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二附中课程改革的探索历程

2016-09-10 07:22曹保义
中国教师 2016年19期
关键词:普通班实验班人文

曹保义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立于1953年,作为北师大的附属中学,建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定位: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教育教学的实习基地。这种定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有文化和历史的渊源。从世界范围看,杜威于19 世纪末在芝加哥创办了实验学校,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同时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机会,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里学习各类课程,首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

机制。

自1922 年我国进行新学制改革以来,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纷纷设立“实验中小学”或“附属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由于这样的特定“出身”,学校自建立之初就追求建设成为一所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情怀的学校。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二附中不仅要培养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还要研究如何培养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前任校长林福智也指出,“作为全国最高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附中,她应当办成一所具有先进性、试验性和示范性的一流中学”。基于这一历史使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校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社会背景、学生需要和教师特点等实践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在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积极

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班级授课制,它解决了更多人的受教育问题,有利于落实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但不得不面对其固有局限:以学生相同的年龄和基本相当的知识水平为标准编班,教师按照固定的课表、以统编的教材,面向众多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很难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有些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而有些学生更喜欢人文或社会科学;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强,而有些学生则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喜欢接受式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式学习,有的学生更喜欢独立自主探究……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潜质,再到学习方式,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为学校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于是,自1990年开始,学校对一些基础好、天资优、学习力强的学生,开设了理科实验班,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探索大容量、高难度、快进度的教学实验,解决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每年,该班都有一批学生会在国际、全国和北京市的学科与科技竞赛中获奖,有近50%的学生会升入我国顶尖大学。理科实验班成为学校优秀理科学生的摇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一条有效培养途径。

1995年开始,为了满足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立志向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学生需要,为大学文科专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的新生,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预备人才,学校恢复创办文科实验班(“文化大革命”前曾有文科实验班),并进行了系统

改革。

课程方面,全面整合国家课程,突出人文和社会领域学科“宽、厚、实”特色;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课程整合为“科学与技术课程”,突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开设“人文实践课程”,加强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社会考察。教学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增大阅读量,拓展教学资源,强调实践体验,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20多年的改革卓有成效,先后出现过多名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自首届毕业生起,每年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送出几十名文科新生。

文科实验班的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了学校人文教育水平,催生出学校人文教育特色。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以传统标准判断,文科班学生远非理科实验班学生那样“优秀”,他们的入学中考平均成绩与其他平行班相当,有些年份略低。这也启迪我们,优秀生的培养,固然需要天资优异的“苗子”,更需要因材施教。

2007年,北京市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市教委将我校作为高中自主安排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在这轮改革中,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包括实验班特色课程)全面整合,统筹安排,形成“6+1+1”课程体系。其中,在全面深入完善文理实验班课程的基础上,为其他学生设计了“侧文”和“侧理”的特色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各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数年的实验,全面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让毕业生整体成绩迈上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它孕育出学校全面深化“普通班”课程改革的设想。如何激发普通班学生的潜能,成为学校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

课题。

2010年开始,学校首先在普通班开始“艺术课程”改革实验,在必修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合唱课程和舞蹈课程。我们将艺术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不在于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重在让学生学会审美。审美既是人格的象征,也是人格的营养。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自我追求的欲望。通过课程中大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力,从而促进所有课程的学习。一年多来,普通班的艺术课程,成为其他学生羡慕的课程,现已经推广到文、理实验班。而且,普通班中涌现出了更多的校园活跃分子,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普通班中对科学技术具有浓厚兴趣,善于在做中学,对自主探究有较强欲望的学生需要,学校创办了“项目式学习实验班”。围绕必修课程中的部分核心概念,联系现实科技、社会、生活等真实问题,设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跟踪、测评显示,该班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明显优于普通班,甚至优于理科实验班。

2012年,基于多年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和对学生兴趣、需求的认识,我们根据普通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普通班改组为“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高二年级分文、理两个方向)。通过引入数字化手段,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形式,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例如,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科教学中,引入网络平台和手持技术(iPad),增加交互和反馈手段,扩展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自主探究结局问题,提高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至此,我们为每类学生设计了特色课程,实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长”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

20多年的课程改革,20多年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基础教育应防止走向同质化,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多元选择,学有所长,只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高中阶段应适当压缩共同基础,通过扬长带短,通过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充分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发现兴趣,在尝试中找到适切的发展方向。

时至今日,以核心素养为纲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高考改革正在推进,总结和梳理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有益经验,必将有益于在新情境下为不同方向与潜质的学生建构更优质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促进他们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普通班实验班人文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面向普通班的尖子生培养策略探究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