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芬 陈耿文 侯冶海
摘 要:该文研究了酱油产品的体态澄清度与原料利用率及菌体自溶的关系,结果表明:黄豆在121℃下蒸煮20min,原料夹生率达到6%以下;在原油灭菌工序中利用菌体的自溶,先缓慢加温至45℃并保温40min,再加温至80℃后冷却,产品的体态澄清且理化结果达到特级酱油的指标要求。
关键词:广式;高盐稀态;蒸煮;自溶;澄清度
中图分类号 TS2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40-03
Abstract:The clarity of soy sauce is related on the utilization of raw material and bacterial autolysis. The soy is stewed 20min at the temperature of 121℃.The raw rate of the raw material falls to 6% below. We can use bacterial autolysis at the sterilization of crude oil. At first,the soy sauce is heated to 45℃ and keeps for 40min. Then,the soy sauce is cooled after heating to 80℃. The soy sauce is clarified and the result of physicochemical is according with standard of super sauce.
Key words:Cantonese-style;High-salt and diluted-state;Stewing;Autolysis;Clarity
酱油是我国的传统调味品,年销售量达600万t[1]。在相关人员的研究下,酱油品质得以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增多,但其在货架期内出现二次沉淀现象仍是亟需解决的行业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通过过滤方式、增添促沉剂、调整加温温度等方法,产品的沉淀问题有所缓解,但其风味、颜色等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酱油逐步进入国内市场,消费者对酱油产品的氨基酸含量、产品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2]。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提高产品的体态澄清度,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本文主要通过优化广式高盐稀态酱油的加工工艺,研究合适的原料蒸煮时间,提高原料利用率,并保证天然油的体态澄清度,同时利用菌体自溶,设置温度梯度进行灭菌,促使可溶性蛋白质充分变性沉降,提高酱油产品的澄清度,保证产品风味。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料 非转基因黄豆、小麦粉、食盐、水、米曲霉。
1.2 设备 连续蒸煮机、制曲机、发酵罐、板式加热器、烛式过滤机。
2 酿造工艺
2.1 酿造工艺流程 广式高盐稀态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见图1。
2.2 泡豆 非转基因黄豆用自来水浸泡8~10h,豆水比为1∶2.2。泡好的黄豆饱满无白心,以便在蒸煮时达到适度变性。
2.3 蒸煮 蒸煮压力为0.1MPa,蒸煮温度为121℃,蒸煮时间为0~120min,在蒸煮条件下使原料适度变性,促使可溶性物质生成。不同蒸煮时间对黄豆的夹生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当蒸煮温度为121℃时,原料夹生率在20min后达到6%以下;氨基酸含量达到0.6g/100mL。
2.4 制曲 迅速将黄豆冷却至40℃以下,满足接种的需要。出于对菌种发酵所需营养成分及酱油产品风味要求的考虑,需要增加小麦粉及米曲霉菌种,两种原料以1∶0.5的比例与菌种进行混合。其中,菌种的添加量为黄豆量的0.05%[3]。之后在发酵池中对料曲进行低温通风制曲,将蛋白酶酶活力及孢子数作为对料曲发酵完全的判定指标。要求料曲均匀疏松,厚度为40cm,含水量不超过50%。通过控制通风量来保证料曲的温度不超过40℃。在发酵48h后料曲成熟,呈黄绿色,蛋白酶酶活力达
1 500U/g,孢子数为105。
2.5 发酵 将含盐量为22%的盐水与料曲进行混合,在80t发酵罐中进行天然晒制。其料水比为1∶2.5。发酵3个月后,通过压榨即可得到原油,氨基酸态氮在1.1g/100mL。
2.6 灭菌 菌体在含氧不足等条件下发生自溶,释放出菌体成分,对产品的风味有很大作用[4]。采用分段式加温方式,促进菌体自溶,设置不同的灭菌温度,可溶性蛋白质充分变性沉降。其不同温度下的灭菌处理效果见图3。其中:方案①:缓慢将原油升温至35℃,保温40min。迅速升温至80℃后,逐渐冷却至室温。方案②:缓慢将原油升温至45℃,保温40min。迅速升温至80℃后,逐渐冷却至室温。方案③:缓慢将原油升温至55℃,保温40min。迅速升温至80℃后,逐渐冷却至室温。方案④:迅速升温至80℃,保温40min,逐渐冷却至室温。
2.6.1 自溶率 由图3可知,缓慢升温至45℃,酶活力达到6 270U/mL;缓慢升温至55℃,细菌自溶率达到61.9%。为达到菌体充分自溶,溶解成可溶成分,需确定为方案②。
2.6.2 菌落总数 分别对比各方案中保温40min前、后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不同加温温度下,保温40min后,菌落总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均达到100CFU/mL以内。
2.6.3 沉淀量 取保温40min后的样品,放在100mL比色管中,对比24h后的沉淀情况,结果如图5。由图5可知:沉淀量方案②>方案④>方案③>方案①,即缓慢加温至45℃后的可溶性物质变性沉降量较多,利于提高产品的体态澄清度。
3 结论
酱油产品的体态澄清度与黄豆蒸煮时间及原油的加温温度有关,在自溶条件下,可以促使菌体成分被酶解变成可溶成分,在合适温度下能够充分沉降。黄豆在121℃下蒸煮20min,原料夹生率达到6%以下;原油先缓慢加温至45℃并保温40min,再加温至80℃后冷却至室温,产品的体态澄清且理化结果达到特级酱油的指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孙鹏飞,高献礼,闫爽,等.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及氨基酸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3,35(5):87-90.
[2]高献礼,孙鹏飞,闫爽,等.酱油二次沉淀制备方法的对比[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1):46-50.
[3]陈仕伟,梁亮,王红涛.广式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风味菌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3):129-130.
[4]包启安.酱油科学与酿造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