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中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可持续发展差等问题逐渐凸显,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导向,而作为经济结构改革驱动力量的供给侧改革从产品质量、产业驱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方面对供给侧的改变提出了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资金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它的来源渠道,融资资本成本的高低,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合理、高效融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企业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51/F121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失衡、环境问题、经济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缓经济增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经济改革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经济发展中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一、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背景
在企业层面,我国企业存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率不高、消费供给市场不匹配、杠杆率较高等问题。这样的企业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转型而展开。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当前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企业生存环境艰难。企业的生产成本是由多个方面复合而成的结果,其中用工成本、技术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较多。而技术成本方面,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规模效应,会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更新劳动生产率,而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生产中,技术的更新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也较高,可能造成企业更加沉重的负担。
(二)企业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率不高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救市计划,极大地拉动了信贷行业的发展。以钢铁、水泥行业为例,这些建材行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振兴政策的刺激和扶持、贷款条件宽松化造成了这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并且拉动了债务杠杆率的攀升,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消费供给市场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日本马桶盖、韩国彩妆哄抢、进口奶粉等事件都表明我国国内产品市场供给侧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需求。由此可见,我国消费并不是缺少市场,而是缺少能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市场。产品供给侧已经不能再仅仅考虑如何把“蛋糕”卖出的问题,而要开始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好,转变供给理念,吸引消费者消费的问题。
(四)杠杆率较高,不利于风险防范
从经济实体角度出发,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实体中,政府和企业的杠杆率都较高。政府杠杆率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在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速。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明确将债务率不超过100%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警戒线,而2015年我国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务率实际已达86%,且该数值是以小分子大分母为口径计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接近临近水平。虽然我国企业总体杠杆率在下降,可国有企业杠杆率却是攀升状态,我国资源配置的错位可见一斑。
而作为资源配置机构的银行,随着经济的下行,亏损或倒闭的企业数量增多,银行坏账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如图1所示。而银行坏账率上升会影响到其业绩和生存,所以银行会选择催收贷款并谨慎放贷,银行的自主选择也会一定程度使杠杆率下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去杠杆已是经济运行周期的客观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层面,供给侧结构主要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放松行政监管、提高企业创新活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供给侧改革着力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税负的降低将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自由资金可供自身支配,增加企业资金流转能力和应对风险、把握机遇的能力,使企业有更多的主动权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去改善自身资本结构。
(二)放松行政监管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行政监管的放松意味着政府将从制度层面减少对企业的管制、释放微观市场的活力,也就是说政府将简政放权、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更高效配置资源。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意图通过监管的放松和政策性调整干预的方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放松监管意味着市场活力的增加。在资本市场构建方面,市场活力的释放意味着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多样化和融资渠道的增加,这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资金。但另一方面,监管放松对企业而言也是挑战,它意味着市场更加自由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有更敏锐的视角把握市场动向,对所处行业环境有更敏锐的嗅觉和应变能力,以便其能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
(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主要还是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其中间接融资体制主要还是以银行为主导。而此种融资体制目前主要致力支持传统行业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创新行业态度较为保守,支持力度不足。对创新行业支持大多是直接融资类属的风险投资机构,这些行业目前间接融资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我国整体的融资结构还有待完善。经济新常态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质量,鼓励企业创新。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融资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发展要求,要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从鼓励创新的角度出发,供给侧改革一方面优化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将加大对直接融资体系市场的构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多层次融资体系主要由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以及场外市场构成,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但对创业新兴板块的支持市场仍然缺乏,随着未来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板、以及场外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我国将构建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对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可以增加企业直接融资途径,方便企业更快捷融到资金。
三、供给侧改革大潮下企业合理调整资本结构的应对策略
(一)企业投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必然对企业的投资政策产生影响。根据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融资的以投定筹理论,企业的投资政策改变也会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产生间接、深远的影响。投资政策的变更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战略性投资政策调整
企业的战略性投资是指影响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投资,一般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以调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企业多元化经营等方式为依托,耗费巨大的全局性投资。供给侧改革下,政府鼓励小微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那些本身素质良好、发展潜力大、处于新兴产业的企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当抓住机遇,扩大战略性投资。相比起间接融资,战略性投资巨大的资金需求、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使企业更容易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金,企业应当利用供给侧改革降低直接融资成本这一良好机遇加大原创性自主研发的投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现企业内涵发展方式的升级。
2.技术性投资政策的调整
对于那些资源占有率较低的企业,可能自身不具备扩张条件,因而这些企业可以选择转向技术调整方面的投资。主要还是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维持现有生产技术状态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短期投资。供给侧改革中,国家政策会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且银行税率下调、直接融资门槛的降低等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优惠政策,企业融资时应当利用这些政策的优势,争取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以达到合理融取资金的目的。
(二)企业融资政策的调整
供给侧改革对于企业融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着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资本市场活力,因而对企业融资而言具有天然优势。2015年,我国央行五次降准降息的政策调整使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降低。这一政策对那些在资本市场融资有困难的企业,为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有很大优势,而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对企业而言也会降低企业直接融资的门槛。因此,考虑到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还是应该在考虑到负债节税效应的同时,考虑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使企业在低风险下长久地运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2]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 21-23.
[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