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2016-09-10 07:22刘茂灿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业情绪以人为本影响因素

摘要:学业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分析成就动机、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等内部因素,教师教学质量、班级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对学生学业情绪的调节及引导策略。

关键词:学业情绪 影响因素 以人为本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以人为本”等教学理念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将学业情绪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但目前学生所存在的消极学业情绪,如焦虑、抑郁、敌对、恐惧等,仍没有得到有效调适。部分教师虽借助思想道德教育、班级管理等引导学生调节学业情绪,但由于存在说教性和灌输性,导致学业情绪调适收效甚微,不仅影响了教学成效,而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背景下,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业情绪影响因素,并探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学业情绪调节策略,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学业情绪的概念和特点

学业情绪即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所体验并形成的与学业相联系的各类情绪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课外作业、学习活动等学业情景中形成的情绪,如被教师提问时的紧张、参加趣味学习活动时的愉快等;二是学生得知自身在考试、测试时的学业成败后所形成的情绪,如考试后等待成绩时的焦虑、成绩下降后的沮丧等[1]。学业情绪作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影响学业成绩

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所造成的影响具有复杂性、长远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我国教育心理学专家陆桂芝在研究中发现,当学生存在高兴、放松、平静、自豪、希望等积极的学业情绪时,其学业成绩相对较高;当学生存在焦虑、无助、羞愧、泪丧、厌倦等消极性学业情绪时,其学业成绩则相对较低。同时,学业情绪能预测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大致情况,如学生在学期初的愉快感、自豪感和希望感能预示期末较高的学习成绩,而恐惧感、厌倦感等消极情绪则预示学生期末可能获得不理想的成绩。

2.影响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学生的学业情绪偏向于积极时,学生会更乐于学习,具有较高的学习专注度和积极性,且学习效率较高;当学生的学业情绪偏向于消极时,学生会缺乏学习热情,容易产生畏难、懈怠等心理,学习效率较低。为此,当学生学习动机较小时,不少教师通过教学启发、肯定评价、激发竞争等方式调整学生的学业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跃度。

二、影响学业情绪的主要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即个体追求自认为具有重要性和价值性的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优化自身状态以期获得成功的动机。学生的成就动机往往受成就目标的吸引力、获得理想成就的把握性、施展才华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强烈需求、高度自信和充足机会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为此,当学生面对较强的成功诱因和成就需求,且成功可能性较大时,将形成高兴、自豪、希望等学业情绪,使得学生更容易克服障碍和困难,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2)自我概念

从学生角度来看,自我概念即学生对自身各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如果学生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受到外界的否定,其自身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不良的学业情绪。尤其是当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掌握并圆满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但外界检测却证实学生的完成效果不佳时,学生便容易形成挫败感,产生失望、焦虑甚至愤怒的学业情绪,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2]。

(3)归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Weiner提出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推论原因的过程,并在其研究中发现,人们对成功的归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情绪的积极程度,而正确的归因则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此外,不良的归因方式以及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就预期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失望、焦虑、愤怒等消极的学业情绪,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2.外部影响因素

(1)班级成绩状况及学习氛围

从日常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学生身处团结友爱、纪律秩序良好、勤奋上进的班级环境,容易产生高兴、放松、满意、希望以及自豪等积极的学业情绪,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都将会有所提高。德国心理学家Pekrun针对班级状况这一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身处的班级环境的喜爱度、满意度和期待度等会影响到其学业情绪[3]。当班级整体水平一般,且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比较小的时候,容易出现“大塘小鱼效应”,学生也更为容易形成消极的学业情绪[4]。这是因为学生在成绩水平较为一致的班集体之中,可能缺乏竞争和对比,并降低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

(2)教师教学质量和人格魅力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态度亲和、语言风趣、教法灵活的教师,而不喜欢言语刻板、待人冷淡、管理严格且教学中频频出错的教师。具有正面形象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内部价值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业情绪;教师以权威、刻板的态度开展教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学业情绪。尤其是教师批评、惩罚学生时,会引起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怀疑和对将来学习生活的焦虑,产生悲观、落魄的消极学业情绪,长期下来将形成负面的自我概念,陷入恶性循环之中[5]。

(3)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关注、期待和保护须控制在一定的“度”内,当父母过度期待、过度保护孩子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感,甚至形成抑郁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学习;而过度严厉的惩罚和否认则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挫败感,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成就动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以及民主型[6]。父母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营造出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使得孩子能够自主表达意见和看法,并和父母进行平等、和谐、友爱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坚强自信等良好品德;而溺爱、专制、放任等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营造出过分紧张或过分宽松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业情绪的调节及引导策略

1.从内部因素着手,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1)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缺乏正确的归因方式,在遭遇失败时会将原因归结到外部问题上,而不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在面对成功时则将原因归结到自身,忽视外界积极因素,进而形成自负心理。教师应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辅导交流会、学习讲座等方式传播归因知识和方法,开展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内容和学习成绩,通过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外界适应能力,争取理想成绩[7]。

(2)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和调控学业情绪

学生身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形成各类不同的学业情绪,其中愉快、高兴、伤心、悲观等具有高唤醒性的情绪容易被学生本人和教师发现,而具有低唤醒性的学业情绪,如放松、平静、满意以及无助、疲倦等则不易觉察[8]。一旦处理不及时,消极低唤醒的学业情绪则可能进一步形成消极高唤醒情绪,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强化教学观察,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表现外,还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身的学业情绪变化,尽早发现自身存在的消极学业情绪。其次,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传授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向师长朋友倾诉、做喜欢的运动、听舒缓性的音乐、写日记以及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等[9]。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应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避免乱摔东西、和同学吵架或打架、向父母发脾气等不正确做法。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形成积极学业情绪,如组织观看励志电影、开展情绪调适交流会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控方法,主动排解消极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境。

2.从外部因素着手,增强学生情绪引导能力

(1)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教师在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时应合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其中大部分学生喜欢知识广博、幽默风趣、轻松活泼的教学而讨厌刻板、严厉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外辅导和作业批改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时,应提高民主意识,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学习交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为培养积极的学业情绪奠定教学基础[10]。

(2)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都处于班集体之中,因而班级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情绪。尤其是后进生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班集体的影响,因面临着被孤立、被排斥的处境而形成焦虑、自卑等学业情绪,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11]。为此教师应加强对班集体的领导,加强班级纪律管理,并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转变学生的消极思想,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3)改善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目前不少家庭的教育理念仍然较为落后,部分家长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专制式教育,但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而出现过度宠溺的现象,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家长应对自身存在的陈旧落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将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的参与者角色,在此基础上与孩子开展谈心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喜好和需求。家长还应改变“替孩子做决定”的做法,让孩子能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避免因过度关怀而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12]。由于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或不知道采用什么教育方法,为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开办主题讲座、讨论会等交流活动,向家长传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讲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让家长提高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认识。这将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引导,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业情绪。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强调教学“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掀起了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但“以人为本”理念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上,还应延伸到学生的学业情绪培养中,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应深入分析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如成就动机、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等内部影响因素和校园及班级环境、教师教学质量、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就业形势等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探索有效的调节及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和情绪宣泄,从内部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同时调整自身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引导,为学生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业情绪。

参考文献

[1] 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4).

[2] 王俊恒.影响高中生不良学业情绪的因素及调节[J].教学与管理,2013(3).

[3] Pekrun R,Elliot AJ & Maier M A.Achievement goals and discretea chievement emotions:a the oretical model and prospectivetes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2).

[4] 陈京军,李三福.初中生成就归因、学业情绪预测学业成绩的路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5] 王益宇,王世华.“愉快教育”探析——学业情绪理论的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4(33).

[6] 赵金娥.中职生学业情绪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以山东省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

[7] 郝梅,徐海生.高职生一般学业情绪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8] 郭龙健,申继亮.学业情绪研究及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9] 马慧霞,张寒.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10] 吕诗莹,张澜.初中生学业情绪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

[11] 刘在花,赵金娥.中学生学习乐观及其对学业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5).

[12] 马惠霞,刘美廷.理性情绪教育改善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

[作者:刘茂灿(1980-),男,山东济宁人,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学业情绪以人为本影响因素
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开展积极学业情绪人际因素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成绩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极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