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对策研究

2016-09-08 09:31李维梁高雅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供给协同企业

李维梁,高雅

(1.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对策研究

李维梁1,高雅2

(1.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既要激发创新主体的供给推动力,也要注意创新客体的需求拉动力。破除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的阻碍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投资主体和市场环境的整体改善。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涵盖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的一个整体,包括最终消费者的产业外部需求拉动、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政府制度的产业外部供给推动和技术开发者的产业内部供给推动等四个子系统。只有各类主体不断竞争合作完善供需协同机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稳步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供需协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供给推动力;需求拉动力

一、研究综述

创新研究经历了从“科学推动”、“技术推动”、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推拉双动”,到创新的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反馈“链环回路”的过程,形成了“系统范式”,开始关注创新系统的非线性作用和复杂性。鉴于硅谷的持续创新发展情况,研究者提出了“创新生态”概念,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报告正式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总括性核心概念提出来[1]。企业创新模式的演化脉络则经历了从创新源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封闭式创新即企业创新1.0阶段,到企业广泛获取来自企业外部的创新源的开放式创新即2.0阶段,再到更加重视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的嵌入/共生式创新即3.0阶段的演化过程,完整实现了从原始创新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的转变。创新3.0阶段体现为产学研用的“共生”以及政府、企业、大学院所和用户的“四螺旋”[2]。从逻辑上来说,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展到产业层次上,就形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其性质主要体现为系统性、多样共生性、动态性、演化性、栖息性。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创新生态群落以及创新生态内、外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协同共生。内部环境子系统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子系统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创新群落子系统主要是指创新生产者、创新消费者、创新分解者[3]。

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产业创新研究中,体现了在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创新已经不是单一个体甚至是企业或科研院所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从产业层面、区域层面甚至是国家层面上构建协同共生、动态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由要素、资本到创新的顺利转换和过渡,才能完成的系统性任务。在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既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供给侧推动力,也要激发产业创新客体的需求侧拉动力,更要重视发挥居于核心位置的企业作用——运用价值分配和利益机制协同创新系统内的所有主客体。

二、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

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其活动串联起来称作企业的价值链,行业内各个企业的价值链构成了产业链[4]。产业链的互相整合、互相连接、互相作用并良性发展演进,就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需求拉动力是企业创新源泉,供给推动力是企业创新保障。必须从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以及产业链所处环境的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两个角度出发,才能构建和完善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其发展必须重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整合,形成“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1]。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角色,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系统内部,而是涵盖从市场需求、基础科研、研发试制、金融投资到资源平台等各类社会和市场主体。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必须具备定向性扫描吸收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整合性技术开发协同创新能力,规范性的以价值分配为核心的治理能力,市场主体的并购、合作研发以及价值共创行为能力等[5],这些能力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进化生命力的保障。

图1 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

科技创新供需不协调、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追求短期利益、创新环境不完善和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本质上说明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还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完善价值分配和利益机制等序参量发挥协同作用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影响创新驱动力的发挥。破除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的阻碍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投资主体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协同优化,这个过程就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推进逐步形成的过程[6]。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涵盖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的一个整体,包括最终消费者的产业外部需求拉动、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政府制度的产业外部供给推动和技术开发者的产业内部供给推动等四个子系统。而企业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位置,运用价值分配和利益机制协同创新系统内的所有主客体。

(一)最终消费者的产业外部需求拉动子系统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企业始终抓住用户需求来挖掘和提供创新点,发挥产业外部需求拉动力。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有了巨大的增长,2014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各项社会保险事业也逐步完善,从城镇到农村都享受覆盖面逐步扩大的公共服务,引发居民消费爆发性释放。2015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了60%以上,而且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从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30.6%①。居民消费重点从排浪型向个性化升级转换,从基本的吃住行产品转向了高端的绿色有机产品、改善型住房、差异化交通工具以及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旅游、学习进修等。由于累积性的社会发展及环境问题的存在,居民互联网产品和安全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如食品检测、清洁饮用水和空气制备、家用监控和远程家电控制等“大智云移物”产品正逐渐进入寻常消费者家庭。但我国大多数传统企业还停留在满足普遍性需求的层次上,满足这些升级转换后的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还不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拉动是产业创新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而能够准确感知、认识、发掘产业外部需求拉动力并满足最终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就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居于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制定规则和制度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并主导整个系统的演进。当然,企业创新还需要其他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的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子系统

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是提供产业创新技术支撑和激励的重要一环。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区域,硅谷提供了组织消费者产业内部需求拉动的最好样板。硅谷激励技术创新的机制主要有三类:产学互动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联合企业机制[7]。这些机制确保和激发了产业内部需求拉动作用的发挥。最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升级转换为产业内部企业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方向,当然有些消费需求升级转换并不需要颠覆性创新来满足,只需要通过及时准确地把握消费需求的细微变化,采取局部创新就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新兴产业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升级转换的重点领域,2015年我国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②。新兴产业创新需要企业紧跟基础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或者根据最终消费者需求变化向基础科研机构提出攻关要求,也需要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和提高科学技术的扩散力度、广度和深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需要风险资本参与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供利益分配机制和退出机制,以激励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力量开展成果转化并带来高额风险溢价。产业内部组织消费者之间的合作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分配的、长期博弈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内部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联合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具有自组织性质,其创新文化作为慢变量需要利益分配作为快变量加以引导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文化是集群内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非正式制度,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产业外部正式制度供给的推动。

(三)政府制度的产业外部供给推动子系统

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供给并获取回报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等创新环境来推动其实现。在产业供给整体过剩的宏观条件下,企业竞争正由单纯的价格为主转向以核心竞争力为主,而企业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不规范、不正常的市场竞争是阻碍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原因,企业创新投入需要较长时期的累积才能发挥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被侵权仿造而诉讼成本又居高不下,将会导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减少,而代之以模仿型、傍靠型的假创新和伪创新,倾向于搭便车来获取短期收益。

通过制度供给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倒逼机制可以促进社会层面尤其是企业采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创新来驱动企业发展,提升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和能力。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时,政府最适当的角色是鼓励创新、鼓励竞争,推动产业升级,而非提供使产业逃避进步的“扶持”[8]。政府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万能”地精确提供产生正向激励的补贴或优惠,而一些“短视”的保护政策更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向激励,降低企业生产率并无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会导致因无法满足需求而引发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提高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基础性和外部性强的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投资,为企业技术开发创造条件并增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含量,等等,将极大地助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

(四)技术开发者的产业内部供给推动子系统

技术开发是运用新的业态、新的组织和新的商业模式等综合性制度将新出现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需要建设集群式、网络式、复合式的产业生态系统来促进成果的转化进程。技术开发者是链接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的桥梁,确保创新的持续涌现需要畅通的技术市场化渠道来实现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技术开发者、企业载体、具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者的协同配合,完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链接通道,形成产业内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供给推动力。

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力资本,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人才聚集的产出物。作为技术开发人才重要载体的企业研发活动具有双重性,即创新与学习,而学习与后续创新的能力直接相关[9],知识累积需要企业处于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环境,融合“干中学”和“学中干”来转化知识成果。成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往往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科研院所、创新创业人才、风险投资者、科技市场信息和政府公共服务等,发明创造、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被技术开发者识别、使用、推广,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和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因此,要注重技术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链接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的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才能为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面向市场开发产品提供智力支持[6],形成产业内部供给推动力,解决技术和市场“两张皮”的问题。

三、供需协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

要明确政府、市场、企业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上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边界,供需协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一)从供给侧提高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应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形势严峻条件下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区域均衡、创新驱动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而提出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从供给侧来看仍然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原创知识产权欠缺、知识成果转化转移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必须从供给侧方面提高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力。

一是从企业角度来说,要树立品牌意识,以永续经营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品牌是产品在持久的生命周期中所形成的消费者的一种忠诚度,而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将给品牌带来压力,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消解这种压力。二是从市场角度来说,要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保护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应对竞争压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意识和法律环境,降低诉讼成本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三是从政府角度来说,要坚持高端引领、梯次开发、以用为本,健全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柔性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研究。首先要形成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综合运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形成创新的人才高地,使得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其次要破解基础研究机构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增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向个人倾斜的程度,建立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合作双赢、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并加强市场监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拉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距离;最后还要继续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财物支配权和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为企业创新营造适宜环境。

(二)从需求侧提高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拉动力

把握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转换的现状和趋势,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满足消费者全方位、全周期的消费需求,企业要破除短缺型经济思维和改善短尾式生产形态。政府必须从需求侧方面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拉动力,引导全社会摒弃短视性行为模式和营造组织消费者之间的需求闭环。

一是企业要注重产品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在开放的全球化买方市场中重视消费者思维的转变,以高端、前卫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消费需求心理,吸引消费者从国际市场回流;中小企业要在长尾市场中满足小众消费者的需求萌芽和特殊需求,以区域性市场为蓝海,运用O2O线上线下方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个性化、接触化、细分化,来激发市场需求活力。二是政府要注重引导长期性消费行为模式,要降低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区域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成本,激发全社会稳定、理性、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对于符合减排、绿色、生态要求的消费需求给予保护和支持,对于浪费、污染、重复的消费需求给予控制和监管,为企业创新指明方向。要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三是要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方面营造组织消费者之间的需求闭环。在互联网环境下,组织消费者已经走出传统的以物流为核心的产业关系,正在走向以信息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关系,而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共享来营造满足组织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产业环境,解决产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完备问题,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三)供需协同助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协同机制形成过程是序参量对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自组织的关键环节,发现并重视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序参量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并完善的最短路径。序参量联系各个系统要素并决定各要素作用的发挥程度,在一段时间内,序参量具有稳定性[10]。基于这一原因,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需要一定的规则或制度安排来形成有序结构,才能够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技术扩散理论认为创新研发高地将会向周边区域扩散创新、辐射创新、带动创新,但实际上这些区域的创新火焰持续高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金集聚,其原因就是已经形成的独特创新生态系统,使得创新者无法离开系统而独立存活或发展。

一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创新的扩散力度和广度受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布局建设一批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平台。首先要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从重大科研设施开放、关键技术协同开发、知识技术共享等方面强化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公共服务平台是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公共产品,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制度性供给。其次要构建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和人才依靠价值分配产生凝聚力而形成共生关系,信用信息是市场主体合作的基础,也是市场主体竞争的保障,是确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向演进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加大投入,以大数据思维不断开放整合数据,构建完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提高信用信息服务能力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性制度成本,提高创新收益,减少创新阻力,形成创新动力,减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渠道开拓、股份变更、转板上市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企业发展上升通道。

二是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开放共享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而环境是促进创新创业力量成长的适宜气候、土壤、温度、湿度。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开发、推广中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产业政策定向精准地扶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投向,加强信贷支持积极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的产业创新领军人物,以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和生活待遇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以主导产业为发展方向带动创新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本地化、网络化表现形式,是产业内知识、技能、信息累积效应和合作效应的载体,也为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着竞争压力和动力。要不断整合消费和生产市场信息,推动产业系统内企业集体研发。要注重挖掘和支持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建立横向和纵向产业创新链条,形成网络化创新机制,提高产业集群合作竞争能力。要加快培育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协作能力,降低创新创业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

三是要加大汲取新技术新理念的力度。重视开放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要对接汲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融合改造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竞争优势。注重改变偏保守和稳健的传统文化理念,采取错位、争位、借位等策略来准确定位区域发展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大与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对接,打开创业天窗,捅破创新天花板。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金融创新,通过创设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和创新引导基金等措施来破解资金对创新的瓶颈制约。更加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产业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互动融合,继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投入资金和研发力量,尽快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创新人才和技术方面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发挥国际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在海外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研发活动。

四是要确保价值分配发挥协同作用。价值分配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是促进产业创新生发、传播、分享的内生性动力源泉,是确保供需子系统有序协同作用发挥的序参量。价值分配需要完善鼓励研发投入、促进合作配套、稳定利益获得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形成合理预期。政府提供的正式制度安排是制度供给的主要手段,非正式制度的协调也需要政府正式制度的逐渐介入并发挥其指导和引导作用。正式制度侧重于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市场利益和个人财产利益的保护,非正式制度侧重于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利益分享谈判机制。构建符合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制度体系,通过高效率的制度供给产生协同效应,可以促进和保障创新知识的市场供给和优化知识资源配置,解决市场失灵,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结论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从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创新支持等方面逐渐完善并形成供需协同机制。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创新源泉,全球化时代各国(地区)间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包括研发、管理、金融、贸易、法律等各类创新人才聚集,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第一步。创新环境是创新创业大潮兴起的风暴眼,是促进创新力量茁壮成长的适宜温度、湿度和肥沃土壤,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助于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体系,完善官产学研企相结合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第二步。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政府要实施包括研发、空间、融资、营销、政府采购等在内的综合支持政策,推动科研设备共享、基础研究成果和基础资料储备、政府拥有大数据的最大限度开放,协调配置区域优势资源和开放信用信息形成创新支持体系,投资建设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和创新引导基金来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第三步。

注释:

①统计局长:2015年恩格尔系数降至30.6%连降三年,http:// money.163.com/16/0119/12/BDML0SD000252G50.html.

②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

[1]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2]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

[3]何向武,周文泳,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科技与经济,2015(4):31-35.

[4]杜鹃.基于生态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模式及效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吕一博,蓝清,韩少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J].中国工业经济,2015(5):148-160.

[6]李维梁,赵艳娟.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市场化过程的对策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s1):73-74,106.

[7]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2000.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7.[9]鲍新中,屈乔,尹夏楠.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6(7):167-172.

[10]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5.

[责任编辑:张兵]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Supply&Demand Coordin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Wei-liang1,GAO Ya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Jinan 250014,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Jinan 250103,China)

It needs not only to stimulate the supply driving forc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ubjects,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mand pulling forc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bjects in order to build industrial innovative ecosystem.It also need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society,investment subject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obstacles to the full play of the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model of supply and demand coor⁃dination is a system which covers the demand pulling force and the supply driving force.The system consists of four subsys⁃tems:industry external demand pulling of end consumers,industry internal demand pulling of organization consumers,indus⁃try external supply driving of government system and industry internal supply driving of technology developers.Only all kinds of subjects improve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rough continuou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and make a joint effort from the two sides of demand and supply,can we build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steadily.

supply and demand coordination;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supply driving force;demand pulling force

F260

A

1007-5097(2016)11-0180-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6.11.026

2016-09-19

山东行政学院重点科研课题(YKT201504);山东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项目(JCZX15Y17)

李维梁(1976-),男,山东安丘人,副教授,硕士,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高雅(1988-),女,山东安丘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供给协同企业
企业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企业
企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