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基公
出版社的编辑引领笔者去拜见一位知名的老教师。
门开处,只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相迎。落座后,笔者目不转睛地端详她的满头银发,大波浪小碎花,辉映着阳光。老人家注意到这一点,便爽朗地说道:“好看吧?粉笔末染的。”顿时,气氛变得轻快。她接着说:“我教了四十多年书,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儿。”
编辑说明来意,笔者随即从挎包中掏出电子课件,求教道:“这是我为讲毛主席《沁园春.雪》做的,有长城雪景,配了名人朗诵,请您先看……”老人说:“且慢。你在课上做范文朗诵了吗?”笔者回答道:“没有,我没有名人朗诵得好。”她说:“在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语文课是把感染力放在第一位的课程。主讲教师的范文朗诵是第一要素。教学活动是一个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任何课件不能代替的。”听到她的精辟论述,笔者不由想起编辑曾告诉笔者,这位老教师的足迹遍京城,她下海淀,上朝阳,行崇文,走宣武,到很多中小学讲过学。老教师接着说:“现在不少教师离开课件讲不了课,有人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竟把炸药包带到讲台上演示。这是语文课吗?这是假语文课。”
说到动情处,老教师从她珍藏的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走到墙边大电视机旁,像是临着黑板,接着说:“现在不少人把课件打到板面上,把讲课纲目一股脑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探讨。这是把生动的教学过程变成了静态,把鲜活的东西凝固了。我们手执粉笔讲课,是引领学生的思维和心灵。边讲边板书,为有源头活水来,展现思维的动态。讲课的华彩乐章往往在某处进发,常常是备课中没有备到的。这是课堂教学的真谛,万万不可失传。评价一堂课切忌面面俱到。教师不能只是抓住学生的眼睛和耳朵,更要抓住学生的心灵。我的追求是:不求完美,只求难忘。”说着,她举起粉笔,用力一挥。
笔者又请教有关备课、教参的问题。老教师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备课,首先就是一遍一遍地研读课文。我在讲鲁迅小说《孔乙己》时,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只是一遍一遍地读,边读边做圈点,写眉批,写感悟,十遍下来,似有心得,明确重点、难点、开悟点,自然形成教案,讲起来顺理成章。这篇小说,只要抓住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可统领全篇……”
听说十几年来,老教师致力于国学的推广,倡导发挥国学的社会影响力。老教师说:“国学教育应以教学生做人为本。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她正在为青少年编一本《国学三子篇》,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成为“三子”:孝子、君子、赤子。在家为孝子,在世为君子,在国为赤子。该书选取了十几篇国学精要,如《孝经》《文昌帝元旦劝孝文》《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满江红》等。
老教师送给每位来访者一本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专著,大家深表感谢后道别。老教师送客到门口。大家走出几步,回首鞠躬,只见她的银发在夕阳中闪亮——笔者仿佛看见她披着的满身粉笔末儿泛着晶莹的白光,情不自禁地感叹:“国宝啊!”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