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意语文”迈向“诗意人生”

2016-09-10 07:22王崧舟
中国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性诗意意象

王崧舟

序曲

2004年9月18日,为了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应编辑部的邀请,我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了《一夜的工作》。该课在现场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反响,有人问,这样的语文课该怎么形容,我说就叫“诗意的语文”吧。

行板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朦胧的激情,以《一夜的工作》为代表。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我欲罢不能,视激情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教学往往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理解,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

第二阶段:去激情化,以《两小儿辩日》为代表。我开始有意无意地淡化激情,回避激情,甚至人为地压抑本该自然生发的教学激情。历史地看,去激情化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诗意语文,使诗意语文更像语文,更具语文味,满足人们呼唤语文坚守自己“独当之任”的课程诉求。

第三阶段:激情的协奏,以《慈母情深》为代表。在对激情的肯定和否定之后,我再次回归生命的激情状态。这一状态,是植入自觉反思和理性沉思之后的澄明,是真正确立自己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之后的义无反顾,与媚俗无关,与狂热绝缘。此时的诗意语文,依然深情款款,激情满满,但这情早已自觉地扎入语文的大地,心甘情愿地承载起语文的“独当之任”,有了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却如实地追寻着语文的审美之道。

在这三个阶段之后,诗意语文开始不同课程维度的多元化探索。以《枫桥夜泊》为代表,我们搭建了一个文化为经、意象为纬的古诗教学网架,深化诗意语文课程载体的研究;以《去年的树》为代表,我们抓住语用学习这条主线,融内容感悟、情感陶冶、学法渗透于一体,彰显诗意语文课程本体的研究;以《孔子游春》为代表,我们在学情的视角下重构教学范式,实现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无痕对接,开始诗意语文课程主体的研究。

主歌

作为一种教学流派,毫无疑问,价值问题是诗意语文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的“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第二,从载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方法论的基础。第三,从主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关注儿童的游戏天性。儿童的天性是游戏,游戏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诗意语文,它的丰富的言语想象、多彩的情感体验、灵动的对话交流及高度的精神投入,无不在某种意义上契合儿童的这种游戏天性。第四,从道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从教学道体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进行生命对话和陶冶的巨大优势。诗意语文从生命成长和母语习得的视角出发,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复调

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着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

1.起点—文本诗意的阐释与重构

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和重构。

一是诗意的话语形式。诗意的话语形式,意指文本中那些独特的、有机的、充满着情感意义的话语存在。这类话语具有以下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它往往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和加工,使语言本身得到“突出”。第二,它尽其所能地挖掘语言的所有潜力。第三,它有着审美含量极高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二是诗意的典型意象。用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话来说,意象就是表现“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意象不仅是一种描写,而且是一种隐喻。而诗意的典型意象,旨在强化和突出这种意象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从教材情况看,诗意的典型意象包括“景物意象”“事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等。

三是诗意的思想感情。诗意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悲悯良善的同情之心,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充满垂爱和怜惜;是一种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浪漫情怀,它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和遐想,以此来慰藉人生的伤感和孤苦;是一种使学生爱之不尽、流连忘返的情趣;是一种使学生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蕴。

四是诗意的思维方式。隐含在诗意言语形式背后的,往往是诗意的思维方式。诗意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辞思维能力,诸如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层递、拈连、同感、衬托、反问、拟人、同语、追加、抵牾等。修辞思维能力,指的是对言语交际效果的预期和关注的能力,是为了追求预期效果而必须具备的语境认知能力和变异创新能力。

2.过程—教学诗意的涵养与创生

“独特的、有机的、整体性的,深含着情感价值”,这些所谓的语言的“诗性”,同样能够成为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尺度和坐标,实践的课堂一样可以洋溢诗意的气象和神韵。

一是整合与融入,开掘教学目标的诗意。目标的落实,有的表现为“点式”,有的表现为“线性”,还有的表现为“网状”。倘以诗性的尺度观照语文教学目标,则“网状”的实现过程最富诗意。因此,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习惯、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编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当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自觉追求。

二是陌生与期待,彰显教学结构的诗意。教学结构的诗意,主要体现于它的“独特性”。对学生而言,每一堂课都应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唯一存在。在诗意语文看来,“陌生化”是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略。陌生化的设计,强调结构呈现得出人意料、结构转换得意想不到,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

三是造型与表现,传递教学语言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语言,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语言的表现力,跟语言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造型。充满诗意的语言造型,对学生的影响和感染是潜移默化、伏延深远的。

四是渲染与烘托,营造教学氛围的诗意。教学氛围的诗意,主要在于它深含着的情感价值。氛围是一种“场”,氛围的诗意是一种场的效应。在一个诗意的“场”里,教师与学生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间,或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或心驰神往,共同进入一种“审美自失”的精神状态。

3.出口—主体诗意的唤醒和陶冶

诗意的教和诗意的学是交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但最终,诗意语文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诗意唤醒和陶冶来实现。

一是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乃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二是造境,创生语言的生命境域。在举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这里,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不朽的文字”。三是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置身于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这里,“情”既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是语文课程本体意义上的存在。四是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文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根本上说,诗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归。五是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六是寻根,传承语言的生命价值。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论视域下的诗意语文,对文字的文化意味自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追寻。

4.彼岸—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

潘新和先生指出:语文教育的化境,当是诗意人生的引领。

止于至善乃是诗意人生的情怀。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语文是一种“宗教”。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自由对话乃是诗意人生的诉求。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在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无论何种自由形态,它都首先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

精神契合乃是诗意人生的澄明。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追寻幸福乃是诗意人生的境界。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

实现自我乃是诗意人生的灵魂。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

余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充满诗意,他的诗意之源来自这样的教育梦想:“培养真正的人!”他说:“你作为一个人生了下来,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奋斗方面表现出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语文教育之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诗性诗意意象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卷首语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来自林间的风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