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梦 娟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
陆 梦 娟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233030)
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1995—2014年间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关键作用;稳定第一产业就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仍有重要影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变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位趋于下降。提出如下建议:培育高技术服务型人才、交替发挥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建立基层劳动者技能培训机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现代化并释放出过剩劳动力;培训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将粗放式工业生产转变为集约式、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灰色关联模型; MATLAB
在索罗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不同生产部门间竞争均衡,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及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带动的。但现实中,非竞争均衡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总产出与产值。Joseph Deutsch等通过对30个国家1983年投入产出表中各国部门内部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实证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产品部门的中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在不断更替,进而促进经济结构变化与增长[1]。A Liu和B Andreosso-O’Callaghan等分别运用偏离-份额法和SDA(结构分解分析)对过去中国各个部门的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源,结果表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有正向影响,收入差距与部门需求结构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阻碍[2-3]。Shunfeng Song等通过研究1978—2008年30年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非农就业的相互作用,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对农民非农就业产生不良冲击[4]。Joshua Drucker和Yao Xiao等分别通过研究美国10年时间序列数据和中国的31个地区面板数据,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社会就业情况有明显的协同作用[5-6]。
随着国家不断重视产业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国内也大量涌现调结构、保增长的适时研究。李仲生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分析,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未成熟,仍处于发展期,且三次产业的就业情况、产业现状存在结构性失调[7]。陈桢、喻桂华分别通过计算历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并与国际标准模式和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演变[8-9]。崔亮、穆怀中、巫庆美分别研究新疆、东北地区以及广东地区的理念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情况的关系,认为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源[10-12]。
已有研究大多沿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狭义宏观分析,数据都仅具有部分代表性,难以全面概括中国整体状态。大多研究仅停留在研究二者关系层面,未对就业结构内部不同产业就业情况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现运用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中国1995-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三次产业各自就业情况之间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基于实证结果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针对性建议。
1.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1995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增加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为12.52%;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近4倍,年均增长率为-1.4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4%和8.45%。20年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下降,二三产业的发展仍保持较高增速。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三次产业间产值比重从1995年的19.66∶46.68∶33.66变化到2014年的9.17∶42.72∶48.11,逐步实现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保持在45%左右波动,而第三产业正在逐渐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于2012年三产总产值首超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格局已经开始凸显。
2. 就业情况变化过程
中国劳动力就业总数在1995—2014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年间,第一产业中过剩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22.7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和第二产业的吸纳就业效应导致二产从业人员从23.00%上升至29.90%,第三产业从24.80%上升至40.60%,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就业的良好作用。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经济发展的大规模工业化后期阶段。
1. 模型原理及指标数据选取
所谓灰色系统,指客观世界中一些内部结构、参数以及特征未被全部了解的系统,人们通过逻辑推断演绎充分开发利用其内部的少数显信息与隐信息,寻找因素间或因素本身的数学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通过比较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之间在不同时刻几何关系的相似程度,判断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对象时间序列几何关系越相似,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则关联度就越小。
依据灰色关联模型的建模原理,选取两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一组反映中国1995—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产业结构调整系数(X0),用普遍采用的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年第二、三产业产值总占比来表示。另一组反应20年来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情况:各年全社会就业人数(X1)、一产就业人数(X2)、二产就业人数(X3)、三产就业人数(X4)。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 模型建立过程
(2) 数据初始化。研究变量计量单位不同,不同的量纲可能导致几何曲线比例不同,降低结果正确性,用灰色关联系数建立模型之前,需对各种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为了易于比较,要求所有数列有共同交点,先采取均值化初始变换原始数据,初始化公式为
(1)
(3) 计算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反映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固定时刻关联的紧密程度,关联系数越大,表明序列间的联系越紧密。关联系数取值为(0-1),当某时刻关联系数为0时,表示在该时刻序列间实现完全关联,即一定形式的函数关系;当某时刻关联系数为1时,表示在该时刻序列间不存在关联关系。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
(2)
(4) 列出关联度矩阵。关联度是通过将各个时刻的序列关联系数调整为一个平均值,从而使数据集中,便于比较。数列xi对x0的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
(3)
(5) 关联程度排序。通过分析不同时刻各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之间关联系数的大小,得出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相关度排序,同样,关联度越大,相关程度越密切。
3. 实证结果
依据式(1),利用EXCEL对原始参考序列数据(X0)与比较序列数据(Xi)初始化结果见表1.
表1 1995—2014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就业人数指标值(初始化后)
依据公式(2),利用MATLAB 7.0运行得到参考序列(X0)与比较序列(Xi)之间关联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初始化变换后的参考序列X0与比较序列Xi的关联系数表
利用关联度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进行算术平均的原理,将表2中的数据代入式(3)得到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关联度及关联度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与就业情况指标关联度矩阵及排序
1. 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关键作用
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已彰显。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之间关联度达到0.9866(见表3),接近于1,两者关系甚为密切。开发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不仅可以直接扩大就业,还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基层劳动力因接受素质技能培训的机会成本过高,大部分服务性劳动力素质普遍有限,导致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无法实现快速转移,资源无法有效配置,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受到阻碍。因此大力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是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途径。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通过改善教育结构、培养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服务型人才,适时调整资源资金流向,引导传统服务业向知识型、技术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调结构、保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效应的基础上,实现第三产业的多样化支持发展,交替重视发挥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如在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短期滞后时,应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中短期活力较高的金融、房地产等产业,尽快恢复调整。对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等行业,则需要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培养储备人才等长期保护来实现其调整结构的作用。
2. 稳固第一产业就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仍处于人力高资源、生产低效率的阶段,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且第一产业就业情况与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关联度达到0.77(见表3),影响效果显著,但关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措施仍不健全,阻碍了劳动力流动和一产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针对第一产业基层劳动者的服务素质培训机构,通过开展讲座、免费培训,大力宣传服务技能,实现第一产业过剩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同时,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生产,从而集约高效化利用第一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第二产业就业状况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低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只见关联度在四者中最低,仅为0.61(见表3),这一实证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有较大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如下:①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横向粗放式增长阶段,劳动力资源廉价占用,但二产产值增长速度在减缓,已经达到了粗放式增长的瓶颈。②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均衡发展,重复型生产较为严重,如创新型的制造业类持久投入、回报期晚的行业无人问津,而资金投入见效快、难以持久的建筑业等行业却存在过剩资源。③部分第二产业受政府保护情况严重,公众资金无法进入,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占用人才较多。对此,一方面应继续保持由劳动力资源廉价产生的产品价格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产值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粗放型扩张模式,培训就业人员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避免行业间的重复生产,鼓励创新,从而有效配置利用劳动力资源、释放出剩余劳动力,这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1] DEUTSCH J, SYRQUIN 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89,8(1):447-464.
[2] LIU A,YAO S, ZHANG Z.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s in China,1985-94[J].Economics Change & Restructuring, 1999,32(3):171-190.
[3] ANDREOSSO-O’CALLAGHAN B, YUE G Q. Sources of output change in China: 1987—1997: application of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Applied Economics, 2010,34(17):2227-2237.
[4] SONG S, WANG C, ZHENG J. Industrial upgrade, employment shock, and land centralization in China[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2,30(4):523-532.
[5] DRUCKER J. An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change[J]. Regional Studies, 2015,49(9):1481-1496.
[6] XIAO Y, NIU Y Q. Output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the spread of clean coal technology in China[J]. Energy & Environment, 2015,26(6/7):1081-1098.
[7] 李仲生.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 人口与经济, 2003(2):43-47.
[8] 陈祯.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10):32-37.
[9] 喻桂华,张春煌.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 当代经济科学, 2007(5):9-13+107.
[10] 崔亮,艾冰. 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探讨:以新疆为例[J]. 财经问题研究, 2008(6):112-116.
[11] 穆怀中,闫琳琳.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 2009(2):18-21.
[12] 巫庆美.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5(2):51-55.
【责任编辑孙立】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China
LuMeng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In view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re multifactor variables, based on the grey correlation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efficient and three changes in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industry and research during 1995-2014 in China are studied.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ble employment in primary industry stil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status of 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ends to decline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cultivating high-tech service personnel, and alternating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of tertiary industr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the skill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grass-root workers, improving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leasing surplus labou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converting extensiv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 intensiv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mod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grey correlation model; MATLAB
2016-03-21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JY028)。
陆梦娟(1995-),女,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
2095-5464(2016)04-0426-05
F 22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