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成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主要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及中共中央有关文献。写作过程中,胡乔木大量直接引用了毛泽东有关论述。刘少奇对胡乔木初稿进行了大量重要修改和充实,毛泽东对文稿做了最终审定。该书虽然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观点。该书确实不宜看成胡乔木的代表作,但也不能就此否定胡乔木的重要作用。应该将该书看成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共同完成的中国共产党简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毛泽东; 刘少奇; 胡乔木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8-0042-0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十分关注。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反映的是毛泽东、刘少奇的观点,实际上是他们合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不能看作胡乔木的代表作。[1]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的论者表示赞同,也有论者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胡乔木独立完成的,确实是胡乔木的代表作。[2]仔细研究相关资料以后,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有偏颇之处。
一、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马列学院写作的“党史提纲”
“1951年党成立30周年时,为中央写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乔木的头上……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3]杨尚昆的这段回忆,一直被人们作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经过的权威史料来引用。杨尚昆当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的讲话具有比较高的权威性。根据杨尚昆的观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最初就是胡乔木写的“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学术界就此认为,该文是胡乔木为刘少奇写的一篇讲话稿。程中原根据中央档案馆所存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打印稿上的批语得出该文并非作为刘少奇讲话稿的结论。[4]有论者提出批评:“如果未对杨尚昆的回忆和刘少奇的批语缘何有如此差异,以及从前者到后者中间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作出分析和考察,仅凭刘少奇的批语就断定《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是胡乔木为刘少奇写的讲话稿,说服力不够。”[2]实际上,这是无需解释的问题。因为杨尚昆只是知情者,而刘少奇是当事人。知情者几十年后的回忆,当然没有当事人当年的批语可靠。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文稿?《胡乔木书信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1951年4月1日,胡乔木与杨尚昆“联名”“致中共中央”:“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宣传内容着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胜利,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奋斗的伟大、光荣、正确……以上意见请速批示。”[5]73-74由此看来,正是由于胡乔木与杨尚昆的提议,中共中央才决定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值得注意的是,这封信件不仅提出了写作建议,而且提出了写作的思路。
可是,《杨尚昆日记》却没有相关记录:“4月1日 星期日 晨9时半偕同两侄女、小二去颐和园玩。今日天气甚好,园内游人也不少,约有数千。有名的玉兰花正在含苞待放,约再一个星期定可看花了。经排云殿顶再下到后湖,经益寿堂下出大门。这样游览一周时已下午1时了。到香山李质忠处午餐,下午3时返回,睡了一觉,颇乏。今日之游甚好,可惜伯钊未去,京儿在家补习功课亦未去。夜间聂夫妇来坐,闲谈约1小时,他们就回去。小二今日仍在家,决定明晨去学校。约10天的感冒稍愈,今日走了一下,虽觉疲乏,但精神尚好。天气已暖和,今后每星期都应外出走走,避免在家中招待客人。”[6]84-85日常琐事记载都如此详细,与胡乔木“联名”“致中共中央”,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会没有任何记录?
杨尚昆4月2日致刘少奇、周恩来、陈云信可以解开这个谜团:“此件(指‘致中共中央信函——引者)系根据主席与乔木同志口头指示,由办公厅召集了一次座谈会拟定的。”[5]75杨尚昆明确指出“由办公厅召集了一次座谈会拟定”,《胡乔木书信集》在收入的胡、杨致中共中央信函注明“据铅印件排印”,[5]74也就是说并非依据杨尚昆、胡乔木手迹。由此看来,这封信函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其他同志在座谈会后整理并以杨尚昆、胡乔木的名义上报的。杨尚昆特地说明信函是中央办公厅“根据主席与乔木同志口头指示”拟定的,可惜“口头指示”具体内容已经无从查考。可以肯定,“指示”不可能很具体,具体方案应该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拟定的。否则,中共中央办公厅没有必要专门召开一次座谈会进行研究。刘少奇接到信函后,随即批示:“同意。送主席阅。”[7]229毛泽东于4月13日阅后批示:“同意,退尚昆办。”[5]75至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正式“立项”。由此可见,“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提议,刘少奇、毛泽东先后批准的。
那么,刘少奇为什么一再修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稿件?一般认为,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极为重要。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刘少奇当时兼任马列学院的院长。[8]既然“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负责《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起草工作就是马列学院院长——刘少奇份内之事。起草纪念会上的讲话稿一般秘书就可以完成,而“党史提纲”的写作只有精通党史的人才能胜任。毫无疑问,《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起草者必须对它十分熟悉。胡乔木恰恰具备这个条件:“我当时是毛主席的秘书,作为助手,对《决议》(《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始终参与其事。《决议》的起草从头到尾是毛主席主持的……很多思想都是他的。”[9]正因为如此,杨尚昆才会说胡乔木是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二人选。也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才会抽调胡乔木担任《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起草人。
胡乔木完成初稿后,随即交刘少奇审阅。为了进一步完善文稿,刘少奇决定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刘少奇1951年6月13日写下了如下批语:“这是乔木同志写的准备作为党的30周年纪念在国内外发表的党史资料,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请各同志即刻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为盼。”[7]491刘少奇的批示不仅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党史资料”(不是讲话稿),而且告诉我们刘少奇此时已经“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这就清楚地表明文稿是马列学院的“集体著作”,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并不是为刘少奇起草庆祝会上的讲话稿,而且也说明该文不是胡乔木的“个人著作”。有论者以杨尚昆回忆录为依据来否定刘少奇批示的可靠性,这种做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杨尚昆只是对此事有所了解,而刘少奇是当事人,当事人自然更清楚。况且,回忆史料只能作为佐证,时隔多年的回忆自然没有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可靠,这是无需论证的常识。
二、胡乔木主要按照毛泽东有关论述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要总结建党30年来的历史和经验,担负的是宣传中共党史的政治使命。由于事关重大,为慎重起见,必须分发给各有关同志征求意见,然后根据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这是党处理涉及重大题材和负有重要使命的文稿时所采取的一贯做法,以胡乔木时任中宣部部长、新闻总署署长、毛泽东秘书的特殊身份来说,更应如此。”[2]有的论者的分析显然不够全面,因为“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文章定位是作为宣传、学习中共党史的材料,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个人学术专著(尽管可以个人名义发表),而必须按照中共中央的规范表述进行写作。”[1]那么,胡乔木究竟是如何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
1942年3月20日,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我觉得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大革命时期是第一个阶段;内战时期是第二个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是第三个阶段。这个分法是否妥当,大家可以讨论,我只是作为一个意见提出的,不是中央决议。”[10]400《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样划分中共党史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奋斗历史可以分作四个段落来叙述,即:(一)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七年);(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一九三七年);(三)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九四五年——)。”[11]57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完全沿用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划分方法。此外,毛泽东强调:“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顾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 [10]399-400笔者反复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正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进行写作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仅5万余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涉及毛泽东的有关著作有18篇之多。论述重大历史事件时,一律依据毛泽东以及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甚至直接大段引述相关内容。在论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时,胡乔木这样表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毛泽东同志把一九一九年当作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并且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在这部有历史意义的著作中,着重地发挥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已经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学说……列宁和斯大林又都对东方的民族问题作了多次最深刻的指示,正是这些指示,构成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出发点。”[11]12在论述大革命失败后的“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时,胡乔木这样表述:“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所说,‘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11]25在论述“在蒋介石的统治之下,民族资产阶级也比以前受了更多的压迫”时,胡乔木这样表述:“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二八年总结当时的情势说:‘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的统治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26类似的引述,比比皆是。更为典型的是,在论述新中国的方针政策时,胡乔木引述《论人民民主专政》内容多达600字。[11]66-67在论述“三十年的基本总结”时,一次直接引用竟然多达1400字左右。[11]73-76这样大篇幅引述别人的论述,显然不是个人学术专著的写作方式。
有论者就此评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借毛泽东的论述用于理论分析,不是绝对不可以。因为领袖人物站得高看得远,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往往深刻、精辟,往往比较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以当研究者觉得自己的分析不如领袖的分析深刻时,引用领袖人物的分析,是自知之明之举,有某些合理性。但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能用经典作家的论述来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12]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胡乔木不是普通学者,他是中宣部部长、毛泽东秘书,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宣传办法”[5]74提出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可能作为一部普通的史学专著进行写作。笔者反复推敲,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根据毛泽东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中共党史划分为几个阶段;其次,搞清楚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对各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的论述;最后,根据写作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取舍。这样的写作方法,实际上是对毛泽东的有关论述进行的系统整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教材,按照毛泽东的有关论述进行写作,既有很强的权威性,又可以让普通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按照毛泽东及中共中央有关论述进行论述,是当时条件下写作中国共产党历史著作的必然选择。精通中共党史、熟悉中共中央文献及毛泽东论述的中宣部部长胡乔木采取这样的写作方法完全在情理之中。
三、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补充了自己对中共党史的认识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以20页的篇幅收录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稿的修改”,《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共801页,51.6万字,由此推断这部分内容大约为1.3万字。编者特地注明:“本篇收入的是刘少奇两次修改中较为集中的部分。文中的宋体字排印的是刘少奇加写和改写的文字,用仿宋体排印的是毛泽东加写和改写的文字。”[7]484经过仔细比对,笔者发现毛泽东只是进行了很小的修改,比较明显的修改是,将“临时中央到达红军根据地后,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特别是对于红军的领导”修改为“临时中央到达红军根据地后,虽然已与在红军中及革命根据地工作的中央委员如毛泽东同志等相汇合,组成了正式的中央机关,但是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特别是对于红军的领导”。[7]475
相对而言,刘少奇的修改就全面得多。据《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编者的统计,刘少奇总计修改480余处。那么,刘少奇究竟是如何修改的呢?请看:“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党度过了极端严重的反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方面,敌人企图完全消灭我们党,我们党和敌人进行了极端艰苦、复杂和英勇的斗争;另一方面,党在克服了右倾的陈独秀机会主义之后,又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几次侵袭,以致处于极端的危险之中。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和他异于寻常的忍耐性与遵守纪律的精神,党终于充分圆满地克服了党内机会主义的错误,脱离了危险的地位。这样,使党在十年的反动时期,虽有内外敌人的侵袭和打击,却在全国范围内用革命精神教育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保存了党的革命的旗帜,并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和一部分革命根据地,保存了党的大批的优秀干部和数万党员,积蓄了大量的革命经验,特别是关于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经验,用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全国规模的抗日爱国战争和新的国共合作。”[11]41在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描述中,仅有“积蓄了大量的革命经验,特别是关于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经验”[7]477出自胡乔木之手,其余部分均由刘少奇亲自加写。
再请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日时期就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企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保存和积聚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依靠苏联和英美及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打败日本后,坐收渔人之利,然后举行反共战争,消灭共产党,建立它在全国的黑暗的独裁统治。为了这个目的,国民党反动派把外国援助国民党抗日的武器都保存下来,作为反共之用。因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危机就立即威胁着全国人民。美帝国主义在日本投降后,企图代替日本在中国的地位,控制中国广大的市场,使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为了这个目的,美国就要援助国民党去消灭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美国实现这个目的的最大障碍。国民党也要依赖美国的援助才能进行反共内战。美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勾结起来,积极地准备对于人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1]57这段分析国民党政治心理的经典论述,是刘少奇进行彻底改写的结果。原稿仅保留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和“积极地准备对于人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两个短语。此外,刘少奇还特地将“积极”修改为“积极地。”[7]481可见,刘少奇的修改是极为精心的。
毛泽东、刘少奇(主要是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进行了精心修改甚至重新写作了其中关键内容。经过反复比对,笔者发现刘少奇的修改主要集中在胡乔木自己独立写作的部分,而对按照毛泽东以及中共中央表述写作的部分基本不加改动。这就是说,刘少奇在毛泽东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自己的观点。经过刘少奇精心修改后,毛泽东进一步修改并定稿。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代表了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30年奋斗历史的基本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确实是毛泽东、刘少奇合著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简史。胡乔木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花费了大量心血,对党的领袖关于中共党史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得党的领袖关于中共党史的论述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化,但不能就此认定《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胡乔木的个人作品,自然也就不能把它作为胡乔木的代表作。不过,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胡乔木在这部书写作中的贡献。笔者认为,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看成是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的合著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相关问题再探讨[J].党的文献,2011,(3).
[2]张金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相关问题再考[J].党的文献,2013,(2).
[3]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2.
[4]程中原.《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与发表经过[J].党的文献,2009,(1).
[5]胡乔木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2002.
[6]杨尚昆日记(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84-85.
[7]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刘少奇年谱(下卷)[M].人民出版社,1996∶154.
[9]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人民出版社,2003∶66.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400.
[11]胡乔木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57.
[12]杜玉芳.胡乔木与中共党史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89.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