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央
内容摘要:狄更斯的散文游记《游美札记》以其优美的语句及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受到了中外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作者通过浅析《游美札记》中的火车意象,希望还原狄更斯笔下的19世纪美国以及火车意象背后的美国人民及狄更斯对他们的态度。
关键词:狄更斯 《游美札记》 火车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长篇小说堪称永恒的经典。他的散文作品《游美札记》虽没有长篇小说那样跌宕、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却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正如狄更斯在该书结尾写到的那样“我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后面这一句话当作我惟一的目标:那就是,我到什么地方,也把读者老老实实地带到什么地方;这个目标可以说达到了”,他把美国的好与坏、善与恶都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身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者在作品中用到了许多意象描述,其中对美国火车意象及火车上形形色色人们的描写,诠释了当时的美国及狄更斯对美国的态度转变。
1842年,三十岁的狄更斯受邀并满怀期盼地于1月3日启程赴美,游历半年后,6月7日返程。在这半年的旅游生活中,他主要通过火车、马车及汽船游遍了大半个美国。狄更斯经历了英国火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比较发达的全过程,对火车反映的社会现象甚是敏感,他在《游美札记》中专门讲述了美国的火车,并与英国的火车进行了对比。在英国,火车分为头等车和二等车,分别服务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鉴于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它没有头等与二等车之分,却有黑人车厢——“笨手笨脚、瞎跑乱闯的大箱子”。它很颠簸,噪音也很大,没什么窗户;即便是白人车厢,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多、空气流通差,车厢里令人闷得发慌。车上的检票员瞪着外国人;乘客却抱着一种优越感与各种人交谈。他们觉得英国的火车不可能比美国快,美国的一切都是最发达的。火车穿梭于各类树林、街道,“那个火车头,拖着一溜车厢,像一条疯了的龙一样,一直往前冲去,把车上烧的木头那种红火星像下雨似的往四外喷射;只听它又高喊,又尖叫,又长嘶,又呼呼地喘气,一直到这个渴了的怪物在一个棚子下面站住喝水的时候,才住了声;这时候人们都围上来,你才有了喘气的机会”。这段对行驶中火车的描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火车霸道、疯狂的形象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短短篇幅的描述,清晰地显示了狄更斯对美国火车、对美国奴隶制度以及对美国人们的态度。狄更斯不喜欢美国的像“疯了的龙”一样的火车,更不喜欢美国的奴隶制度。为了表现白人的优越地位,他们从不跟黑人一起旅游,于是就有了笨重的黑人车厢。狄更斯在那里看到了刚被卖来的黑人妇女和她的孩子们,买他们的白人奴隶主在每次停车时都要跑去看看,以确保他们不会逃走。这里狄更斯运用了对比手法,觉得长得再丑的黑人也比白人更像是“自然的贵族”,可见狄更斯对于美国奴隶制度的态度。身为人道主义者,狄更斯同情劳苦大众,当看到标榜着平等、自由的美国处处可见黑奴时,不免对美国的好感大打折扣,并对奴隶制度义愤填膺,认为即便是原始的印第安部落也比现在的美国文明。
另一方面,令狄更斯失望的还有美国人民。首先是美国人浮夸的性格,他们认为英国的火车不可能比美国的快,他们喜欢说美国好,你若不同意,他们便一直纠缠这一问题,直到你认同。除了喜好自我吹嘘外,美国人还喜欢热闹,当狄更斯的火车停下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簇拥过来与他攀谈,这或许也与狄更斯当时的名气密不可分。美国人另一个使狄更斯嗤之以鼻的习惯就是喜欢吐唾沫。狄更斯在乘火车旅行中,误以为窗外随风飘去是鹅毛,经一番确认后才发现是乘客吐的唾沫,至于原因狄更斯一直不解,但却增加了他对美国的不爱之情。
篇幅不长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美国火车情况及反映的美国人民状态。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狄更斯对这一切都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作为古老的大英帝国的国民,不排除狄更斯带着某种偏见看美国的可能,但忽略描述主观感情的语句,他对美国现实情况的描述,肯定是不偏不倚的。
通过这些分析,除了使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美国外,也让我们欣赏到了狄更斯这位现实主义小说家在散文作品中的精彩手笔及精湛技艺:仅仅通过对火车上所见所闻的寥寥数笔便可揭示出巨大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著,张谷若译.《游美札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