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洒脱 情智共生

2016-09-10 07:22孙双金曹海永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智汪伦教学风格

孙双金 曹海永

孙双金 正高级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20位教育家入选者之一。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兼书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工作以来,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称号。主持的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获江苏省和全国首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家》《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论坛》《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追梦,我的教育情思》等多部个人教育教学专著,主编《重建课堂文化》《12岁以前的语文》和《12岁以前的生命教育》等系列丛书。其成长事迹被收录《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12岁以前语文”在全国广有影响。

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其实就是对课堂的坚守,因为教学风格一定是在一堂堂语文课的实践、反思、建构、超越中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拥有并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这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内在自觉。

雨果说:“没有风格,你可以得到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心的成功、真心的荣誉,真正的桂冠。”歌德说:“风格是艺术家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我对教学风格追求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抓住了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这个“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我看来,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音乐、画面、构思、语言、情感、魅力、享受等丰富内涵的综合艺术,研究教学的艺术,提升艺术的境界,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回想起来,我研究过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我研究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研究过如何朗读后留空白、设问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我研究过教学设计艺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张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我研究过教学高潮的艺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层层剥笋、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我研究过教学细节的艺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

正如儿童阅读推广人——北大曹文轩教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点评中所言,“语文课,最重要的不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比拼,而应该是教学风格的比拼。比如,谈笑风生的课,淡定自若的课,风采儒雅的课”。大气洒脱正是我追求的教学风格。大气,更多地侧重于整体和大局,它是指大的手笔,大的视野,大的气度,大的情怀,大的智慧,大的布局。洒脱,更多地指向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气质,它是指教学过程收放自如,教学环节流光溢彩,教学智慧闪闪发光。在我看来,大气洒脱是一种境界,那是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炉火纯青的体现。

当然,教学要有风格,要自成一格,但绝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演绎。课堂教学的风格和艺术,要达到完美的境地,绝不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所能显示出来的,还离不开学生的那一方面。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有效,让学生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我的课堂自始至终和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亲切、幽默、别致,也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和老师们的赞誉。

一、亲切而撩人心智、动人心魄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特别欣赏这句话,我认为,情感是教学风格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力求用“亲切”的风格调动学生的情绪。但这种真正的亲切不只是满脸微笑的表情,那只是看在眼里的“亲切”,亲切应该表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亲切表达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记得有一年上《三顾茅庐》,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理解。其中一个孩子说到“茅庐”就是“茅房”,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孩子顿时满脸通红。我及时捕捉到这个同学的可取之处,充满肯定地说:“同学们不要笑,这个同学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有时候表达是不能图省略的,如果说茅草房,那就没有笑声了。”大家若有所悟,频频点头,那个孩子也满意地笑了,尴尬就这样在老师亲切的话语中化解了。

还有一次,我上《走近李白》。

师:大胆地想象,还有不同的说法吗?超凡的,大胆的,诗仙的想象都是……你说,说错了,表扬!(笑声中,师将话筒凑到一个学生的嘴边)

生:没有把握的话,不说。(哄堂大笑)

师:叫什么名字?

生:许威。

师:真老练!没有把握的,不说。你想得到我的表扬吗?

生:无所谓!(再次大笑)

师:厉害!达到了仙人的境界!超凡脱俗!(满场笑声)

这是我几十年教学中很少遇到的学生,他竟然对老师的提问说:“没把握的不说。”当老师问他:“你想得到我的表扬吗?”他再次出人意料地回答:“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景,老师该怎么办?是批评?是指责?还是因势利导?这对教师的心理、度量、智慧都是极大的挑战。我这里采用了宽容、欣赏的评价语言:“厉害!达到了仙人的境界!超凡脱俗!”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化解了教学的尴尬,也让全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亲切的态度,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融入了兴味盎然的课堂学习。

二、幽默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意大利著名演员索菲亚·罗兰说:“我相信幽默感也是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幽默感,人们可以在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中彼此交流思想和看法。缺乏幽默感,生活就变得非常单调和枯燥。”课堂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种幽默感呢?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课堂会变得索然无趣,拥有幽默感的语文课堂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有滋有味,从而吸引每一个孩子孜孜以求。我所追求的课堂幽默,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要有智慧的含量,要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而不是简单的一笑而过。

以《走近李白》教学的两个片段为例:

【片段一】

师:李白的夸张是怎样的夸张呢?“飞流直下三千尺”,(举手示意)这叫什么夸张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生:疯狂的夸张!(笑)

师:疯狂的夸张!哎!这个意思,就像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但是,用疯狂来形容诗仙,不雅,(笑)把我们诗仙搞俗了(笑声)。你用什么来形容?

生:不要命的夸张。

师:不要命的夸张?那更俗了!(笑声)一个比一个俗。(笑)

生:极度的夸张。

师: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生:极度的夸张。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智荆。

师:冯智荆同学,你是什么脑袋?(笑)给我看看,(抚摸学生的小脑袋)这个脑袋怎么这么聪明?是用什么元素造成的?(笑声)请坐!写下来!

这里让学生填词,学生竟然填到了“疯狂、不要命”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词语,教师怎么处理?“不雅,把我们的诗仙搞俗了。”在笑谈中点化学生用词要注意语境,要注意词语的情感色彩,要恰如其分,要准确得当。这叫谈笑间精彩纷呈,智慧飞溅。

【片段二】

师:看你的眼睛炯炯有神的,你来朗诵。

生:《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你的嗓音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笑声)你来朗诵。

生:《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掌声!(掌声)把我带到了八重天,还没有到九重天。你们一起来朗诵,把我带到九重天。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往往比较难以把握,一般人总是在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情感的浓淡上给予指导。而我的“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把我带到八重天还没有到九重天”这种调侃式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读得好的一面,又指出了学生还需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与教学的内容“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轻松、诙谐,又不冲淡教学的主题。

三、别致而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拘一格、不限一法、独辟蹊径、把课上活。用作家海明威的话说,就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我看来,艺术贵在创新,在每一堂成功的课例中,都体现着教师对美的独特感受,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体现着教师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方法。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对象不同,班级基础不同,每一篇课文不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所有这些不同都要求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模仿的圈子,去不断探索创新,从根本上说,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我在反复吟诵这首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尤其是“忽闻”这两字特别值得玩味。按情理,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汪伦早到哪儿去了呢?既然汪伦盛情相邀李白来家做客,怎么可能不去家门口送别李白,让李白孤身一人离开呢?既然李白和汪伦已成为好友知己,李白怎么会不辞而别呢?是李白故意为之,还是汪伦故意为之……诗歌中可想象的空间太大了,值得咀嚼和推敲。于是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请大家展开合理想象,看看哪个同学想象最合理,最丰富?”课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们的脸红起来了,心动起来了,情生起来了,教学贴近了儿童;他们的眼亮起来了、脑动起来了、心飞起来了,教学唤醒了儿童;他们的手举起来了,嘴说起来了,身心舒展开来了,教学释放了儿童,也让他们沉浸其中。

当然,教师备课不能满足于深入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以我执教的《二泉映月》为例,当老师入文章之境,曲子之境,作者之境后,我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设计教法,以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反复琢磨之后,我从“听”字切入,设计了“四听”《二泉映月》的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听《二泉映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曲子给我们的感受,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听到了苦难,有的说听到了凄凉和悲哀,有的说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说听到了对命运的抗争。第二步:问小阿炳在二泉边听到了什么?小阿炳说什么也没听到,师父说长大后可以听到奇妙的声音。第三步:问阿炳长大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听到了这些而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呢?第四步: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时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为什么要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仅仅是苦难的人生吗?这“四听”环节犹如四个台阶引领学生步步登高,逼近文章和曲目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也要思绪万千;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于是,在课堂文化的追求上,我提出了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主张与愿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关乎对学生的理解、关怀和尊重,关乎对学习的建构、反思和提升,关乎对学科的认识、把握和实践。

一、坚守学生立场:让独立人格熠熠生辉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体现在涵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周易》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培养人格。孔子的“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是培养人格。屈原的“世人皆昏,唯吾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培养人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培养人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也是培养人格。中国文化史上一切优秀的作品皆对学生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高尚人格有极大的涵育功能。读文章、诵经典、阅名著最终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形成自己高贵的气质,形成自己追求美好事物的品质。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科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我呼吁老师们“站直了教书”,体现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自我尊严、教学成熟。我提出了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我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实践着“站着读书”的理念,比如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悟:“站着读书”要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站着读书”要研究文本、讨论文本;“站着读书”还要学会挑战,对文本的细节进行挑战、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挑战、对文本的观点进行挑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读书,拥有自己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师平等对话,成为思想的巨人。

二、彰显学习本性:让智力挑战如影随形

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指出:“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语文课堂,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转向学生学的角度,语文教学要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尊严,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学生基于同教师、同学生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是根本的学习,也是体现本质和回到“新常态”的学习。

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向问题敞开就是心灵的敞开、想象的敞开、创造的敞开。从问题到想象,从想象到创造,贯穿其中的是思维。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从而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生活在积极的智力发展中。

三、突出学科特质:让核心素养自然生长

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情智语文注重阅读,注重阅读中对课文分泌的营养的理解和吸收,用“登山”的方式去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追求课堂上学生紧张的情智生活,让学生“大脑流汗”“心灵登山”,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实现语文学科“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独当之任”(叶圣陶语)。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好比是登山,教学设计好比是登山设计。登山,涉及对山的认识、登山的心态、体力与智力,涉及登山目标的确定及登山路径、阶段的选择,还涉及登山后的欣赏以及感受的梳理。其实,往深里说,登山式的阅读,首先是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因为登山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登山式阅读是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及直接对话,因为儿童会像在山中攀登与滚爬一样,在文本中寻觅、发现和领略阅读的精彩;登山式阅读更注重阅读的体验,这种体验更真实、更自然,也会更有深度,不仅以体验之,而且以心悟之。在教师的鼓励与循循善诱下,在“登山”中,学生向情感与智慧的高峰步步逼近、节节攀高,真正享受阅读人生的幸福。通过课堂学习,学习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和人格上皆得到“登山式”的发展。

行文至此,我想说,对教学风格和课堂文化的追求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我们不应该奢望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慢慢累积、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文化,应该是一种“慢的艺术”,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如此,一种日臻完善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文化,才能像珊瑚礁一样,在海面下缓缓地累积而出。

猜你喜欢
情智汪伦教学风格
情智教育下的英语实践探究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情智英语”教学主张及实现路径
读故事编故事之《赠汪伦》
构建情智教育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追寻理想的小学数学“情智课堂”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泪别汪伦
谈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