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非遗进清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

2016-09-09 06:20赵汇鑫ZHAOHuixin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郑州师范学院郑州450044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450044Zhengzhou清华大学北京100086TsinghuaUniversity100086Beiji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作品名称清华技艺

赵汇鑫ZHAO Huixin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2.郑州师范学院,郑州450044(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450044 Zhengzhou)3.清华大学,北京100086(Tsinghua University,100086 Beijing)

10非遗进清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

赵汇鑫1,2,3ZHAO Huixin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郑州师范学院,郑州450044(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450044 Zhengzhou)
3.清华大学,北京100086(Tsinghua University,100086 Beijing)

“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中的作品,既强调保持传统的原汁原味,又注重符合当代生活的真实需要。其优长之处不言而喻,一是为当代人群打造典雅华丽、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生活用品提供真正的样本,二是拓宽了振兴传统工艺路径即首先是在“实验田”中的试验工作,三是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呈现新魅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了应做的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复兴;清华大学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国家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首批承办单位之一,利用国际化大平台和设计学科教育的专业优势,在帮助传承人开阔国际眼界、提升文化和审美素养、培养工艺走进日常生活的意识以及增强现代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有了如此基础,于是就有了汇报展览。

“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于2016 年3月27日-4月3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国家文化部、国家教育部共同实施的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活动。清华大学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委托单位之一,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为此项目的负责人。笔者为研修班的班主任之一,并承担此次展览活动的记录和拍摄作品的职责。本次展览为结业汇报展,作品主要包括传承人的经典作品、创新作品和清华大学纪念品,以及创作指导教师作品,共计140套、300余件。

一、经典作品

传统工艺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能够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与艺术水平的传统技艺和技能[1]。它以手工技艺的形式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劳动形态和生活方式,更是不断运动着的活态的存在。中国的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富有特色,科学人文内涵至为丰富[2]。非遗研修班的传承人分别掌握不同门类的传统工艺技术,作品几乎涵盖了刺绣挑花、镂刻、编织、印染、印模雕刻、绘画、陶瓷制作、金属制作、髹漆,等等。这些非物质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而且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手工风貌以及不同地域的审美特色。

人们一般认为手工艺品是质朴、天真、淳厚,甚至是粗糙的,这种印象是受司空见惯的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影响而形成的。参加本次展览的作品类别多样,形式丰富,在审美上呈现出朴实与高雅、稚拙和成熟、粗犷和细腻、夸张和写实、质朴与柔媚、强烈与恬淡、简洁与反复、诙谐与庄重等各种状态。展览颠覆了许多人对手工艺的成见即错误看法。故此观众看完展览后无不惊叹手工艺的精致,这则归因于其所彰显的高超技艺、精髓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不同地域的风土面貌(见图1、图2)①。

图1 (清华美院收藏)传承项目:缂丝非遗类别:缂丝作品名称:玉兰花(俞致贞 )作者姓名:孙琳工艺/材料:缂丝、真蚕丝指导教师:王金山、李迎军、郭秋惠

图2 传承项目:景泰蓝作品名称:花序作者姓名:李静工艺/材料:金属工艺、铜胎掐丝填矿物釉料

二、创新作品

1.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高超的造物技艺,因此作品能够承载中华民族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于是导致不少传承人和受众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形质和技艺是不能可超越的,手工技艺在若干年内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加之较少关照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感知,而缺少大众市场。由于市场前景的不容乐观,所以年轻人不太愿意进入传统手工艺行业;老一辈手工艺人逐渐年老、去世,使得传统技艺加快了衰退的步伐。而事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指各族民众世代相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3],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把技艺封存在博物馆或者影像资料中,而是应该以活态的形式展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以满足当代人群的生活需求,这才能真正地继承传统技艺和延续民族精神。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普适性的审美价值显得特别重要,寻找当代人群的审美需求与传统造物审美价值的契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手工艺的载体通常是通过传统纹样以表达吉祥的寓意,至今仍然铭刻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其次,传统器型的功能在几千年的演进中特别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这些实用功能暗含在器型之中,给器物以形式的美感;再者,手工艺品出自中国各地,凸显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如果能够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当代生活之中,可以使大众生活用品更加精致高雅、美观适用、特色鲜明,乃至饱含着手工艺的情怀与技巧。

例如,徽州漆器传承人俞均鹏的作品《金玉满堂菠萝漆花瓶》(见图3)、铜器制作及鎏金传承人何满的作品《纯银一体壶》(见图4)共同的特点是将防滑、防烫的材料用于手持(拿)部位,既提高了防滑、隔热功能,并且美化了器物。再如《猴年吉祥绣片》(见图5),是澄城刺绣传承人武麦花在陕西渭南地区广泛采风、搜集各种纹案样式和各种色彩搭配,经过夸张变形、重新组合成新的猴面图案刺绣品,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象——《猴年吉祥绣片》可以成为旅游纪念品、民俗纪念品和地方形象宣传品,还可以作为箱包、服装、家居陈设、茶宠等的装饰元素,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图3 (清华美院收藏)作品名称:葫芦花瓶作者姓名:俞均鹏传承项目:徽州漆器髹饰工艺/材料:竹胎、夏布、天然大漆、朱砂、石黄等有色矿物指导教师:杨佩璋、陈彦姝

图4 作品名称:纯银一体壶作者姓名:何满传承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材料:金属工艺类/纯银指导教师:李鹤、章锐

图5 作品名称:猴年吉祥绣片作者姓名:武麦花传承项目:澄城刺绣工艺/材料:刺绣布艺/缎面、粗布、棉布、丝线指导教师:李迎军、郭秋惠

2. 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需要多元化的生活环境,其功能至上、简练美观的高科技产品要有,返朴归真、精致高雅的手工艺制品也要有。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住宅的变化引起了家居陈设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日常器具也逐渐时髦,时尚演进使人们的服饰日新月异——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这样的变化该何去何从,即如何使自己的制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行、经典与时尚共存、地域与国际同在的新样式,成了传承人必须面对的难题。手工艺要在当代发展,就应该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融合他们的审美意识,在坚守传统手工核心技艺的同时不断求新求变,这样就不会被时代抛弃。

如以家居陈设为例。蓝印花布的帐檐、被面、包袱布曾经是百姓居家的必备品,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蓝印花布骤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南通蓝印花技艺传承人吴灵姝、倪沈键在保存蓝印花布核心工艺,重新研究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之后,而将传统童子纹样概括、打散、重组、放大,形成新颖、简洁的图案,并暗含吉祥喜庆的寓意。其陈设系列作品《百子送福》(见图6)的被套、床笠、靠垫、枕头以及桌旗均呈现着简练却不简单的现代气息。桐乡蓝印花技艺传承人哀警卫的布艺作品《乌镇印象》(见图7),面料则是采用蓝印花技艺形成的无形水波型纹理,表现乌镇的印象和感受,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地域特色风格。传承人陈利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灯具》(见图8)是醴陵釉下五彩瓷与木工工艺的结合,灯罩上的岁寒三友图案典雅婉约,饱含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这些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而且还有现代形式的注入,使传承人的作品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现代生活的要求。

图6 (清华美院收藏)作品名称:青出于蓝、百子送福作者姓名:吴灵姝传承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材料:蓝印花布印染/棉、真丝指导教师:王悦、章锐

图7 (清华美院收藏)作品名称:乌镇印象作者姓名:哀警卫传承项目:桐乡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材料:布艺/蓝印花布创作年代:2015年指导教师:岳嵩、陈岸瑛

图8 作品名称:灯具作者姓名:陈利传承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材料:陶瓷创作年代:2016年指导教师:刘润福、郭秋惠

再以服饰为例。肖华在研修班学习后所创作的《披肩》(见图9),一是将传统服装配件“云肩”改造成现代披肩款式,二是采用透明真丝乔琪纱作材料,三是应用蜀绣的运针法绣成双面绣:纹案为中国传统的宝相花,展现出似蕾丝却无镂空的效果。整个披肩轻盈飘逸、双面灵动,既具时尚气息,又含东方韵味,在若隐若现间显露着含蓄高雅,表现了中国女性独有的魅力。该款式的披肩可以与各种现代服装搭配,具有极强的互融性。一方面,既可以作为新嫁娘的披肩,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另一方面,既具实用功能又极具收藏价值,因此便于市场推广。

展览中将手工技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作品,还有潮绣传承人詹惠娜的“香雪”、“清风”、“琼玉”、“金华”四君子系列旗袍小礼服(见图10),可以说是尽显民国时期旗袍的风韵,版型舒适典雅——潮绣能让服装更加精致,使穿着者的形象端庄优雅。

图9 作品名称:披肩作者姓名:肖华传承项目:蜀绣工艺/材料:刺绣、裁剪、缝纫/蚕丝线、底料为真丝乔琪纱指导教师:王悦、章锐

图10 作品名称:四君子系列-金华、清风、香雪、琼玉作者姓名:詹惠娜传承项目:粤绣(潮绣)工艺/材料:粤绣(潮绣)/麻、金银丝线、棉线指导教师:李迎军、郭秋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活态流变,是继承与变异、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结合[4]。非遗传承人正在朝活态传承的方向努力,其所创新的作品,一是对打造既具地域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大众日常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和艺术收藏品而言,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二是营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人审美追求的民族风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三是手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3.衍生

在展览中,还有一类创新作品为手工技艺的衍生品开发。一些手工技艺不可能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用品,但要使其技艺继续存活,就得在相关的文化衍生品开发上下功夫,比如剪纸。除了窗花和纪念品外,好像再无别的用途。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徐惠斌别出心裁,作品《剪纸元素餐具套件》(见图11),是将孝感地方的剪纸图案与青花陶瓷餐具高度融合的产物。这套餐具地域文化浓郁,雅俗共赏,因此2015年12月到2016年4月,其销量在10万元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资源、并运用到日常生活、普及为大众的生活用品,使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使之形成文化上的自觉,最终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自觉地使用这类产品。

图11 传承项目:孝感雕花剪纸作品名称:剪纸元素餐具套件工艺/材料:宣纸作者姓名:徐惠斌指导教师:岳嵩、陈岸瑛

三、清华纪念品

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对学校的感情则是由崇敬转变为亲近。在深入观察清华大学的花草、树木、建筑和标志,感悟校风、校训和人文精神的同时,观物取象,借物抒情,将所思所想融合在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之中。

图12 传承项目:中国(南京)剪纸国家级作品名称:清华名花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之子)作者姓名:张钧工艺/材料:剪纸指导教师:岳嵩、陈岸瑛

张钧的《清华名花》(见图12),是将清华大学标志性校门与代表性花卉相互融合的作品。其剪纸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展现了清华大学优美的校园景象和人文精神,构图饱满,图案疏密有致。作品中的银杏叶象征清华大学历史悠久,玉兰花标志清华大学学人的高雅圣洁,荷花诠释了清华大学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不同凡响,紫荆花则是兄弟之花,表现手足情深,蕴含无论世界多大,所有清华学子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整幅作品展现出南京剪纸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作品入选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纪念品系列。还有南昌瓷板画传承人胡权权的《清华国学导师》(见图13),采用传统陶瓷釉上新彩绘制,经高温烧制而成,画面能够永不褪色。作品以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的半身肖像为主题,以清华园中相关的建筑为背景,凸显清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脉。张仃先生曾为《装饰》杂志创刊号设计封面,龙舟上有四面旗帜,分别代表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因此,张仃在《张仃:根植民间》文中强调,“我主张工艺美术是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服务,要美化生活,要使生活艺术化和精致化”[5]。竹编传承人吕成认识到“龙舟”与“衣”“食”“住”“行”标识的深刻含义,通过竹编(见图14)将这些形象以立体的形式予以呈现。

图13 传承项目:南昌瓷板画作品名称:清华国学导师工艺/材料:釉上新彩/白胎瓷板作者姓名:胡权权指导教师:付斌、陈彦姝

图14 (清华美院收藏)作品名称:龙舟作者姓名:吕成传承项目:嵊州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樟根学徒)工艺/材料:竹编指导教师:李鹤、章锐

学员们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感受着清华,进而构思、创想,用自己的作品传递了深深的情怀。这种脑、眼、心、手的互动,是技与艺、道与器的结合。从传承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已然接近老一辈设计教育家希望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看到工艺美术文化的薪火相传。

四、导师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拥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历史。学院发挥设计学学科优势,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特意为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学员创立了“设计导师+史论导师”的指导模式。这就使得已经掌握传统技艺的学员,进一步了解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动向,明确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传统工艺的需求,并且增强了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导师的作品则为学员提供了思想引导和示范作用。

图15 作品名称:“如旧”系列之策马作者姓名:李迎军(导师)、武麦花传承项目:传统澄城刺绣工艺工艺/材料:平绣、亚麻

服装系李迎军导师的“如旧”系列服装(见图15),采用中国传统平面制衣手法,将棉、麻、毛、牛仔等材料以不同明度的高级灰拉开色差。其图案是以敦煌壁画的内容为元素,在保留传统纹样韵味的前提下,转换成现代图案样式,再以简洁的形式表现。其所完成的图案,融合了不同类别的传统刺绣技艺与缂丝工艺——孙琳在作品“飞天”中,用缂丝工艺将纹样展现得轻盈优美;詹惠娜的“神鹿”“山虎”“天音”三件作品结合传统潮绣工艺,強化了凸凹有致的浮雕效果;武麦花的作品“策马”,运用澄城刺绣,使图案与平绣高度结合,表现了断中有连的效果;龙禄颖的作品“神鹿”使精仿羊毛与苗族打籽绣融合,其触碰球状团的刺绣籽肌理有一种气韵的荡漾感——导师李迎军充分发挥几位传承人的技艺优势,强调了每一件作品的不同气质,使服装呈现着时尚中见传统、传统中显新颖的特点、特色。

图16 作品名称:家书红包作者姓名:原博(导师)传承项目:传统手工造纸的现代转化(纸产品研发)工艺/材料:手工造凸凹纸(太阳纸)

视觉传达设计系原博导师将手工抄制纸(张)与折纸技艺、现代印刷工艺结合,制作了系列创意纸品(见图16)。旨在从技艺的角度重新认识纸的价值,借助设计将手工纸与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链接。其信封用纸是手工抄制纸,其山猴图案原本是原老师专为猴年设计、以烫金工艺印制而成——精致的烫印与手工抄造的凹凸纸在质感的对比中相得益彰,让观赏者能够迅速接触到纸张所蕴含的自然美、工艺美,感受到技艺带给人的心灵愉悦和感动。

陶瓷系刘润福导师的《青白淡彩海带纹细口壶》和《青白淡彩海蘑菇纹细口壶》(见图17),运用传统的柴烧技艺和成型技法,探索具有现代气息的纹案样式,表现了当代的人文情怀。

图17 作者姓名:刘润福(导师)作品名称:青白淡彩海带纹工艺/材料:陶瓷细口壺、青白淡彩海蘑菇纹创作年代:2015年细口壺

图18 作品名称:呼吸作者姓名:李鹤(导师)工艺/材料:铸铜贴金箔、竹

雕塑系李鹤导师的作品《呼吸》(见图18)为极具当代艺术特色的人体雕塑。在其指导下,银铜器制作及鎏金传承人何满的雕塑作品使用了铸造加贴金箔的工艺手法;嵊州竹编传承人吕成则将竹丝编附于雕塑作品之上——李鹤导师旨在尝试将当代雕塑与传统手工技艺的结合,其作品表达了人的身体(肉身)从大地中来,与大地接触、吸收万物的营养,呼吸天地的精华,世间辗转一瞬间,究竟能留下什么,无疑是承续,即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延展。

导师为学员理顺传承与创新关系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传承人进入清华,给清华师生带来了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让美术学院的师生不出校园,就能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手工技艺,对学院派传承手工艺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通过非遗进清华成果汇报展,能使传统手工技艺与艺术、学术、现代设计以及当代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以活态形式运转、发展与继承。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念,其作品不仅宣示了传统技艺的精华,而且结合当代生活创造出实用的新产品。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和造物理念,对营造东方神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连接百年来几乎断裂的传统,让传统的造物思想和造物技艺在当代生活中重放异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延伸和发展,而此次展览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尝试和探索,其尝试和探索是相当成功的。

注释

①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2] 华觉明,李劲松.中国手工技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郑州,2014:2.

[3]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组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3.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65.

[5] 张仃,李文儒.“张仃:根治民间”[J].紫禁城. 2009(04):23.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Tsinghua :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of "Craftsme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ining Program"

The works in the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of "Craftsme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ining Scheme" not only rema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quality, but also conform to the real need of the contemporary life. Its superiority is self-evident, fi rst provides real sample for creating elegant, gorgeous, pristine, nature, and quiet supplie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the second is to broaden the path of revit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that is the experimental work in "experimental fi eld", the third is to 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in contemporary, and the work should be done has been do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vitalization;Tsinghua University

J026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4.010(0057-09)

2016-06-08

2013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3GGJS-226)。

赵汇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作品名称清华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素描画展示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双鱼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创新·未来2018 届纺织品设计本科生毕业展
2016届本科毕业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