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6-09-06 09:57王圣军重庆三博江陵医院重庆江北400021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磁共振缺血性

王圣军,马 函(重庆三博江陵医院,重庆江北400021)

复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圣军,马函(重庆三博江陵医院,重庆江北400021)

目的探讨多项磁共振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其行常规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自旋标记(ASL)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检查,联合多种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根据患者的信号特征及影像表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累及面积大小及血管病变等情况。结果DWI、ASL、MRA对不同病情的脑梗死检出率存在差异:DWI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确诊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TIA发作的检出率明显低于DSA(P<0.05);ASL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确诊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MRI、DWI、ASL、MRA)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TIA发作确诊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无法对大面积、小面积脑梗死进行有效鉴别,而ASL对急性、亚急性大面积梗死评估准确率与DSA比较无差异,但小面积评估明显低于DSA确诊结果,联合检查对大、小面积的评估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与ASL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检查方式,其中ASL可用于对不同病情的急性、亚急性脑梗死进行病情评估,联合应用DWI、ASL、MRA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确诊率,并可准确评估脑缺血伴暗区及侧支血管病变情况,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磁共振成像;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脑缺血;脑梗死;自选标记物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身体健康。颅内及颈动脉血管病变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主张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并通过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累及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给予治疗,尽可能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疾病致残率[1]。对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价的金标准,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对于部分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不宜应用[2]。本研究为探讨多项磁共振成像技术DWI、ASL、MRA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2例,女124例,年龄46~72岁,平均(59.1±3.6)岁,其中急性期脑梗死(6~72 h)79例,亚急性期(3~10 d)9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9例,并发慢性梗死患者52例。脑梗死患者主诉头晕、嗜睡、语言表达功能障碍、视野缺损等,TIA发作表现为短暂性晕厥、意识模糊、肢体运动障碍等。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经临床检查及DSA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无磁共振检查禁忌证患者;无新发梗死灶患者;排除标准[3]:证实颅内出血、炎症、肿瘤者;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对比剂过敏者;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患者;哺乳期或孕期妇女。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应用Toshiba Atlas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及其配套设备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佩戴头部矩阵专用线圈。首先应用T1WI、T2WI进行常规MRI检查,选择横轴面及冠状面进行FLAIR T2WI、DWI 及ASL成像,并进行3D TOFMRA扫描成像,参数设置:T1WI中TR=540 ms,TE=11 ms,T2WI中TR=4 000 ms,TE=97ms;ASL成像选用回波平面成像技术,TR=2500ms,TE=16 ms,矩阵128×128,视野控制207 mm×207 mm,翻转角为90°,层厚8 mm,成像层数为9层;DWI中TR=2 900 ms,TE=89 ms,b=0、100 s/mm2;MRA采用3D TOFMRA成像技术,TR=3.5 ms,TE=1.2 ms。各项成像技术获取影像结果应用磁共振配套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DWI及ASL定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变范围,其中DWI异常信号区域视为急性脑梗死梗死区。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最终诊断及病情评价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1.2.2观察指标脑梗死面积的判断应用Adamas分类法区分[4],其中脑梗死范围大于3 cm2并发生累及脑解剖部位两大血管主管供血区域,视为脑梗死大面积梗死。脑血管狭窄程度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分会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2010修订版)》进行评估[5]。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结果分别根据DWI、ASL及联合检查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与DSA确诊结果比较,见图1,表1。

DWI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确诊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而对TIA发作的检出率明显低于DSA(P<0.05);ASL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确诊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MRI、DWI、ASL、MRA)对急性、亚急性脑梗死、TIA发作确诊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n(%)]

图1 某患者脑血管灌注异常影像结果

2.2梗死面积的评估根据影像结果评估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并进行比较,见表2。DWI无法对大面积、小面积脑梗死进行有效鉴别,而ASL对急性、亚急性大面积梗死评估准确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小面积评估明显低于DSA确诊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组对大、小面积的评估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梗死面积的评价结果(n)

2.3大、小面积梗死中病情评估结果根据MRA检查并联合DWI、ASL结果评估大、小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病情,见图2、3,表3。联合检查组对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评价结果(n)

图2 脑血管狭窄但血管灌注正常

图3 脑血管狭窄并脑血管灌注异常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较为常见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及脑栓塞。该类疾病具有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并且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一旦患者察觉不适即进展为急性期或亚急性期,临床治疗难度极大且预后效果不佳[6]。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表现为脑血流量(CBF)指标异常改变,当梗死灶CBF数值在正常值的50%以上时虽可以并发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不易察觉,而当CBF小于50%后即可表现为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7]。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生存率的重要所在。

DSA是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限制,MRI作为脑组织疾病检查的常用手段,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情程度不同,具体病变存在差异[8],因此常规MRI诊断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DWI、ASL、MRA联合检查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确诊率,与DSA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在对影像结果及研究数据的回顾分析中可知,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表现为高信号,其中T1WI为稍低信号而T2WI为高信号,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DWI 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但T1WI为的信号[9],合并有慢性脑梗死病灶其DWI显示无占位效应且边界较清楚,呈现低、等信号,而对于TIA患者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无法准确鉴别,因此DWI可作为诊断脑梗死最为敏感的检查[10]。

ASL是一种以患者动脉血内自由弥散的水质子作为内源性示踪剂进行检查的手段,具有无需外源性对比剂、无创安全、易重复检查的优点[11]。TIA发作患者ASL可表现为患侧或双侧脑组织灌注量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狭窄、梗死,而血管狭窄并发脑血流灌注不良是TIA复发的重要机制,因此ASL是评价TIA复发风险的重要手段。并且ASL可作为脑动脉或闭塞组织灌注成像的一种筛选指标,用于确定半暗带,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12-13]。MRA可通过注射对比剂判断病灶位置是否发生局限性狭窄、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其对梗死风险的评估及溶栓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可从血管狭窄、脑血流量异常角度评估脑组织血液灌注效果。

临床对于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缺血向梗死进展的过程中,缺血性半暗带是评价结果的重要指标[14],临床研究表明单纯的DWI-PWI不匹配并不能准确有效的确定缺血性半暗带,也就是说单纯DWI-PWI并不能严格保证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同样ASL-PWI、MRA-PWI不能够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15],而通过联合多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可弥补单纯应用某种成像技术的不足,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确诊率与病情评估能力。

[1]马金玉.年青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及病因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2):91-92.

[2]王金龙,凌锋,李慎茂,等.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2):80-82.

[3]张兆,张千.磁共振灌注成像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应用价值[J].微创医学,2014,9(4):414-416.

[4]姜卫剑,王拥军,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3.

[5]刘敬.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救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2):73-74.

[6]林焕杰.应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9):2071-2073.

[7]Sonni S,Thaler D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omen and opportunity[J]. Cleve Clin J Med,2013,80(9):566-576.

[8]张丽雅,高志翔,周旭峰,等.MR血管成像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探讨脑血流异常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190-2192.

[9]杨艳梅,冯晓源,孙华平,等.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MR和病理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6):485-489.

[10]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276.

[11]邢玉波,卞红梅,张勇.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杂志,2012,32(1):244-245.

[12]Sato S,Minematsu K.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Brain Nerve,2013,65(7):729-738.

[13]张丽雅,高志翔,周旭峰,等.MR血管成像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探讨脑血流异常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190-2192.

[14]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292.

[15]周宏伟,武薇,兰文婧,等.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脑组织灌注信息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1):20-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45

B

1009-5519(2016)03-0435-03

(2015-10-21)

猜你喜欢
脑血管磁共振缺血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