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教学评量研究

2016-09-07 05:27刘瑞芬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系统评量实验组

刘瑞芬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教学评量研究

刘瑞芬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是一种仿真设计公司经营的辅助教学系统。此系统系将设计公司经营仿真用于教学系统,透过本教学系统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效率,亦可协助授课老师方便教学并掌握课程进度。此外,可藉由设计标案的仿真建立设计流程、设计公司经营的学习,本研究还可以根据仿真经营的进度及使用者身份,了解公司经营状态,而达到有效控制上课流程,掌握学习状况的目的;并且能够针对学习者进行教学成效评量。

设计管理;设计教育;设计管理教育;设计管理教学系统

1.前言

近年来相关设计科系及视觉传达设计在专题课程的安排上比例日渐增多。但由于课程衔接或教师与学生等各项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学生在设计管理、设计流程、设计公司运作与经营方面一知半解,老师教学吃力,学生需从头学起,甚至专题设计课程的成品及预算控制也未达标准。学生学习能力降低,破坏了专题设计课程为毕业就业模拟的美意。

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整合一套数位教学环境系统与课程模块,如:基础设计课程、进阶设计课程、工读实务实习课程、专题设计与管理课程等。透过此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课程的安排,学生可拥有多方面的设计实务能力,在进入毕业专题设计制作的课程中,学生可藉由本研究所设计之教学系统学习并套用在自己的专题上。如此,学生除了在专题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专题讨论,亦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材随时随地的学习,本教学系统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效率,亦可协助授课老师方便教学并掌握专题进度。

2.研究目的

2.1教学方法创新

本研究针对以往的研究发现,多数老师仍偏好传统的教学法,即便运用信息科学教学,也仍以Microsoft Word进行试卷出题、备课、整理补充教材等数据处理类型的工作为最常见(吴振贤,2002)。目前,多数教学网站均停留在教材信息的下载,甚至是将纸本教材以静态网页的方式呈现,或将PowerPoint简报发布为Web网页放于网站上,静态地呈现教材,并设置网络留言版,缺乏与学习者良好的沟通。视觉传达设计更需要的是完整全面的设计沟通形式。随着经济往来的频繁与设计需求的扩增,跨区域跨国的设计公司对于设计案评选、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公司经营策略、系统可提供一个快速全面的训练方式,藉由不同的情境出现,反复考验及增进学习者面临设计管理问题的能力与经验。

2.2模块化课程与能力之培养

研究者因长期从事教学,所以对课程的安排及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有深刻的体验,深知学生参与实习,必须具备就业的能力与技术。而如何获得这些能力与专业知识,就必须依赖课程学习,培养基本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因此,从三到四个课程,形成一个简单的群组课程,再由几个群组课程形成一个模块课程,以此串连形成一个课程组织,藉由不断的训练,加强学生对设计流程与管理的能力。

2.3指导专题设计制作所遇到的瓶颈与困难

笔者从进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以来,多次投入指导学生专题设计制作并参与各项竞赛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即是学生对设计管理与设计流程的不熟悉。对于设计需求、设计委托、设计价格、比稿竞图、印刷估价、设计规格、评估量产,每次都需要从头教起,花费很长的时间。反复的过程让我思考要建立一套教学系统,以减少重新教学的时间,并缩短学生进入专题设计与竞赛的前置作业时间,让学生快速、顺利地完成专题设计课程。学生也可藉由本研究所设计之设计管理教学系统,来管理自身的设计与发展,亦可利用网络教材随时随地地学习。因此本系统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并增加学习的效率,亦可协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掌握专题授课进度。

3.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改善系统称之为DMTS(Design Manage-ment Teaching System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因为DMTS运用教学策略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串连,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设计案的经营模拟与管理,而学习者也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则以ADDIE环境的建置实施,其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鉴(Evaluation)等五个项目整合。学生可以将DMTS设计管理系统套用在自己的专题上,定期定时与教师进行专题讨论,还能了解其它组同学的设计进度与作品,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材随时随地学习,因此,本系统可以减短学生学习的时间,亦可帮助教师在专题设计课程进度的掌握。

4.研究方法

4.1评量目的

本评量目的为针对学生使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后进行学习前测评量、学习后测评量、学后看法问卷调查、学后心得汇整等,评量结果可作为系统修正之用,并可为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发展创新教学策略时之重要参考依据。

4.2评量方法

经由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辅助教学后,本技术报告为了解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对视觉传达设计系暨研究所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工读实务实习等课程之学习成就与影响。为达研究目的,首先选定部份教材内容,依据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教案,再采准实验研究设计进行实验教学,藉由搜集教学实验中各项数据,以探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对学习者学习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的影响。

本评量将针对研究架构、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研究工具等四部分予以叙述如下:

4.3研究架构

为达研究目的,本技术报告针对设计管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深度探讨,并考量目前大学生与研究生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提出研究的理论架构,如图1所示。由此图可知,学生学习成效大小可能肇因于教学教材上差异。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教师能力等因素而亦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图1  DMTS计管理教学系统示意图

针对本技术报告之架构,将其三类变项说明如下:

4.3.1控制变项:控制变项乃指实验处理上为避免影响实验结果而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项。

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为专业基础课程,此由学生设计研讨实质成绩来加以控制。

教材及评量性质:指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及评量工具。此由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使用相同之教材与单元来加以控制。

图2  教学成效评量研究架构图

4.3.2自变项:为达研究目的,本技术报告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及控制组分别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借以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本系所学生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课程学习成就之影响。其中:

控制组:采用一般传统之讲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为讲解学习单元基础理论及实作,以传统评量方式评量学生学习成效。

实验组:除了以传统讲述教学实作为基础外,本组另外兼采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辅助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中讲解学习单元基本操作与实作,利用以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成就量表,来作为评量学生学习之成就。

4.3.3依变项:主要探讨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在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课程学习成就、问题解决能力及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学后看法问卷调查表的差异情形。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学习成就测验量表:依据研究者研发理念、学理基础内容与本实验教学有关的试题共25题。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学后看法量表:包含对设计管理课程学后知觉、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以及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知觉三个构面,每个构面均包含认知、情意及技能等三个向度。

4.4研究对象

由于教学实验的进行涉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容易采取个别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由于研究者本身任教于明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暨研究所,对于实验进行的掌控与其它干扰变量的排除较为容易,本技术报告对象采用修习「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相关课程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三十五人。甲组为控制组采用传统讲述实作教学,每周进行三小时,共计九周,二十七小时的教学讲授。乙组为实验组除了以传统讲述教学实作为基础外,兼采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教学组别人数分布

4.5研究设计

为有效达成研究目的与考验研究假设,控制组18人,采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17人,采以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两组分别于专题设计、设计管理课程中,进行为期九周,共27小时的实验教学,实验设计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设计模式

Y1,Y3:表示前测

Y2,Y4:表示后测

4.6研究工具

为达评量目的,本评量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含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教学实验每周学习单、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学习成就测验正式量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学后看法问卷量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实验组学生学后心得等四种研究工具。兹将其分述如下:

4.6.1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教学实验每周学习单

根据教学设计需要,设计共计九周教学学习单,内容包含:科目名称、学习领域、单元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方式、教学年度、授课时数、授课周数、教学目标、评量方式、课后辅助教材、课后复习等内容(详如表3)。

表3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教学实验每周学习单

4.6.2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学习成就测验量表

根据教学评量需要,学习成就测验量表先行预测后修正为正式学习前测、后测成就测验量表,共计各25题。

4.6.3 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学后看法问卷量表

根据教学评量需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设计管理课程学后知觉,第二部份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第三部分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知觉,总计56题。

4.6.4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建立与应用实验组学生学后心得

经由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心得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肯定及投入学习创新教学策略,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模拟设计经营的多元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与挑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以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实践创新教学策略,均有正面的评价,虽然学生反应有同侪学习的压力,如教师能适当调整实验内容与时间,则教学的成果的显现更为明显。

4.7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成就差异性分析

4.7.1专业基础能力(前测)之差异性分析

表4为各组学生在专业基础能力(前测)量表中所得的描述性数据。资料显示t=-.378,P=.708,未达显著水平,即二组学生之设计管理基本背景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表4 专业基础能力(前测)t考验分析摘要

4.7.2不同教学策略分组之学生学习成就差异分析

(1)学生在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相关科目学科学习成就(学科后测)差异性分析

由表5所呈现回归系数同构型检定,F=.184,p-value=.671,未达显著水平,表示两种教学法之斜率相同,符合组内回归系数同构型基本假定,即进行共变量分析(ANCOVA)。

表5 二种教学法在学科后测回归同构型考验摘要

由表6共变量分析的结果F=18.888,P=.000可看出,在剔除专业基础能力(前测分数)之影响的共变量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成就的确有差异影响。透过事后比较得知实验组的调整后平均数(M=70.106)优于对照组(M=47.566)且达显著差异(p=.000),显示使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辅助教学之教学法的确优于传统教学法,在学生学科学习成就达到显著的差异。

表6 二种教学法在学科后测共变量分析摘要

4.8实验组学生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创新教学策略之学后看法

针对实验组学生对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相关科目,实施以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教学策略之学后看法的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设计管理科目学后知觉、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以及对问题导向教学策略的知觉。

了解实验组学生对上述三个部份的看法后,本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等量尺计分,计分方法从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以及非常不同意分别依序给予5、4、3、2、1分。反相题目则采取反向计分,以分别表示学生对设计管理科目学后知觉、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及对以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知觉之满意程度,得分越高表示其学习满意程度越高。分析及结果说明如下:

内容部分构面 题项 平均数标准差第一部份对设计管理课程学后知觉认知领域1.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内容兼具理论与实务 4.24 .561 2.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结构适当且连贯 4.36 .549 3.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充实 4.27 .574 4.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相当吸引我 3.94 .609 5.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基础程度 4.15 .619 6.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内容符合目前业界需求 4.12 .650 7.我觉得设计管理课程可以培养专业人才 4.30 .585平均数 4.1991 .35344技能领域8.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对于设计技能认知有很大帮助 4.21 .545 9.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我具备「设计管理」的能力 4.18 .584 10.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我具备「设计流程」的概念 4.33 .692 11.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我具备「设计估价」的能力 3.94 .704 12.未来我有投入设计相关工作的打算 4.18 .846平均数 4.1697 .49275情意领域13.设计管理课程有助于我了解设计相关行业 4.39 .556 14.我能给予设计管理课程正面的肯定 4.45 .794 15.学习设计管理课程时我充满活力与积极 4.15 .795 16.设计管理课程内容符合我的兴趣 4.15 .834 17.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使我更具专业自信 4.24 .751 18.学完设计管理课程后使我获得满足感 4.33 .736平均数 4.2879 .58818学后整体平均数 4.2205 .38926第二部份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教师准备阶段19.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务能力扎实 4.36 .653 20.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程度了解 4.36 .653 21.教师对教学内容都能准备妥当与明了 4.58 .614 22.教师对教学设备能熟悉掌握 4.36 .699平均数 4.4167 .53278教师教学阶段23.上课前教师会先了解学生对设计管理的既有基础 4.48 .619 24.上课前教师会先说明教学目标 4.55 .506 25.上课前教师会先说明设计管理进行与评量方式 4.45 .506 26.上课前教师会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4.48 .508 27.教师会随时与学生互动沟通 4.61 .556 28.教师重视上课的题问与回答情况 4.64 .603平均数 4.5354 .40560教师结束教学阶段29.教师在下课前会复习上课内容 4.30 .637 30.教师会在下课前询问学生对科目的了解程度 4.33 .645

表7 实验组学生在对学后看法问卷中各部份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4.8.1实验组学生对授课相关科目学后看法的各部份平均数及标准差

此问卷分为对设计管理课程学后知觉、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知觉三大部分。由表7得知学生在学后各部份整体平均数分别为设计管理课程学后知觉为4.2205、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为4.4589、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的知觉为4.1693。显示学生对于各层面均感到满意。

4.9实验组学生对设计管理相关科目学后知觉之学后看法

此问卷分为认知、情意与技能三个向度。由表8得知学生在设计管理相关科目学后知觉调查中,各层面以及整体表现的平均数,分别为认知:4.1991、情意:4.2879、技能:4.1697以及整体表现:4.2205。显示学生对于各层面均感到满意。

表8 实验组学生在对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相关科目学后知觉问卷中各向度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4.10实验组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之学后看法

此问卷分为教师准备、教师教学、教师结束教学与教师后续评量四个阶段。

由表9得知:学生在对授课教师教学知觉调查中,其表现各个阶段及整体的平均数,分别为教师准备:4.4167、教师教学:4.5354、教师结束教学:4.4061、教师后续评量:4.4545。因此学生对教师准备、教师教学、教师结束教学与教师后续评量皆倾向于满意。

表9 实验组学生在教师教学知觉问卷中各向度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4.11实验组学生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之学后看法

由表10得知,学生在设计管理相关科目实施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学后问卷调查中,其表现于认知、情意与技能三个向度及整体表现的平均分数分别是认知:3.9697、情意:4.3030、技能:4.2485、整体表现:4.1693。因此学生对于采用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对于认知、技能、情意三向度及整体表现皆倾向于满意。

表10 实验组学生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问卷中各向度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5.结论

本研究经过教学实验后,将所得各项资料经统计分析后的结果,结合教学观察心得,分述如下:

5.1学生在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相关科目学习成就上,实验组优于控制组

实验组学生实施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教学方式,在数字辅助教学上采用专题导向式学习的模式,面对设计流程学习问题,透过小组讨论解决的过程,使同侪关系在设计沟通上较为理想、师生互动较为活泼,并在设计管理教学过程中建构出最佳的设计程序,减低错误增进学习效果,因此在DMTS设计管理教学的表现上实验组优于控制组。

5.2学生在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研究科目整体学习成就上,实验组优于控制组

实验组学生因为实施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在遇上困难时能够较为主动积极地寻求解决,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及设计资源、设计实作进行问题解决,并养成设计估价与设计评估的能力,以作为改进设计管理的依据,因此学习成效的表现上实验组优于控制组。

5.3学生对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学后调查,有显著正向看法

经实验后,相关的数据分析,学生对于在专题设计、设计管理相关科目实施DMTS设计管理教学系统整体感到满意,其表现于认知、情意与技能三个向度及整体均有显著正向看法。

本研究已获新型专利,专利名:设计管理教学系统之模拟装置,新型第M453213。

1.阿部公正.The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M].东京都:美术,1995

2.林奇贤.中小学网络学习环境应用效能评鉴指标研究[C].第五届全球华人教育信息科技大会论文集,2001.294-301

3.林品章.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全华科技出版公司,2000

4.林佳旺.国小网络素养系统化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以六年级网络互动安全课程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嘉义:嘉义大学教育科技研究所,2003

5.林达森.合作学习在九年一贯课程的利用[J].教育研究信息,2002(2):87-103

6.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62

8.邱贵发.情境学习理念与计算机辅助学习——学习社群理念探讨[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1996

9.邱玉玲.教师如何因应九年一实课程成为新时代的教师[J].国教辅导,1998,38(2):25-28

10.吴振贤.教师网络融入教学态度、网络融入教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台北: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2002

11.王千幸.落实信息教育-从教育学程中的信息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着手[J].视听教育双月刊,1998,39(4):14-19

12.许怡安.儿童网络使用与网络媒体素养之研究——以台北县市国小高年级学童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2001

13.吴怡贞.国小学童网络素养课程之系统化教学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2006

14.陈木子.网络教育信息-台湾加入WTO对教育的冲击与因应[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2(49):134-140

15.钟明鸿编译.创新与设计管理:提升设计管理的进行方法与实务[M].台北:超越企管顾问有限公司,1993

16.Anderson, T.D. & Garrison, D. R. (1998).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 C. Gibson (Ed.) Distance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s. : Atwood Pub

17.Brigid, J. S.(1998). Doing With Understanding: Lessons form research on problem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7 (3&4), pp.271-311

18.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pp.32-41

19.Boaler, J. (1997). Experiencing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tyles,sex, and settings.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Chan T.W., Hue C.W., Dhou D.Y., Tzeng J.L., (2001).“Four spaces of network learning modes”,Computers & Education, 37,pp.141-146

21.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Resnick, L. B.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453-494. New Jersey: Lawerence Erlbaum Assiciates

22.Cooney, T.J.,& Krainer, K.(1996).In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In A.J. Bishop et al.(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1165-1185.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3.Chung K. W.,(1989) “The Role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New ProductStrate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olemof design Consultants”,PhD thesis,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Manchester Polytechnic

24.Hsiao, H. C. (1997). The improvement of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echnical workers through partner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Taipei,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vity Development in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5.Hinde, R. J., & Kovac, J. (2001).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 (78)1, pp. 93-99

26.John H. McArthur(1989),“Designing for Product Success”essays and case studies from the TRIAD design Project exhibit, Boston:Design Management Institute, Foreword

27.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0).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28.Johnson, D. W., Johnson, R. J., & Hulubec, E. J. (1990). 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innesota: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29.Krainer, K.(1999). Learning from Giselaor: Finding a bridge between classroom development,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d educational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99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pp.76-95. Taipei:Taiwan

30.Krippendorf K., (1993) “Where neanings escape functions.”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pp.29-37

31.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e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Moore, M. (1989).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 1-6

34.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asystems view. Belmont :Polman, J. L. (1998). Activity structures for project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and adaptation of cultural tools. San Diego, CA: Annual Meeting of AERA. [ERIC Document ED 425057]

刘瑞芬明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教学系统评量实验组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系统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