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市场规模对企业生存空间的影响

2016-09-06 00:42汤二子
财经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率

[内容摘要]经济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使得企业之间对生产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如果企业自身生产率保持不变,那么这类企业最终会被逐出市场。企业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初始阶段会获得更高利润,但是自身生产率维持不变的企业在市场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利润会降低直至亏损而退出市场。因此,经济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是导致部分企业“死亡”的两大因素。企业要想扩大生存空间,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如果企业能够保持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地位,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又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企业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与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而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存状况验证了以上理论命题。

[关键词]生产率;市场规模;企业生存空间

一、引言

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起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对微观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不例外。Melitz构建了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生产率决定了企业生产、盈利乃至出口决策等。对于经济总体生产率提高或者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一般都会被认为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经济总体生产率提高可以惠及所有企业,企业生产率将随着提高,这让企业看似具备了更大的竞争优势。然而,企业能否确立竞争优势并非取决于生产率绝对值,而是决定于生产率相对值。单纯的总体生产率提高不仅没有提高生产率相对值,反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企业层面谈论“规模”,一般都会持乐观主义态度。比如:Schumpeter认为企业规模扩大能够激励企业从事创新。Schmookler认为市场规模扩大对企业创新收益具有正向影响。企业热衷于开拓市场,比如Krugman构建的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制造业企业愿意在更高市场需求区域投资建厂。市场边界变化直接影响市场规模的大小,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某国市场边界中引入国际贸易,那么市场规模会变大。

此外,直观经验认为企业会在市场规模扩大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因为市场规模扩大意味着经济蛋糕变得更大。微观经济理论对企业生产与商品市场分配形成了完备的理论模型。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如果企业数目保持不变,那么企业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会增加,从而销售更多产品,获得更高利润。该理论成立的关键条件是“企业数目保持不变”。现实中,市场规模扩大不仅提高企业产品面临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企业的数量。企业数量增加会加剧企业在商品市场以及资源市场上的竞争。从而市场规模并非对企业盈利具有恒定的正向影响。

因此,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部分企业频临“死亡”。这里的“部分”企业指哪些企业呢?解开这个谜底将会为企业提供在总体生产率提高或市场规模扩大情形下的生存之道。

三、机理分析

(一)生产率与企业生存空间

增长理论阐述了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增长的持久动力。任何经济体在考虑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时也无法忽视增长。例如,很多贫困国家民众的生活依然非常困难,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此时经济增长是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比如“吃饭”的关键措施。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增长的源泉,发现了生产率的作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无法长期依赖于资本积累,更不能寄希望于劳动力扩张,而只能靠生产率逐渐提高。Tang et al根据企业生产率视角阐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污染排放控制的环境政策,认为对污染征税并补贴生产率高的企业能在维持总产量情况下降低资源使用量与污染排放量,从而生产率起到政策指示器作用。

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可以将生产率分解为效率与技术两部分。如果经济体能够释放效率,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时,势必需要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需要温和的改良措施,甚至需要爆发激进的暴力革命运动才能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话,释放效率就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经济体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效率,比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等。经济体释放效率促进生产要素流向那些带来更大贡献的领域,使生产要素获得更高收益。

如同效率,经济体技术进步也能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根源于新生产工艺的开发,也受益于科学知识的逐渐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源自生产一线工匠们的经验积累,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技术进步带有更多的科学成分。科学知识是勤奋的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累,通过有关措施转化为生产技术。经济体从事积累科学知识与激发技术进步的经济活动被称为研发。当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极为重视研发,比如直接对学术研究人员提供基金资助以及为技术转化创建成本高昂的实验室等。经济体热衷于释放效率与激发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命题1:效率与技术共同决定生产率,大多数经济体都在努力释放效率与激发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逐渐提高成为不可阻挡之潮流。

既然生产率逐渐提高是多数经济体不可阻挡之潮流,那么对微观企业会有何影响呢?乍看会认为所有企业都将受益,然而这是片面的。汤二子等简要讨论了经济体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企业盈利性,认为随着经济体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比如经济体实行诸如各种措施使所有企业生产技术获得相同幅度提高,在位企业利润会被技术进步所侵蚀,即“技术侵蚀利润”的概念。企业要想避免技术侵蚀利润,只有重视企业自身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体有益,但是部分企业特别是在位企业的利润会受损。

为了阐述生产率如何决定企业生存空间,首先要对生产率进行划分。经济体自身存在一个生产率,可以命名为总体生产率,个体微观企业存在一个相对生产率。Ghironi和Melitz在构建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时假定经济总体生产率水平为z,企业生产率相对值为z,从而个体企业的生产率就是zz。企业之间生产率相对值的差异性意味着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企业生产与经营是为了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利润,生产率大小决定着边际成本的高低。根据Melitz和Ottaviano模型,企业要想实现盈利,边际成本一定要低于某个门槛值,亦即生产率一定要高于某个门槛值。生产率过低无法确保企业盈利,甚至导致亏损,最终被逐出市场。因此,生产率通过影响盈利性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空间。生产率越高,企业越有机会实现盈利,从而企业获得生存的几率也就越高。命题2:生产率影响盈利能力进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生产率低于实现盈利的门槛值,该企业会走向“死亡”。

命题2激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生产率低的企业走向“死亡”,生产率高的企业求得“生存”,那么生产率高的企业是否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命题1,经济体生产率提高是不可阻挡之潮流。假定总体生产率按固定比率逐渐提高,所有企业生产率随之提高。当企业只关注生产率绝对值时,总体生产率提高容易造成企业变得更强的假象。其实,企业是否变强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企业之间生产率的比值,总体生产率提高并没有使企业变强。总体生产率提高使个体企业生产率绝对值提高,即使企业没有变得更强,却增加了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加剧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在资源供给无弹性或者短期变化较小时,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资源而退出市场,走向“死亡”。因此,这些企业并不是总体生产率提高的受益者,而是牺牲者。

随着总体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先被逐出市场,相对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反而获得更高利润。不过,这种受益并非永久,只要企业自身相对生产率保持不变,随着总体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它企业的逐渐“死亡”,原本具有生产率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逐渐成为生产率上的劣势者,导致利润随着总体生产率提高不升反降,最终被逐出市场走向“死亡”。理论上,如果所有企业自身相对生产率都维持不变,在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的过程中生产资源最终会集中于相对生产率最高的那个企业。命题3:对于盈利企业,随着总体生产率的逐渐提高,要素市场上的竞争会逐渐增强,导致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相对生产率较高企业获得更高利润。不过,只要相对生产率保持不变,基本上都会走向“死亡”,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总体生产率提高先逐出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接着逐出相对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所以总体生产率提高是导致企业走向“死亡”的一大“病因”,这让人瞠目结舌。对经济整体而言,总体生产率提高是有利的,如命题1看出政策制定者总在尝试提高总体生产率。任何企业不要寄希望于阻碍总体生产率的提高,如此行事既无法实现目的,又会触犯法律。企业只要合理应对,总体生产率提高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当且仅当企业能够维持相对生产率的优势地位。只要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不仅能避免“死亡”,反而会获得更高利润,因为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淘汰了相对生产率较低的竞争者。同样,汤二子等提出企业要想避免“技术侵蚀利润”,只有重视自身的技术开发。在论述技术进步的短期局部均衡时,存在企业对总体生产技术进步的误判现象。企业将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误认为自身获得更高技术而忽视其他企业行为,导致相对生产技术没有变化的企业盲目生产,出现资源分配的低效率。与之不同,如果讨论总体生产率提高的长期一般均衡,企业则不存在误判,所以资源配置将更有效率。对于企业生存空间的短期与长期效应,企业对总体生产率提高的短期误判导致盲目生产,激发新企业进入市场,带来企业的“生”;企业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具有长期的理性判断,会感到生产资源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被逐出市场,导致企业的“死”。简言之,只有具备战略眼光的理性企业才能认识到总体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生存空间萎缩危机。命题4: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将个体企业推向“死亡”深渊。任何企业都无法逃避总体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生存空间萎缩厄运,除非强化自身相对生产率的优势地位。如果企业能够维持相对生产率的优势地位,又会受益于总体生产率提高,成为竞争中的“赢家”。

(二)市场规模与企业生存空间

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例如消费者总数、消费者收入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市场边界的确定直接影响市场规模大小,市场边界包括地理区域边界与产品领域边界,甚至包括文化领域边界。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地理疆域对经济往来的限制逐渐下降。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冲击下,国家间的经济边界正在衰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繁荣壮大就是一大例证。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的经济增长使当今世界获得巨大福利,增长带动人均收入逐渐提高,从而增加了大多数商品的市场需求规模。总体而言,多数商品市场规模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命题5:随着实体经济问不断融合及人均收入逐渐增加,多数商品的市场规模正在扩大。

投资建厂前的企业可以通过选址来选择市场规模,比如企业可以在经济发达或者进出口贸易强劲的地区投资建厂,也可以在偏远的地区建厂,所以选址建厂会影响产品市场规模的大小。企业一旦做出建厂决策后,只能被动接受市场规模的变化。在垄断竞争假定下,企业自身无法影响市场规模。即使企业管理层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进取精神,也只能影响企业自身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而无法改变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会影响市场中的多数企业。市场规模扩大使企业产品所面临的需求增加,却由于企业数目增加而加剧商品市场竞争。生产率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对相对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企业盈利影响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相对生产率能够应付市场规模扩大所加剧的竞争时,该企业获得的利润逐渐增加;第二阶段,当相对生产率难以应付市场规模扩大所加剧的竞争时,该企业获得的利润逐渐降低;第三阶段,当相对生产率无法实现盈利时,该企业由于市场规模扩大而退出市场,走向“死亡”。命题6:如果企业相对生产率维持不变,随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利润先增加后降低,直至亏损而退出市场。

根据命题3与命题6,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对企业生存空间具有类似影响。只要相对生产率维持不变,无论总体生产率提高还是市场规模扩大,企业都会走向“死亡”。不过,其影响机制是不同的。总体生产率提高是加剧了要素市场竞争进而逐出企业;市场规模扩大加剧了商品市场竞争进而逐出企业。

企业会在市场规模扩大的初始阶段获得更高利润,所以很难认识到市场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生存空间缩小。哪些企业在市场规模扩大过程中最先“死亡”呢?依然是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如果不考虑总体生产率的变化,意味着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最先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而退出市场。Melitz和Trafler指出市场规模扩大会加剧产量较低企业间的竞争,提高产量较高企业的产品需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原产量较高的企业提高产量并获得更多利润,原产量较低的企业降低产量并损失利润。异质企业模型指出生产率是决定企业产量的唯一因素,生产率高的企业产量高。如此看来,随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最先遭受利润损失,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反而获得更高利润,只不过这种利润并非永久。只要相对生产率保持不变,企业最终会随市场规模扩大而走向“死亡”。命题7:随着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最先退出市场,生产率较高企业的盈利增加,但这种盈利繁荣是暂时的。

市场规模扩大使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走向“死亡”,生产逐渐集中于相对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使得资源配置更具效率。因此,致力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制定者非常乐意实现市场规模扩大,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不能影响市场规模,更无法阻止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投资建厂后只能接受市场规模的变化,因此需要重视市场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存空间萎缩威胁。企业为了求得“生存”的唯一“良药”就是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维持相对优势地位。只要企业可以维持相对优势地位,就能获得更高利润,使市场规模扩大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命题8:企业要想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避免走向“死亡”,务必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维持相对优势地位。

四、改革开放经验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鉴于当时形势实行中央指令性质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在短期内集中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开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的问题并迈出重要一步——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释放效率促进总体生产率提高,开放通过加强与世界市场的交流而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动态进入与退出能够较好地理解机理分析中所提出的命题。

(一)中国改革与企业生存空间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多种弊端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时,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地实行改革,特别在经济领域内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巨大经济效率。不过,在这个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时听到诸多与繁荣相反的经济报道,比如某大型企业倒闭或者几万工人下岗等。在传统理念中,随着经济蛋糕逐渐变大,经济个体都会得到更多实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在塑造赢家的同时也会造成输家,因为市场存在竞争。当然,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根据机理分析,中国实行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效率获得提高,从而推动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使企业在生产资源上展开愈发激烈的争夺。最后使得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走向“死亡”,这是经常出现的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等社会现象的根源。由于多种历史遗留问题,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弊病,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国有企业在资源分配中的制度保护优势逐渐弱化,使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最终在改革推动总体生产率提高过程中走向“死亡”。国有企业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受到日益加剧的生存空间萎缩威胁,所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生存”,其中最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国有企业自身相对生产率。当然,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只要在总体生产率提高过程中不重视自身相对生产率,一定会走向“死亡”。

同时,中国在实行改革释放效率过程中努力促进技术进步。中国近些年都在网络上公布《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据此看出我国近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率基本都在一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11月23日,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以及财政部联合公布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看出,我国2014年的研发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超过两个百分点,达到2.05%,共计13015.6亿元。研发能直接推动技术进步,也能积累科学知识进而转化为技术进步。另外,随着中国学术研究与国际不断接轨,本土科研人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转化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简言之,随着中国政府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的不懈努力,我国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发展带动生产变革,比如引进新的生产设备、组建新式的生产车间或者采用新的生产资源等。企业生产技术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根据生产率与技术的关系,这意味着总体生产率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也会导致相对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企业感到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企业要想避免“死亡”,只能寄托于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

综上所述,中国实行改革释放效率,重视研发促进技术进步,带来总体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大的“死亡”威胁,甚至已经退出市场,如众多国有企业倒闭等。企业要想避免生存空间萎缩,只有保持相对生产率的优势地位,比如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来提高效率或者通过研发来加强核心技术优势。如果企业能够保持该生产优势,不仅能够避免“死亡”,反而可以获得更高收益,如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优势,从而在中国改革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营利润。因此,中国改革的相关经验很好地解释了总体生产率提高如何影响企业生存空间的命题。

(二)中国开放与企业生存空间

中国历史留给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是闭关锁国终将落后。当中国社会精英把精力由革命转向经济建设时,加强了与国外经济的交往,使本土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另外,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发展与信息交流的不断完善,国内区域间的经济交往愈发增强,也会扩大产品的市场规模。随着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本土企业要对自身相对生产率无动于衷的话,最终会走向“死亡”。

在中国开放进程中,政府鼓励企业出口意味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异质企业理论认为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面向国内市场。出口企业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会获得更高利润,它们的境况要好于自给自足时的情形。企业生产率较高的话,既能在国内市场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也会在出口市场实现盈利。参与出口加强盈利能力使企业延长寿命,如逯宇铎等认为出口对企业生存具有“强心剂”效应。不过,只要企业保持自身相对生产率不变,长期中必然因为出口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死亡”,因为市场规模随着出口贸易在不断扩大。出口对企业生存的确是一针“强心剂”,可是这支“强心剂”的“药效”也许并不长久,除非企业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来延长“药效”。

鼓励出口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使得在生产率上不思进取的企业会走向“死亡”,这有助于理解我国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倒闭率较高的原因。中国沿海地区开放度高,出口运输成本低廉,让众多企业通过出口赚取更多利润。不过,如果企业忽视自身相对生产率,最终会因市场规模扩大而退出市场。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具备更多的盈利机会,也要承受由市场规模扩大所造成的更激烈的生存空间危机。在开放带来市场规模扩大过程中,中国企业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既能避免“死亡”,更会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因为始终能够获得更高利润。这又反向解释了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倒闭率较高却依然有众多企业去投资建厂的原因。

五、结论

根据前沿模型所提供的理论基础,详尽进行机理分析来阐述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如何影响企业生存空间。首先,多数经济体认识到生产率的重要性并努力促进生产率提高,诸如政府实施的释放效率或者促进技术进步等公共政策等。因此,总体生产率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中,这会加剧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竞争,迫使相对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对于相对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尽管在总体生产率提高过程中先得到更高利润,不过只要其忽视自身相对生产率,最终也会退出市场,只是时间稍晚而已。总之,总体生产率逐渐提高是导致企业生存空间萎缩的一大因素。企业避免“死亡”的唯一办法是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维持生产率优势。商品的市场规模随着经济融合与发展而处于逐渐扩大的趋势中。如果企业自身相对生产率维持不变,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它先获得更高利润。当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竞争超过企业能够承受范围以后,它的利润会受损,直至亏损而退出市场。因此,市场规模扩大是导致企业生存空间萎缩的另一个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求得生存的唯一办法也是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企业生存空间的命题让人惊奇。传统观念认为这两种因素会让企业变得更加“强壮”。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并非朝夕就能显现出企业生存空间萎缩,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特别地,企业一般会在总体生产率提高与市场规模扩大的初始阶段受益,容易让人忽视企业生存空间萎缩危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效率,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促使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我国总体生产率。在此过程中,我国企业出现较大范围的倒闭,尤其是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多数企业得益于改革而使生产率得到提高,不过相对生产率是否存在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在生产率方面的贡献而非改革带来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企业问相对生产率决定了竞争的优劣,无法在自身相对生产率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在总体生产率提高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其经营出现困难,最终退出市场。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重视自身相对生产率,例如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改进而释放巨大经济效率,最终优化了产业结构,保持蓬勃发展。中国经济随着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使得中国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渐变大,导致没有相对生产率优势的企业受损,而具备优势的企业却取得长足发展。比如中国沿海地区逐渐繁荣的国际贸易让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既吸引众多企业投资建厂,也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倒闭。中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面临巨大生存空间萎缩威胁,只有时刻提高自身相对生产率才能确保不因市场规模扩大而退出市场。总之,中国改革所积累的经验能够较好地启发总体生产率提高如何导致企业生存空间萎缩的命题;中国开放所积累的经验可以较好地解释市场规模扩大如何导致企业生存空间萎缩的命题。

猜你喜欢
生产率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
制造类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互动关系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率的重点领域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我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