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升琴,周 青,徐君凤,商洪涛
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分布及生活方式调查
经升琴,周青,徐君凤,商洪涛
[目的]了解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以提供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采用中医四诊仪和自制生活方式问卷调查240例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及生活方式。[结果]①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中“湿性”(痰湿质+湿热质)体质高于其他体质类型,占发病人数的56.7%。②主要体质痰湿质、湿热质病人的生活方式中喜油腻、喜炙烤、喜酒、喜卧喜坐比例明显增加。[结论]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为主,与生活方式相关,需强化相关健康教育。
脂肪肝;中医体质;辨识;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当肝细胞内的脂质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1/3以上的肝细胞变性时,称为脂肪肝[1]。脂肪肝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其肝纤维化发生率可达25%,1.5%~8.0%的人可发展为肝硬化[2]。脂肪肝属于中医学“积聚”和“胁痛”范畴。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体质更趋向于生活方式的影响[3]。本研究对体检人群中240例脂肪肝病人的中医体质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旨在为脂肪肝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信息。
1.1临床资料2015年5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在南京机关单位1个、在南京高校1所共962人。纳入标准:①B超诊断为脂肪肝者;②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正在发病期者;③知情同意并配合调查者。B超诊断脂肪肝病人共240例,占体检总人数的24.95%。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23岁~89岁(50.0岁±26.9岁);职业为单位员工、大学教师、离退休人员,从事轻体力工作居多。
1.2研究方法
1.2.1中医体质辨识及生活方式调查
1.2.1.1中医体质辨识①使用仪器:应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医四诊仪(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②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4]分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特禀质、平和质9种体质类型。③操作流程:舌、面特定部位的图像采集、存储与分析,模拟了中医舌诊与面诊;脉搏信号的采集、存储与分析,模拟了中医的脉诊;系统中自带9种体质的主要体征逐项询问为中医的问诊;系统综合分析给出体质辨识的结论。
1.2.1.2生活方式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南京地区居民自身特点自行设计,经过营养及治未病专家评定,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信息;②生活方式调查共10个条目,均为单项选择。包括:饮食口味偏好 (喜甘甜、喜辛辣、喜酸、喜咸、喜油腻、喜炙烤、喜冷凉、喜热),在8种饮食口味偏好中只选其中1项最为偏好者;酒好(喜酒),选项为有、无;活动(喜卧喜坐)选项为有、无。该调查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4。
1.2.2调查方法事先与体检单位取得联系,说明研究目的,取得理解和支持。体检当天对符合脂肪肝诊断者,基于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生活习惯问卷调查。中医体质辨识由1名固定的副主任中医医师完成,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向被调查者指导、发放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2.1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240例脂肪肝病人中,痰湿质76例,在9种体质类型的构成中占31.7%;湿热质60例,占25.0%;气虚质24例,占10.0%;平和质22例,占9.2%;阴虚质18例,占7.5%;气郁质16例,占6.7%;阳虚质13例,占5.4%;瘀血质6例,占2.5%;特禀质5例,占2.1%。
2.2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①饮食口味:痰湿质病人中,喜油腻、喜炙烤比例高,其中喜油腻39例,占51.3%;喜炙烤29例,占38.2%。湿热质中,喜炙烤、喜油腻比例高,其中喜炙烤26例,占43.3%;喜油腻22例,占36.7%。另外,气虚质、阳虚质病人喜甘甜比例高;阴虚质喜酸、喜冷凉比例高;阳虚质喜热比例高。②酒好(喜酒):痰湿质37例,占48.7%;湿热质28例,占46.7%;平和质8例,占36.4%;阴虚质6例,占33.3%。③活动(喜卧喜坐):湿热质40例,占66.7%;痰湿质47例,占61.8%;气虚质13例,占54.2%。不同脂肪肝中医体质的病人生活方式见表1。
表1 240例脂肪肝中医体质病人的生活方式情况 例
3.1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痰湿质的基本特征:①形体特征,如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②常见表现,其中主项包括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副项包括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肥大、舌苔白腻、口痰湿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③心理特征,如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豁达、多善于忍耐;④发病倾向,如易患胁痛、肝癖、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的基本特征:①形体特征,如形体偏胖或苍瘦;②常见表现,其中主项包括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副项包括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③心理特征,表现为性格多急躁易怒;④发病倾向,表现为易患疮疖、黄疸、胁痛、肝癖、火热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本组240例脂肪肝病人中,痰湿质在9种体质类型的构成中占31.7%,湿热质占25.0%,说明痰湿质、湿热质的人为易患脂肪肝的体质类型。有研究认为脂肪肝的治疗以治“湿”为主,证明“湿”作为脂肪肝的主要证候和体质是正确的[5],又有研究认为气虚质和痰湿质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体质[6],本研究结论与前者研究结论更为接近。痰湿质和湿热质是偏颇体质中常见的体质,其发生脂肪肝的机制都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异常,聚湿成痰,痰凝为脂,聚于肝脏。
现代医学则认为:肝脏在全身脂质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细胞通过合成、转运和分解等方式,调节体内及肝内脂质的动态平衡[7]。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体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堆积,脂肪沉积,脂肪蓄积于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由此可见古今论点不谋而合。
3.2脂肪肝病人主要体质的生活方式偏好①喜油腻。本研究结果显示:脂肪肝病人痰湿质、湿热质者饮食习惯均为喜油腻和喜炙烤。肥甘厚味能助湿生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过嗜膏粱酒醴,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痰热内停。加之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脾阳不振,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湿邪、痰浊积聚于肋下。③喜饮酒。本研究结果显示:脂肪肝体质中痰湿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中酒好人群较高(≥33.3%)。中医学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湿热毒邪,可直接损伤肝胃。大量饮酒,湿热内蒸,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日久血脉瘀阻,痰浊内生,停于胁下。③活动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脂肪肝病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平素活动偏少,喜卧喜坐人群偏高。张志聪曰:“形乐志乐则过于安逸矣,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说明过于安逸之人有气血运行不畅的倾向,易致痰湿内蕴或痰湿停留。《素问·宣明五气》中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卧或长时间坐而不起,运动不足,致使气机不畅,则渐生痰湿。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质是影响疾病发生和变化倾向的重要因素,脂肪肝的发生也与体质类型密切相关。体质禀受于先天,长养于后天,既有先天遗传性,又受后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现代都市生活中,多坐少动,以车代步,以及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影响体质的变化,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4.1合理饮食调整饮食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方法,是预防控制脂肪肝发展的重要措施[8]。调理饮食重在强健脾胃,最大限度地避免湿性体质。痰湿质、湿热质应改变喜油腻偏好,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多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以蔬菜、水果为佳,特别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扁豆、蚕豆、山药、栗子、薏米、莲子、红豆、丝瓜、冬瓜、莴苣、海蜇、白萝卜等。少食肥甘厚味,忌肥肉、蛋黄、鱼子、猪脑、羊脑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4.2积极戒酒对喜酒病人进行心理指导和交流,了解饮酒习惯,找出嗜酒原因,确认病人嗜酒及酒精依赖的程度,对其分析利弊、讲清危害,使其同意戒酒。定期进行随访,同时动员家属加强对病人的监督,防止病人复饮。
4.3加强运动和体育锻炼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懒于运动,鼓励病人改变喜卧喜坐习惯。适度运动可以疏通阳气,促进水液代谢,改善痰湿体质。一般富有节奏、低强度、比较持久的运动方式,如快速散步、游泳、自行车等都适合痰湿体质者,传统运动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对于中老年痰湿体质者更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008年1月11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要性。治未病就是调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了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是中医的根本精髓,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治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由此可见“未病”并不是“没病”,治未病不仅仅是防病,而是为了更早地在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之前,更好地保持健康。本研究通过了解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及其生活方式的特点,以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对体质的影响,从而降低或减轻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提升体检人群满意度,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1]秦艳,张晾,潘杰.高脂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72-74.
[2]费琰.健康体检1 031例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的关系调查[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136-137.
[3]项凤梅,邓科穗,钟玉兰,等.痰湿质的生活方式、家族遗传调查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5):17-18.
[4]李晓屏,陈璋秀.412例中医体质辨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1):33-34.
[5]吴振字,张云,李永海,等.沙棘与疏肝理气及清热利湿方配伍对脂肪肝大鼠的防治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7):701-705.
[6]王慧英,李红梅,杨蓓,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500-502.
[7]Chitturi S,Farrell GC.Etio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Semin Liver Dis,2011,21(9):27-41.
[8]朱清云,王英蓉,廖小卿,等.体检人群脂肪肝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3):41-43.
(本文编辑李亚琴)
Investigation on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and lifestyle in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Jing Shengqin,Zhou Qing,Xu Junfeng,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210029 China)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项目,编号:SATCM—2015—BZ322;江苏省卫生厅预防医学科研课题,编号:Y2013048;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编号:LZ13044。
经升琴,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周青、徐君凤、商洪涛(通讯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
R24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5.027
1009-6493(2016)09A-3167-03
2015-12-21;
2016-08-14)
引用信息经升琴,周青,徐君凤,等.脂肪肝病人中医体质分布及生活方式调查[J].护理研究,2016,30(9A):3167-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