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灵性教育

2016-09-10 07:22陈建翔
中国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赤子刻板灵性

陈建翔

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可道哲学”。所谓“可道哲学”,即由形而上的道本体论出发,通过其内在的体相、体用的矛盾运动,转换为实践、认识的方法论,从而衍生出一整套社会治理哲学和人生哲学。

显然,可道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是道的教育。老子认为道具有“可道”的本性,因而“可以为道”,就是可以作为道路引导人们。因此说,可道哲学即是广泛意义上的“道的教育学”,大自然的教育学。那么,这个大自然的教育学都显示了哪些基本的教育宗旨或原理呢?今天我们讨论一条:道的灵性教育。这要从《道德经》著名的“水喻”和“赤子喻”即道德双喻谈起。

《道德经》里有两个重要的比喻:水喻和赤子喻。水喻出现在道经里,是用来比喻道的;赤子喻出现在德经里,是用来比喻德的。通过水喻和赤子喻,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道的教育的宗旨。

老子懂水、爱水、崇尚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在大自然森然万物中,他没有选别的,唯独选择了水来做道的形象代言者。

水之所以“几于道”,除了它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众多伟大美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度的灵性。水连通天地、遍布十方、聚散无形、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仪态万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道的本性。

灵性体现了道无有叠加态的特点,即保持向任何方向、任何状态自由往返、随机变化、随处安居的可能性,这就是大自然高度有机、和谐而自由的本性。灵性也是人类身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能力,是人类身心在开放状态下与环境和人群之间应有的适应性、感应性、灵活性、随机性和默契性。人类的灵性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性。道的无为自化的教育,就是要保持人类身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持人类身心各个层面的对立面的和谐共存,让人类灵性天长地久。

《道德经》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比喻是赤子喻。当讲到德的无比宝贵的特性时,老子拿刚出生的孩子作比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① 他说,对于刚出生的孩子,连毒虫、猛兽、猛禽都不会来侵害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自我,德性淳厚,灵性饱满。别看他的骨头是软的,但是非常有韧性,力气很大,他要抓着你的手,你很难掰开;他完全不知道男女之事,但是精气非常充盈;他经常大哭,没完没了,但是你见过他嗓子哑掉吗?没有。就是因为他不仅精气充盈,而且是“至和”,最高的“和”。什么是“和”?和即水火相济、身心和谐、天然统一的。正因为这个和,就可以到达“常”和“明”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就是道的状态。

老子启发我们,刚生出来的小孩,完全带着大自然生养的厚德,无知无欲,没有任何污染和耗损,保持着最好的灵性。所以,要想了解德的规律和特性,可以去观察“赤子”(刚出生的孩子),他是德的最好的人格体现;“赤子”会直观地告诉你:德是什么,德会怎样。

老子通过“水喻”和“赤子喻”,给我们树立了两个形象化的榜样,启发我们要重视灵性的涵养和发挥。然而,在现实中,灵性的普遍退化(刻板化),恰是当下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大问题。

因为“民好径”的原因,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走入迷途,离道自生,出现因小失大、因眼前失长远的情况。在笔者看来,人类当下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进化趋于刻板。所谓刻板,本质是因变化要素缺乏、变化机制失灵而造成的有机度降低和变化减少,它反映出的是天人灵性的普遍退化。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生态系统和内在生态系统。我们想想自己的生活,看看周围环境,经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生活其实是由无数个刻板—刻板的思维、刻板的语言、刻板的行为、刻板的工作、刻板的生老病死、刻板的婚丧娶嫁—组成的。普遍的、深刻的刻板形成了刻板化趋势。

让我们看看天的刻板化问题。中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大规模、严重、持续的雾霾,标明我们的“天”已经出了很大问题!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热议。雾霾的本质是天的刻板,无有失调,阴阳不和,大气局部丧失了随机变化的可能性,整天耷拉着一副阴沉的、灰暗的、不变的脸给你看!

再看看人的刻板化问题。1943年,美国医生康纳尔(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当时,要找到这样的病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了现在,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了最新的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数据:2002年出生的孩子,自闭症发病率为68∶1;其中男孩发病率为42∶1。30年前,每2 500名孩子中有1名自闭症孩子,现在这个发病率翻了37倍!中国的情况也类似,自闭症发病率呈现惊人的增长趋势。笔者研究过自闭症问题多年。自闭症患者普遍具备四个刻板特征:眼神的刻板;表情的刻板;语言的刻板;行为动作的刻板。这基本可以成为自闭症患者初步诊断的经验依据。笔者以为,自闭症问题的根本,可能不是自闭(孤独),而是刻板;是刻板造成了自闭,而不是自闭造成了刻板。

中国哲学、中国教育的至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刻板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天则不天,人则不人,更遑论天人合一!

社会普遍的刻板化与教育密切相关。在笔者看来,当今应试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不仅没有守护、涵养儿童灵性,甚至加以人为的抑制、扼杀!灵性之花的凋萎,就是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承受的最大损失和牺牲。

这恰是老子之忧!

老子最大的忧虑,是人们可能因为“好径”而离道自生,最后弄到“不得其死”。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① 又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② 大道永恒运行,自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我们人类受利益和偏见驱使,会自恃聪明,背弃大道,另搞一套,在小路上急功近利,争先恐后,这样就很危险了。他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离道自生。这是老子为人类长远计而十分担心发生的事(“唯施是畏”)。

老子以全部“可道哲学”来苦口婆心转达道的教育,他到底想“教”我们一些什么呢?我想,情到浓处,话到深处,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东西:一个是“老子之爱”,他要向人们表达他发现那个匪夷所思世界的至美至乐;另一个是“老子之忧”,他竭力劝阻人们千万不要追逐名利争强好胜而偏离大道。

道的灵性教育反复提示我们,要保持对立面的和谐共存、相拥而舞,切忌单极化,切忌畸形发展。不唯万物如此,人性的成长亦然。

但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的逻辑是不能接受矛盾的叠加状态的,因为它不能从这种状态中得到预期的单极化的塑造效果;它一直想打压、去除对立面,抹杀矛盾、取消矛盾,打破和谐状态,以造成某种状态独占鳌头的局面。与人类其他形态的实践活动一样,我们当下教育的要害也是“定向抽取”,就是从孩子们生命的原生状态下抽出某些东西,加以强化、扩大和巩固,这同时,就是尽可能压缩、抑制、消除抽取物之外的那些东西,以达到控制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目的。我们人为制造了无数的二元对立,例如,好孩子—坏孩子、先进生—后进生、优秀—平庸、成功—失败、神童—笨蛋……然后就从儿童生命的叠加态里进行定向抽取。例如,为了抽取记忆力,我们就反复强化需要记的东西,排除掉与所记无关的东西。结果记住了吗?记住了,但是,因为排除掉了另外一些东西,大脑的叠加态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记忆的强化走着一条越来越刻板的道路,它必然牺牲灵性。记忆的强化就是要大脑保持狭隘局部的高度兴奋,这样就破坏了大脑整体本来的兴奋—抑制的对立统一,它怎么能不损害灵性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在打压、去除这些抽取物的对立面之时,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和谐,坍塌了他的心灵的叠加态,那个独属他的和谐的唯一的精神世界,就死了。苟活着的,是“邻居家的孩子”,是那个标准化的“优秀生”,而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却死了。对立面一旦丧失,孩子会变成一团死疙瘩,“死给你看”!

凡定向抽取,必丧失灵性:你想得到更大的收成,用杀虫剂彻底干掉了土地里的某种矛盾的对立面(如虫害),土地的内在和谐被破坏了,灵性丧失,它总有一天要以土地的贫瘠无收“死”给你看;你想得到所谓的健康,用抗生素彻底干掉了身体里的某种矛盾的对立面(如病菌),身体的内在和谐被破坏了,灵性丧失,它也总有一天要以机体的羸弱多病“死”给你看。做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教育不要轻易破坏孩子生命里相辅相成的对立面,不要一味想抹杀矛盾、取消对立面;教育不能过于厚此薄彼,做斩尽杀绝的事。

据报载,在印度一个古老的部落里,一直传承着一条不变的狩猎传统:每当捕到猎物,例如捕到野猪,总要割下野猪的尾巴留在捕猎现场,然后才抬着没有了尾巴的猎物凯旋而归。这一信条里包含着这样的朴素理解:捕杀猎物只是为了人类基本的生存,而不是纵欲的滥杀;不能把猎物斩尽杀绝,总要留一部分返回大自然,以使大自然能够不断再生,恩泽万物。

留下“尾巴”,就保留了再生的可能,就保留了“反”(向对立面流动)的可能,道就能继续“动”起来。可叹的是:我们做事情经常是要斩尽杀绝、斩草除根的;我们做了许多“割尾巴”的运动,搞得片瓦不留、寸草不生。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在社会关系上,在自我关系上,我们经常扮演的是“肃反队”的角色,不断发起“肃反运动”:肃清“反者”,剪除对立面,消灭叠加态。“反者道之动”。反者都被肃清了,道怎么动呢?道也就不动了—自己动吧,自己看着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肃反运动”的后果,造成当下中国许多领域的情况就像雾霾天所显示的一样:“您自己看着吧!”而当下中国的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可能是:“您自己看着办吧!”

教育寻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某种确定态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只是在于:这种确定态是否变成了无机的僵硬态?是否还保留着叠加态的灵性基础?是否还有进一步成长、变化、自由流动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过度地强化了某些东西,又过度地抑制了另外一些东西,当这种厚此薄彼达到非常悬殊和畸形的程度、变成非此即彼的时候,叠加态就彻底坍塌,变成了完全僵硬的确定态;相拥而舞的对立面一个被排斥、另一个也将变成标本。这就是儿童灵性的丧失。

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想想老子的“水喻”和“赤子喻”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cn

猜你喜欢
赤子刻板灵性
航天赤子——孙家栋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刘家祎 打破少年禁锢 诠释赤子灵动
荷品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中性自由
“海外赤子”指的是谁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道不远人楼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