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2016-09-10 07:22江丽莉周翠翠
中国教师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委海淀区学区

江丽莉 周翠翠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北京市海淀区在坚持既有教育优势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倡导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海淀教育人的目标,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到让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目标。

:陆主任,您好。海淀区是北京市教育强区,海淀区的教育、科研在全国都具有领先地位。您如何理解海淀区的教育教学特色和优势?

:海淀区是一个教育大区,教育形态多样。形态的多样体现在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从教育结构来看,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的和国际合作的学校,公办学校里面有教委办的还有大学办的。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由原来的三所整合为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这所学校是国家级的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办学质量、招生、就业情况都非常好。我们的特殊教育门类也是最全的,从特殊教育领域来讲,海淀的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现在,我们把海淀区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第三聋人学校和培智中心学校合并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更名为北京市健翔学校,健翔就是健康飞翔的意思。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现在特殊教育主要提倡融入,要平等对待这些特殊孩子,不给他们贴标签。因此,在起校名时,我们尽量回避带有生理障碍的词汇。我们认为这些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要通过教育让他们重新展翅飞翔。海淀区以前还有工读学校,主要是行为上有问题但还没到触犯法律程度的未成年人就读的学校。现在我们把它改名为海淀寄读学校,是为了避免给这些孩子打上一个不好的烙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会走弯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全纳的教育,帮助这些孩子成长、成才。

海淀区丰富的教育生态,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供给。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海淀区的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是北京市最多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幼儿园和学前,我们的在校生人数超过了31万,占北京市的1/5,可以说,海淀是教育大区,我们在基础教育上做到了全覆盖。海淀区有最优秀的学校,也有相对需要提升的学校,或者叫后发优势学校。从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来看,我们努力保持海淀区教育生态的差异化,但是教育品质是没有差距的。我们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允许学校提供多元的教育供给,换句话说,学校应该有不同特色。习总书记今年在八一学校讲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学校要办出特色,教师要教出风格。”学校和教师都要有不同的样子,要提供多元的教育供学生和家长选择,所以我们特别倡导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尝试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倡导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可以有差异,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好的教育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我们也特别强调在基本的原则和框架之下,校长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赋予校长自主权。海淀区这几年各类学校的发展都非常快。名校、大校的发展自不待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特别可喜的是,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从今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达到600分的学校有90%多,绝大多数学校都有高分段的学生,本科上线率已经突破了90%,是历年来最好的。这个数据说明,原来基础薄弱的学校有所提升了,从分母变成分子了。总体而言,海淀区的教育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教研氛围、科研氛围都比较浓厚,校长都有力争上游的想法和冲劲,学校能够给每个孩子都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海淀区区域大、学生数量多、南北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海淀区促进地区教育资源均衡的策略是什么?

:为了消除南北差异,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利用北部开发的契机,加大对北部地区新建校的建设,比如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一零一中学的温泉校区。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建成后能够提供近3000个优质学位。我们通过建设新学校来改善和提升北部地区的教育质量,这些新学校都是由南部的优质校来承办的。优质校和承办校的教师队伍是流动的,课程评价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相同,这样,就增加了北部地区的优质校,增加了优质学位的供给。

第二项措施是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我们通过“校安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使北部校区的硬件建设能够跟南部地区同步。现在,北部地区一些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超过了南部的一些学校。

第三项措施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支持,提升北部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成立了北部教师研修中心,通过这个研修中心加强对北部教师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名师指导团,由海淀区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名师指导团送课上门,帮助北部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增加北部教师的培训经费,提高北部教师待遇,以此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当然,海淀区南北部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短期内想达到一致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一直在不断融合。

:2015年年底,海淀区正式公布新学区的划片,将原来的12个学区调整为17个。“学区”调整背后有怎样的深意?

:学区制改革以后,原来的12个学区调整为17个,这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教育不单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还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来办的。因此,我们把学区内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科研院校、大专院校等资源聚集在一起。每个学区都成立了一个30人左右的学区委员会,学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当地政府的一把手来担任,学区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内热爱教育的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组成,共同商讨地区教育发展。学区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羊坊店学区,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都在这个学区,所以学校经常与这些单位一起合作举办活动,这些单位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通过学区组建,整合了社会资源,扩展了教育空间。教育办好了,当地居民自然也会受益,现在在海淀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家都愿意为教育做贡献。

其次,学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以往,教委要管理那么多孩子的入学问题,现在幼升小在学区内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发现成立学区以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更加有序,同时也更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到未来这个学区的学位匹配情况。

再次,我们在学区委员会下面设有常驻管理机构—学区管理中心,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类似于学区委员会的秘书处。学区管理中心,可以协调和促进学区内各学段学校之间的交流,推动建立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后,我们打算进一步促进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水平和质量均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学区制改革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这是学区制改革的深意,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均等的措施。现在海淀区是教育大区,但我们不敢说我们是教育强区,因为还有南北教育差异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步伐,将海淀区建设成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强区。

:海淀区名校星罗棋布、教育人才聚集,如何盘活这些资源,保持海淀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海淀区应该说是教育资源最丰厚的区,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海淀区来讲,驻区高校有33所,科研院所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0多家,这都是我们的资源。为了盘活这些资源,除了通过学区制整合教育资源以外,我们还通过项目推进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名校教育集团,实行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的整合,比如,我们和首都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联盟,联盟校包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小、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等7所学校。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把人才聚集在一起研究基础教育。

教育和科技是海淀的两张名片,我们也在尝试把教育和科技进行整合,把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一些产品变成中小学生的实践项目。我们下一步打算在北部建立一个海淀区中小学STEAM教育实践学校,由海淀区的高科技企业来承办,提供科技方面的支持。中小学生可以在这个基地进行实践,开展创新教育。我们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STEAM实验基地,学生可以在实验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最新的科技成果。

:2016年3月,海淀区启动了“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这对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建设具有哪些重要价值和

作用?

:“十三五”开局,我们就启动了三大工程。第一个大工程是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办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

第二大工程是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主要定位在义务教育。“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建成了44所素质教育优质校,但这个比例还是不够。海淀区学生在优质校就读的比率才70%,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优质校就读的学生比率提升到90%,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新的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工程,有的是学校自己来报名,我们前期也经历了专家的评审,给学校把握方向,然后实行集群化。因为这些参与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学校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校,都是普通校。我们为这些学校提供专家资源,对每个学校的办学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通过集群式的优质校建设工程,带动一批普通校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新优质校。我们对新优质学校的定义是,教育观念是新的,通过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把学校品质提高,让老百姓满意。

第三大工程是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主要定位在高中,我们要把一批高中建成新的品牌校。海淀区有一批名校,比如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等,这些品牌学校是老百姓认可的。我们有一些学校老百姓还不完全认可,比如说五十七中、玉渊潭中学、海淀实验中学,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学校,我们要把这些学校变成老百姓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这三大工程实际上是在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方式,我们帮助学校,一起进行集群式发展。原来是校长一个人带领学校的团队在走,现在是若干个学校并肩行走。学校在教委的帮助下,整合社会资源、专家资源,一起把我们的学校办成老百姓更认可的好学校。

:人才是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师资队伍建设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如何促进优秀教师、校长的流动,使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有一些优秀教师。从结构上来说,海淀区的特级教师数量是全北京市最多的,在职的特级教师差不多占到1/5;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也是最多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名师队伍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名师工作站、名校长工作室。我们认为教育家应该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通过研讨会的引领,带领一批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骨干教师,来实现教育家办学。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也加大了力度。将几个部门整合,由海淀区教委的人力资源科和教委直属事业单位—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一起牵头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由于涉及教师编制的问题、进京指标的问题,许多非京籍优秀教师没有进京指标。我们现在进行的一项改革是,建立海淀教委的人才库。人才库的教师除了没有编制以外,享受在编教师的同等待遇,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奖励,高不封顶。这些人才由海淀区统一管理,评价也是由教委人才中心的人才库统一评定。用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撬动教师队伍建设,而且这些人才完全是流动的。今后,优秀校长也会逐步实现流动。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逐步均衡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其实也是供给侧的改革。

:您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您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或理想是什么?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既要关注当下,又要关注未来。关注当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正如前辈所言,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基础教育是“培根”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满理想主义,但也要有现实主义。教育改革就像放风筝,目中要有天空,眼中要有目标,手中要有分寸,脚下要有土地。因此,我们做教育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委海淀区学区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在偏城的山坡上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防范校园欺凌决不能“捂盖子”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与海淀区教委签订承办亮甲店小学协议
持偈不如吃茶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