关注其他实践,实现有意义的交流,关注研究方法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

第二,需要建立一个兼容并包的研究空间,涵盖相关研究传统和实践。这就要求明确现有方法的冲突、共性与差异。比如,在传统研究方法框架中,尤其是逻辑-演绎传统中,研究者被限制为客观、消极的观察者。但是,定性研究总体上假设,研究者是目标环境或现象的一部分。研究者是分析工具,即意义建构过程的一部分,其视角和推理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的解读和结论。行动研究又更进一步,将研究者看作真实世界中的变革代理人。而且,各个传统在规定性和/或全面性的程度上也各有不同。一些方法,比如内容分析或言语数据分析,并不规定数据收集方法,但其他方法,比如话语分析,却有其规定。定性方法,比如话语分析或扎根理论,并不仅仅是关于分析,而是关于一整套探究方法。一个宽容、丰富的研究空间是CSCL不同研究方法共存、融合、发展的根本前提。

[1]Suthers,D.D.Technologyaffordancesforintersubjective meaning making:A research agenda for CSC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06,(1).

[2]Cress,U.The need for considering multilevel analysis in CSCL research—an appeal for the use of more advanced statistical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08,(3).

[3]Morken,E.M.,Divitini,M.,&Haugalokken..Enriching spaces in practice-based education to support collaboration while mobile:the case of teac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7,(23).

[4][16]Jeong,H.Verbal data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 [A].In C.Hmelo-Silver,A.M.O'Donnell,C.Chan,&C.Chin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C].London:Routledge,2013:168–183.

[5]Suthers,D.D.,Lund,K.,Rose,C.,Teplovs,C.,&Law,N. Productive multivocality in the analysis of group interactions[M].Cambridge:MIT Press,2013:105.

[6][10]余亮.对IJCSCL近三年论文的内容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7]Hrastinski,S.,&Keller,C.An examina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es that underli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review from 2000 to 2004[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7,36 (2).

[8][23]Hew,K.F.,Kale,U.,&Kim,N.Past research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Results of a content analysis of 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in three prominent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 from the year 2000 through 2004[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7,36(3).

[9]朱书强,刘明祥.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11]陈晓慧.CSCL定义的演变和国际CSCL会议的主题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5).

[12]Chi,M.T.H.,Siler,S.A.,Jeong,H.,Yamauchi,T.,& Hausmann,R.G.Learning from human tutoring[J].Cognitive Science,2001,(25).

[1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203-210.

[14]百度百科.准实验设计[EB/OL].[2015-04-22].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uvmHrT6qiZdwdahvBbLKwpHkB7ExyDLrQVU3 rpsTHtke3hbMB-KzpSIrYxXvuh0uallDeB6t9ZKePwxsTQfSYK.

[15][21]Sandoval,W.A.Conjecture mapping:An approach to systematic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4,(23).

[17]Koschmann,T.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In C.Hmelo-Silver,A.M.O'Donnell,C.Chan,&C.Chin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C].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13:68-80.

[18]杨南昌,刘晓艳.学习活动系统中的互动分析——来自学习科学的研究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10,(1).

[19]何齐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1.

[20]Dillenbourg,P.,Jarvela,S.,&Fischer,F.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In N.Balacheff(Ed.),Technology-enhance learning[C].New York:Springer,2009:3-19.

[22]Hoadley C M.Methodological Alignment in Design-Based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4,39(4):203–212.

[24]Niederhauser,D.S.,Reynolds,R.E.,Salmen,D.J.,& Skolmoski,P.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load on learning from hypertex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0,23(3):237-255.

[25]Cooper,H.,Hedges,L.V.,&Valentine,J.C.(Eds.).Handbook of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2nd ed.)[M].New York:Russell Sage,2009:12.

[26]Plomp,T.,&Nieveen,N.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A].In 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Conducted at t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Netherlands:SLO-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7.

[27]Barab,S.A.,&Kirshner,D.Methodologies for capturing learner practices occurring as part of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01,(10).

[28]Sung,S.,Shen,J.,&Zhang,D.Toward a cognitive framework of 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A].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2.

(责任编辑:孙宽宁)

仇晓春/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框架编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框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