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精神的核心。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等角度,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落实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生主体;高中历史教学;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部分课堂现象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由市里教研机构组织的观摩课,是位青年教师讲授的《辛亥革命》,下面简要描述一下听课所观察到的两个现象。
现象一:这位老师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①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能成功吗?②你如何评价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这些问题比较有思考价值,但需要进一步思考:①是否都适合拿来作为探究活动?②一节课有没有时间完成4个探究活动?③仅仅提出问题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设计?④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否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活动实则成了简单的课堂提问,没有活动的组织,更缺失探究的意义。
现象二:这节课老师的问题很多,整节课大约提了30多个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让学生单独回答,其他问题由学生共同回答。
问题教学法使得课堂氛围显得比较活跃,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否有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课堂上的“动”与“静”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度把控问题的数量,需要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跟着“动”起来。
这些做法都在努力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痕迹,突显学生的地位。但显然这些教学现象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备课的不同,在于能否以“以学生为中心”或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性,教师应该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教学设计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20世纪末被提了出来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课程改革的灵魂。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理论思维逐渐形成;二是具有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具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要遵循这一时期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大胆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简要地从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活动、教学反思几个角度谈谈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三维目标”。历史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的发展。教学设计制定课时目标时要以历史课程目标为指导,但两者又是不同的。课时目标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历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多数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将课时目标也完整地表述为三维目标,不仅显得臃肿、累赘,大多流于了形式。这种没有考虑学情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达成,最终让其形同虚设。因此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列不如综合,将“三维”的思想隐性地渗透到教学目标的阐释之中,撰写教学目标时将三维目标的形式抛去,将三维目标的意识留下。
教学目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在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首先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否则定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本应是“泪点”的环节可能会变成“笑点”。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群体,更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如《辛亥革命》一课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①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分析并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②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价;③通过分析材料、探究活动能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④通过了解背景材料能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⑤通过分析补充材料尝试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分析整个专题去理解辛亥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其中①-④点适合大部分的学生,第⑤点适合历史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2、教学难点的设计
教学设计往往需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逻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情况。但教学难点的设计应该将学生的情况放在首位。何为教学难点,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而这样的问题恰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精心构思的地方,处理方式往往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教师创造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并设计合理的问题探究去解决。例如:《辛亥革命》一课,学生对法制的问题接触较少,并且对短时段和长时段看待历史事件影响的思维方法不熟悉,理解相关问题可能就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可以考虑设计为:①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正确评价这一法律文件;②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取得收获。教学活动要根据学情来设计,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材料,让学生清楚活动过程并留够活动的时间,教师要适时的引导、给予帮助并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如前面提到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考虑将探究活动精减为两个:①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能成功吗?②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首先,老师需要精选史料让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需要提供关于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及武汉兵力情况的相关史料,第二个问题需要提供辛亥革命前后各种社会现象的相关史料。如以下史料可供参考:
材料一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了已经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力量不可能轻松完成新阶段的这些任务有帝制复辟,有军阀作恶,有政府卖国,有社会黑暗,有官僚贪渎,有种种社会问题,这是正常的幻想革命之后一下子光明起来,太平起来,幸福起来,才是不正常的。
——李良玉《失败的革命?—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被服兴,翎服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其次,老师应安排好探究活动的方案,怎么讨论,最后怎么呈现讨论结果等,尽量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和相互合作等方式参与课堂。
4、教学反思的撰写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有效思考和总结教学设计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所以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包括每节课后的反思和一个阶段的教学反思等,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指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观自己的得失,思考并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和不足,提出今后的教学设想和设计,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得失,这使得教学反思并不完整。教学设计经过课堂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所谓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学习的效果,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生成的各种教学问题等,都是教师课后应该思考的方向。这样的教学反思才能使得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该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其具体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活泼、可爱、有自主意识、有积极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特征去进行教学设计,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活跃、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引导學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回味,让学生从历史课堂中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赵亚夫.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3).
[6]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作者简介】
王庭婷(198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泸州二中高中历史教师,中教一级,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5级历史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