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成 志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论毛泽东的权力思想
刘 成 志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5)
从权力的来源、权力的主客体关系、权力的价值取向以及权力腐败的预防等四个方面,论述毛泽东权力思想的内涵。认为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的权力思想,对于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掌好权、用好权意义重大,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 权力; 权力思想
权力问题既是一个为政治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必须谨慎应对的重大实践课题。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无须顾忌他人意愿,总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而无论这种机会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1]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权力是一种狭义的权力,也就是一种政治权力。
1. 经济基础是权力的重要依托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权力又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先有经济权力后有政治权力。在毛泽东的权力思想中,始终将经济基础视为权力的重要依托。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毛泽东就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实力对于权力的重要作用。他说:“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人数既少,所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识,第二是金钱,第三是武力。”[2]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更是将经济视为巩固革命政权的最重要保障。他说:“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3]122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则明确指出经济对于巩固权力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4]在毛泽东看来,共产党人如果不能将手中的权力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就会失败。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重要原理之一。列宁认为,要夺取国家政权,唯一的途径就是暴力革命,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给无产阶级让步的,他们每到关键时刻就会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这些论断,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强调全党“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7]。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最终才能取得胜利,夺取全国政权。1937年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进一步解释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8]。1938年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5]。“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是毛泽东对权力直接来源的理解。
毛泽东有关权力来源的论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民授权的观点。在私有制社会中,权力意味着极少数掌权者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统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权力才能真正回到人民群众手中。马克思曾呼吁,要铲除旧政权这种具有压迫性质的机关,并将其合理职能归还给负责任的社会勤务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权力主体,这就形成了毛泽东的人民权力本位思想。
早在湖南自治运动时,毛泽东就曾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认为湖南自治运动应该以“民治”而非“官治”的方式开展。在毛泽东看来,人民以外的自治是不能长久的,“虽则具了外形,其内容是打开看不得,打开看时,一定是腐败的,虚伪的,空的,或者是干的”[9]。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更加重视权力的人民主体性,他明确强调,必须建立真正属于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国家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被写入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20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10]。 由此可见,无论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还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权力主体”的人民权力本位思想。事实上,人民权力本位思想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主要思想,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是最好的证明。
1. 权力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要吸纳不同阶层的人参与管理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有这样的叙述:“去年有个美国记者问我:‘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我说:‘人民给的。’如果不是人民给的,还有谁给呢?……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1]。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权力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毛泽东认为,共产党谋求的是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本身没有任何私利可图。
此外,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权力不能仅为某一阶层所垄断,要吸纳不同阶层的人参与管理。为此,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下,陕甘宁边区实践了“三三制”。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又推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认为:“使民主政府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政府,而不是共产党一党包办的政府,这样对于团结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一道奋斗是有利益的。”[12]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三三制”的创建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的权力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吸纳不同阶层的人参与管理的人民政府。
2. 权力客体要接受权力主体的有效监督
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人民作为权力主体就有对权力客体进行监督的权利,而权力客体也有接受权力主体监督的义务,并且这种监督必须是有效的,不能是名义上的。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3]。在毛泽东看来,掌权者要努力解决群众问题,积极为群众服务。因此,毛泽东鼓励群众批评并检举党的权力异化现象。毛泽东这种权力客体要接受权力主体有效监督的思想表明了我们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同时,这种来自权力主体的有效监督效果也更明显,对于防止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有很大作用。
1. 共产党人要为人民服务,切忌官僚主义作风
关于共产党人的权力,毛泽东指出:“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14]。在毛泽东看来,一切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人的权力价值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掌权者是否有公仆意识,是否真正尽到了人民公仆的本分。为此,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反对官僚主义。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来不得官僚主义”[3]12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15]。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提高了对官僚主义的警惕性,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毛泽东的权力思想中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所在,在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的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共产党人要对人民负责,将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
权力和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权力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承担责任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受人民的委托行使权力,因此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人民负责。毛泽东说:“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1]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6]。在毛泽东看来,掌权的共产党人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就要担负起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就要在自己权力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与毛泽东的这种权力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今天有些公职人员只认权力而不讲责任,权力变成了他们的私有物,而责任只是他们为了获得权力而做的表面文章。在他们眼里只有领导,没有人民,就更不用提对人民负责了,这些人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对他们绝不能姑息,必须严厉惩处。
1. 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思想教育来预防
毛泽东高度重视掌权者对权力的运用,对于权力可能导致的腐败,在思想教育层面,毛泽东倡导在全党开展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核心的整风运动,他说:“整风是前进的精神基础”[17]。因此,毛泽东认为,党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当来一次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来解决矛盾,教育干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的整风思想就得到了贯彻,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南局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这样说到:“经过此次整风以后,应该把整风当做提高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把它当成经常的工作中的一种制度,即每逢一个较大的群众运动或一个较大的工作任务完了以后,都应该进行一次整风,……这样就可使我们的干部和领导同志,每做完一件事情以后,就有了一套系统的知识,因而也就提高了自己和教育了干部。”[18]。随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围绕“三反”和“五反”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整风运动,震慑了腐败分子,巩固了新生政权,使党在人民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2. 通过监督机制来控制
除了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外,为了预防权力腐败,避免亡党亡国,毛泽东还从四个方面探索了权力的监督机制。①党内监督。建国之初,为加强党内监督,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成立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后于1955年被党的监察委员会所取代。②党外监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还强调要广泛吸纳民主人士参政议政,从党外进行民主监督。③群众监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以及信访制度,鼓励群众监督掌权者并揭发其权力腐败现象。④新闻舆论监督。毛泽东非常重视报纸刊物对权力的监督作用,他强调报刊应刊登群众来信,反映群众呼声,他要求“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19]。在毛泽东看来,凡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广为揭发,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应该注意的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人们可以随时揭发自己身边一些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权权交易的现象。这些权力异化现象就如同蛀虫一样蚕食着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着人心。在自媒体时代,无论是省部级官员,还是村支书,腐败行为再也无处遁形,这种巨大的震慑力,净化了政治生态,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的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研究毛泽东的权力思想,温故知新,充分挖掘其科学价值,有助于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M]. 杭聪,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12.
[2] 毛泽东. 民众的大联合(一)[M]∥毛泽东早期文稿.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339.
[3] 毛泽东.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M]∥毛泽东选集:第1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毛泽东选集:第4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28.
[5]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M]∥毛泽东选集:第2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47.
[6] 马克思. 帝国国会关于反社会党人法的辩论(文章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339.
[7] 毛泽东.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M]∥毛泽东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7.
[8] 毛泽东. 矛盾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34.
[9] 毛泽东. “湖南自治运动”应该发起了[M]∥毛泽东早期文稿.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517-518.
[10] 毛泽东.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581.
[11]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M]∥毛泽东选集:第4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28.
[12] 毛泽东. 把打击面放在真正的封建剥削阶级范围内[M]∥毛泽东文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3.
[13] 毛泽东.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M]∥毛泽东选集:第3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09.
[14]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366.
[15]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毛泽东选集:第2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2.
[16]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第3卷.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4-1095.
[17]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M]∥毛泽东文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339.
[1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批转中南局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M]∥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445-446.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M]∥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190.
【责任编辑张跃双】
On Mao Zedong’s Thought of Power
LiuChengzh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ng 100875,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f power is analyzed, the four aspects of source of power,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of powe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ower and the prevention of power corruption. It considers that, Mao Zedong’s thought of pow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ideology of pow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Mao Zedong’s thought of power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a correct viewpoint on power, holding power, and using power;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of the restric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power operation, and promoting political reform continually.
Mao Zedong; power; thought of power
2016-03-24
刘成志(1991-),男,辽宁营口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095-5464(2016)04-0441-04
A 8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