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跳一跳,摘苹果”这一比喻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深受教师们推崇。但在实际教学研究或教学实践中大都只关注于“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等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跳一跳,摘苹果”的内涵,把这个教学理念引申到“跳一跳,摘到的苹果会更甜”,那就把这个理念提升到如何在设立目标、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中锻炼学习思维,培养学习气质的问题。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指出:“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客观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数学气质的培养就建立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
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所谓数学气质,实质上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生活现象数学化,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关于中国学生成绩虽好却缺乏创造性的议论,已持续好多年。我们也能经常发现老师大都把“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成绩较理想”这些要求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更有甚者还躺在考试成绩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当然也包括学生。在某些数学活动中,面对某一个数学问题,有同学反应敏捷,思路简短,有些同学苦思冥想,姗姗作答。小学数学课堂信息量小,知识单一,老师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又比较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般同学都能听懂;课后练习很多也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于是,一旦碰到思维性较强的问题就不会分析了。久而久之,慢慢磨掉了自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迷失了学习目标,最终失去了“气质”,成了应试的“机器”。
例如:“一件商品先提价20%,再降价20%,价格涨了还是降了?”“一件商品先降价20%,再提价20%,价格涨了还是降了?”一个没有数学气质的人会觉得这两个题目因为变化顺序不同答案是不同的。而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要有一定的数学经验),会领悟到只要认清两次变化的单位“1”所对应的20%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出价格都是下降的。因此,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使他们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敢于质疑问难和挑战未来的勇气。
一、坚实的起跳——重视审题,培养沉稳的气质
沉稳,可以理解成沉着、稳重,又可以理解成控制情绪。俞敏洪说过:“凡是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都是做不了大事的,就像张飞和关羽,他们虽然有才华,但是都控制不了自己,最后出事儿了。而刘邦,大家都没有听说过他生气,可以说如果刘邦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就不会有汉朝的400年历史。控制情绪不是老谋深算,也不是狡猾,是自己坚忍品格的体现。”
做大事需要沉稳,学习何尝不需要沉稳,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这种气质才能为以后更好地立足社会打下基础。毋庸置疑,数学学习中学生会碰到大量的习题,题目中有大量的信息,而要培养沉稳气质的关键正是我们熟知而又容易忽视的环节——审题。
要提高审题能力,首先要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这是一个关键的能力。小学生容易粗心大意,有的不认真读完一段话,即使读完,对题目的要求也不认真探究,最后导致解决问题出现偏差。
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务必做到多强调,我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读题一字不落”。为了让同学引起重视,甚至会要求把每句话中的标点符号都看完才能答题,必要时让学生画出重要的字句,以增进理解,或者将文字所描述出来的具体的物像用笔画出来,让他们养成口手结合的习惯。同时,在审题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由此及彼的能力的培养。当一段文字出现后,让学生由已知立即想到未知。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完全程需要4小时。现在提速20千米,行完全程需要几小时?学生读了第一句话以后,脑海里应该立即想到可以得到全程。
二、殷实的过程——因材施教,培养自信的气质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人很谦虚,而谦虚到极点就变成自卑。自卑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会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素质评价过低。自卑的人往往会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时代需要我们更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因此有意识地通过锻炼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则变得很有必要。试想学生在面对学习的时候缺乏自信,在分析问题前已经“投降”了,那就别谈解决问题了。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如何培养自信呢?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多给学生一个信任就是在他们心田里播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这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跳得更高,从而摘到属于他们的苹果。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当他们不能流利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们成功一次,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反之,则可能让他们失去自信,严重的甚至都没有尝试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兴趣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学目标太低,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达到目标,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的新授环节,通过情境图探究15盆花是什么颜色。盆花摆放规律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通过设计练习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结果。学困生用了最原始的画图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中等同学用奇偶数的方法得出了结果,而已经看出规律的同学自然对自己计算(15除以2)的方法格外得意。虽然教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计算的方法找某一位置的对象,但是这样一个开放的设计,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次思维的锻炼,部分同学还找出了多种方法,充分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连我们班的特教生也参与了进来,虽然只是用画图法解决了问题,但是通过我的鼓励,那节课她听得格外认真,这不真正体现了自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正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希望看到的吗?
三、深邃的定位——确立目标,培养高贵的气质
小学教育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而目标意识则是内部驱动力。看看学生是否树立起了与时代、与自己相适应的目标。事实上,有些同学抱着“等、靠、要”的态度,妄想苹果自己掉下来而不愿跳起来摘。此时,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认真对待每一次跳跃,鼓励学生去摘取更高、更好的苹果。《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把目标定得高一点,敢于挑战,只有“跳起来”,才能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跳起来”,加倍努力,才能缩小与目标的差距,才能摘到更高、更甜的苹果。
一次,在课堂练习上出现了这样一题:“在长20m、宽16m的长方形里剪几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这个正方形最大是多少?”大部分同学们通过研究发现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正是20和16的最大公因数,很快地用短除法解决了问题。然而之后几天的复习课中,我又一次把这题拿了出来,相同的条件,把问题拔高了,改成了“至少可以剪几个”,沾沾自喜的(大部分)同学很快得出了答案“4”。正当我想进行提示性引导时,有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老师,这道题目和上次的不一样。上次是求最大的正方形,这次是求至少可以剪几个。”陆陆续续,其他同学也发现了这一差别。虽然只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人得出了答案,但是很多同学又一次陷入了思索。经过讨论发现,其实要解决“最少个数”首先要解决“最大正方形”的问题,原先得出“4”的同学恍然大悟,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训,在课堂总结时深有感触地道出了心声:“读题一定要看清题意,千万不能因为平时做过类似的题目而‘想当然’,思考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一定要深入。”……这样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正是“跳一跳,摘苹果”的真实写照吗?带来的效果恐怕远比老师简单的说教要来得深刻,而那些解答出正确答案的同学也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又一次增强了自信。我想:这样一次小小的经历必定会让他们有所启发,从而树立更高的目标,另外也是为跳得更高奠定一个基础。
中国的教育不应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也不应该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我们的社会不需要温室中的花朵,只有经受过风雨考验的小树,才能迎接大自然的挑战。让学生们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搏击,去奋斗,充满自信地面对现实,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摘到那个属于他们的最高、最甜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