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

2016-09-05 08:01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畲族赣南道教

蒋 燮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专题·

“谁”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

蒋燮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是当地畲族、客家老俵于道教节日前后为祈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举行的庆祭仪式活动。“人”在法事仪式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主体性作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法事仪式音乐“人”涵括了执仪者、组织者、接受者三类不同角色的参与人群,这些群体均需通过鲜活的生命个体方能展示各自的仪式行为特点所在。“畲客共醮”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营造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网络,其以音乐的纽带和动人的展示,串接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历史时空与生命心境,顽强地延续着一方土地的传统艺术与民俗精神。

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参与人;畲族;客家

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是当地畲族、客家老俵于道教节日前后为祈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举行的庆祭仪式活动。“节日祈祥法事”一名,乃赣南道人的“局内人”之称,道内又称“神诞法事”或“神诞道场”,在当地畲、客老俵*作为中原文化外伸的南缘,赣南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族群文化交汇、融合的热土。时至今日,赣南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在这片土地上,除居住着自称“客家”的汉族居民外,还生活着畲、瑶、回、壮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均被称为“赣南老俵”。其中,畲族是为数最众的少数民族,占赣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畲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客家一道,共同创造了质朴淳厚、兼容并包的赣南地域文化。的话语系统里则叫“朝神”或“朝仙”,道人亦认可并使用此说,像九皇星君寿诞要“朝九皇”*道教九皇星君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北斗的崇拜。因北斗九皇神执掌人间“寿禄贫富、生死祸福、幽冥之事”,凡人性命五体皆其所统,职权关乎人类最本质的生命需求,故备受赣南老俵尊崇,他们相信虔诚礼斗可增福蠲灾、益寿延年。九皇星君诞日为农历九月初九。,许真君圣诞需“朝真君”(或称“朝八月皇”)*许真君原名许逊,三国吴乌赤二年(239)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他长期在豫章西山(今南昌市新建县境内)修真传道,并将道教方术与儒家忠孝伦理思想相结合,创“太上灵宝净明法”。 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136岁的许逊飞升成仙,家眷连同鸡、狗拔地而起升入天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即源出于此。此后,经过历代官民对其一生服官旌阳、诛蛟治水、从戎北伐、修真传道事迹的大力倡扬,许真君逐渐升格成江西“福主”,成为赣地显神。因农历八月初一乃许真君飞仙得道之日,赣南老俵又敬称其为“八月皇”。等。

以“朝八月皇”、“朝九皇”等为代表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不仅文化积淀深厚、科仪音乐行为丰富,而且仪式全程始终在音乐声音的覆盖下展现。换言之,在仪式进行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的力量,而音乐以其音响阐释节日仪礼,调节、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成为展示道教信仰、人伦道德及畲客族群关系的重要手段。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阿姆(Alan P.Merriam)曾就音乐声音的产生和运行做过简明扼要的模式归纳,即“观念(conceptualization about music)—行为(behavior in relation to music)—音声(music sound itself)”。[1]其中,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影响音声,音声回馈观念,如此循环往复,而主导这些观念、行为并最终制造出音声的主体必定是“人”。有中国学者亦指出:“‘乐人’是整个音乐事象的操纵者,是以群体或个体形态呈现的。与相对静态的乐谱、乐器相比,‘乐人’具有很强的能动性。”[2]换言之,“人”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主体性作用,音乐是“以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音响”[3]。

那么,就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这一在当地颇为常见的音乐事象而言,是“谁”(哪些人)在参与此种仪式音乐文化传统的历时建构与当下维护呢?

一、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参与人的角色界定

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的参与人依其在道场所行职能,可划分出执仪者、组织者、接受者三种不同的仪式角色。

(一)执仪者

执仪者主要指操控法事科仪进程的道人与吹鼓手。道人,是法事中的“道派”或“师派”教职人员*根据行仪的形式与特征差异,笔者拟将赣南道人归纳为“道派”与“师派”两脉。“道派”与本省龙虎山天师道有着较为紧密的渊源关系,其教职人士被老俵们称作“道士”。“道派”尚“文”,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斋醮规范,传播方式多借助于文字和经书;“师派”即学界所述之闾山教,其教职人士被老俵们唤为“老师”或“法师”。师派重“武”,保留了较多远古巫法的余韵,传播方式多借助勇武粗犷的舞蹈腾跃、牛角嘶鸣等行为手段。;吹鼓手,是畲、客老俵对道场里操弄唢呐、笛、皮鼓等乐器的民间乐师之统称。演奏唢呐、笛等旋律乐器者,赣南民间称“吹手”或“吹师”。吹手一般分“上手”和“下手”,上手坐在靠近神像的位置,负责乐曲起调与毕曲;演奏皮鼓者,被老俵叫做“打鼓佬”或“司鼓”,其为全堂法事的音乐“指挥”,在仪程、仪节及经韵、曲牌的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对各种板路的锣鼓经了然于胸。除极少数有心学道外,吹鼓手一般不入道门,但由于与道人长期合作,他们谙熟各种科目演仪程式。

一)社会身份

赣南畲、客道人和吹鼓手大部分是男性、农民,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他们一般半农半艺,平常务农,有事主之邀便外出参与各种法事。因与剃头师傅、木匠、泥工、裁缝一样是“手艺人”,所以在农村,他们颇受老俵尊重,收入亦比普通农民稍高。

二)组织形式

赣南道人、吹鼓手一般不独立行仪,一堂法事需两者协作完成,关系十分紧密。道人与吹鼓手的组合,赣南“道派”叫“道班”,“师派”称“坛班”。做法事前,某位道人或吹鼓手揽到活,该人即成为该次法事班头。班头一般再召集四人即可主持一场法事。这种组合属最简单的形式,包括一位打鼓佬、两位吹手、两位道人。铜锣、大钹、斗锣、小钹的演奏,事主需自行请老俵兼任。现比较常见的道班或坛班为七人建制,包括一名打鼓佬、两名吹手、四名道人。道人除轮流主坛,还要承担铜锣、大钹、斗锣、小钹的演奏。法事各科的主坛道人道派尊称“高功”,师派敬称“主坛师”。

在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中,有不少道班或坛班呈现出畲、客混合型态,即班社成员中既有畲族乡亲,也有客家老俵,像赣州开发区金星村朱氏宗祠“朝九皇”道班、安远县高云山乡江口万寿宫“朝八月皇”坛班等均属此类。

三)收入分配

法事结束,事主会给班头一份利市,班头经核算后将工钱付给道班或坛班其他成员。如有多余钱财,班头可自行支配。据了解,现今赣南道人、吹鼓手做一昼夜法事,酬金一般不低于150元,多者可达200至300元不等。他们一年四季都骑着摩托、自行车在乡间奔波,难得有闲暇。

四)传承方式

传承是音乐文化得以延续的核心。赣南道人和吹鼓手的传承一般有家传、师传、自学三种方式。其中,以家传和师传最为普遍。家传一般为血亲(如父亲与儿子、叔伯与侄子、舅舅与外甥)或姻亲(如岳父与女婿)相传;师传是非亲属关系的师徒传承,徒弟拜师和出师均须举行仪式以获得同行与乡邻认可。学徒期间,徒弟吃住都在业师家,除了求教和随师做法事外,平时犹需为师傅干农活、做家务,其技艺获得师傅认可方可出师自立从业。笔者经常感叹,历经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这些古老的技艺依然在赣南民间薪火相传,其隐含的文化力量令人深思。

学道和习乐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道家传业一般由浅入深、先粗后细:道派先学科仪法式、经韵唱诵、踏罡步斗等基本功,再修符箓、咒诀等法术,有的还习占验、书法、美术等技艺;师派除需接触上述类似道派的文坛法式外,还要修习妆身奏表、上刀山、过火炼等武坛科法。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十年熬得出一个举子,熬不出一个道士”,学道之难可见一斑。吹鼓手习乐亦非易事,师傅先要口传心授工尺谱字和韵曲,待徒弟将曲牌谱韵熟后再上唢呐、笛等乐器,按孔、嘴形、指法、气息等每一项基本功都要练扎实方能娴熟吹奏,学有余力者还可进一步学习各种锣鼓打法。

(二)组织者

组织者通常指承办法事科仪之宫观、庙宇或宗祠中的管理人员群体,他们大都是农民,以男性为主,现也有部分城市退休人员参与其中。组织者一般以“理事会”(有的地方叫“首士会”、“缘首会”或“管委会”)的形式存在。各地理事会任期从一年至五年不等,其成员受乡民推选,需德行端正且热心村坊事宜,人数从数名至数十名不等。理事会主要职能是:一是募集善款、筹措经费,统筹年度法事、祭祖等活动;二是组织法事、祭祖等活动期间各项事务;三是负责庙观、祠堂的日常管理维护及开销帐目公布等。

理事会成立后,需通过内部协商推选一名总理事(或称总首士、总缘首)作为负责人,极个别地方的总理事系抽签产生。总理事产生后会任命一至两位副理事协助工作,剩余人员均为理事(或叫首士、缘首),分派文书、会计、出纳、保卫、后勤、跟拜等事宜。负责“跟拜”的理事一般为两名,分别叫“香首”(或称“香头”)和“香尾”。他们是敬神祝祷的一方香民代表,选拔标准有三条:为人善良、家庭和睦、儿孙满堂。法事进行中,香首、香尾要披红挂彩,依科随高功或主坛师向神明行礼跪拜,并需随时添香秉烛。

考察发现,赣南许多宫观、庙宇或祠堂理事会都是“畲客混合型”,如赣县红河村龙口古庙理事会9名成员即包括1位蓝姓畲民和肖、钟、卢等姓客民;安远县高云山乡万寿宫理事会21名成员中有两位畲族理事(1位蓝姓、1位雷姓),其余均为陈、赖、连等姓客家人。

(三)接受者

接受者即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体验法事进行、感受科仪福祉的广大畲、客民众,包括普通香客、进香团、马脚、民间戏班及艺术团等。

普通香客,是以个人或家庭名义前来庙观、祠堂进香朝神的信众。他们有的献供上表,有的求签卜卦,表现形式虽各有差异,但祈福避灾之心共通。

赣南庙观、祠堂举行神诞法事期间,周围庙宇及异姓祠堂的理事会常会组织人手前来庆贺。有的还自带吹打班,代表其庙观、宗祠献上一叶虔心祝福。上述人员,笔者统称“进香团”。他们的到来,往往掀起一阵阵巨大的声浪;他们的活动,亦体现着赣南民间“礼尚往来”之道。

马脚即附体信民,其中女性马脚被老俵叫作“神婆”或“仙婆子”,男性马脚或称“神汉”。“马脚”一词,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较广泛,清人李调元辑录的《南越笔记》卷四《南越人好巫》一文载:“安崖有二司神者,一日降魂,童言曰:‘欲与萧公斗法。’于是二司神各发马脚。马脚者,神所附之人也。”[4]关于马脚的附体过程,赣南老俵一般以“发马”(进入附体)、“骑马”(维持附体)、“下马”(出离附体)三个阶段予以指称。

民间戏班和艺术团,是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受理事会之邀或自发前来演出以娱神乐众。笔者注意到,一些民间艺术团还是“多面手”,除能上演多个剧种剧目外,还会演出小品、魔术、杂技、歌舞等节目,深受赣南老俵欢迎。

二、法事仪式中两位畲、客吹师之人物素描

在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及其音乐展演中,执仪者、组织者、接受者三类仪式角色均由鲜活、生动的参与人员个体所组成。本文拟选择法事仪式中较具代表性的两位畲族、客家吹师进行人物素描,以之展示扮演不同仪式角色的普通畲、客民众是如何以自身的生命经历和理解方式参与仪式音乐的整体建构与传承,继而从另一角度审视仪式音乐与参与者个人艺术史、生命史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一)守望宗族的血脉记忆:畲族吹师蓝师傅

在2009年农历七月章贡区水东镇某次“冥诞法事”中,笔者有缘相识了来自湖边镇的畲族吹师蓝祥嶽师傅。蓝师傅与祖国同龄,他常说,自己是伴着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的,现在是最安定和幸福的时期,国家也给了少数民族很多优惠政策,很感激。

蓝师傅12岁时开始随父学习唢呐、笛、二胡等乐器,14岁起兼修锣鼓,15岁便跟着父亲走乡串巷做法事。他家系三代家传吹师,祖父蓝振全、父亲蓝启庚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吹师。为了谋生,其父还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拜师入道,学成领道名“远扬”并自起雷坛。蓝师傅讲,父亲生前本想把吹打和道士本事都传给自己,可懂事那会正值文革,做法事属于封建迷信,所以只学了吹打。其父生前还抄录了很多科仪卷本,可惜“破四旧”时大都被红卫兵烧毁,现仅存《冥路科》、《施食科》、《万神总诰》等零星几卷。通过对这些残本的研读和考证发现,其中内容不是火居道士的杜撰,也不是对《道藏》等道教传统文献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汲取赣南地方法事科仪传统的基础上与相关道教传统文献内容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中国正统道教文化“大传统”与赣南地方道教文化“小传统” 的有机互补。*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这对概念,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指受社会统治者或精英层推崇并反映在文献典籍中的制度及其传统;小传统则指流行在民间的信仰、俚俗或艺术、文学。这种互补是赣南道人为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社会民众的一种需要,体现出正统道教地方化、民间化的一种趋势。

庆幸的是,蓝家另一件宝贝——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编修的《蓝氏族谱》当时因藏在屋梁上,幸运地躲过文革劫难。该五卷本族谱现由蓝师傅珍藏。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这历经世事沧桑的厚重谱牒,一个畲族宗族对其血脉延续的“集体记忆”仿佛就在字里行间悄然呈现。

从目前收集情况看,赣南各地《蓝氏族谱》的世系排列大致类同,均循“总世系”、“江南系”、“赣世系”(或称“新世系”)三法。[5]蓝师傅收藏的这份族谱亦不例外:“总世系”尊“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次子昌奇公”为鼻祖,其因“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欢遂赐姓曰蓝,分封于汝南郡”而得蓝氏堂名“汝南堂”;“江南系”尊昌奇公一百零八世孙蓝明德为一世祖,盖因“公由豫北迁建康为江南开基”。值得注意的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在谱中被视为明德公之子;“赣世系”以明德公廿一世孙念字辈一至七郎为一世祖。蓝祥嶽师傅所在宗支即与其中的蓝念五郎关系密切。念五郎名甲生,是一名岁贡生,原居福建武平县大禾,后迁上杭县古木督。其子蓝传恒于明永乐年间从上杭迁徙到江西信丰县安西。及至十一世祖蓝来亮,又于清康熙年间从安西沉坑迁入湖边镇大寒地,而这恰恰就是蓝祥嶽先生今天生活的地方。族谱显示,蓝师傅是赣世系的二十世孙,他还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笔者还了解到,大寒地的蓝氏宗族现已经繁衍至二十三世孙,总共有七十来户,三百多口人。

蓝师傅的唢呐吹奏技艺在笔者接触的畲族吹师中算得上佼佼者。他说,自己的“嘴上功夫”之所以过得了关,都是父亲严厉的板子调教出来的。笔者发现,蓝师傅在一些曲牌结尾处运用的“气滑音”很有特色,如:

【点官】看似已在徵音作长音收束,出人意料的是,蓝师傅通过气息的运用,在徵音后又由商音快速下滑至宫音,并以该音结束全曲。商音至宫音的滑进,便是“气滑音”。据蓝师傅介绍,吹这样的音,手指、嘴唇必须和气息紧密配合,手指要由高音迅速按闭到低音音孔,双唇的力度和用气随之逐渐减少方能奏出。

蓝师傅还告诉笔者,唢呐哨片的制作也是父亲传授的一项绝活。父亲常讲,吹鼓手做不好哨片,买再好的唢呐也白搭。蓝师傅说,做哨片是个精细活,过去每年小雪至大雪节气之间,父亲总要带他去河边采一些粗细合适、软硬适度且没有虫蛀风伤的水竹子。回来等水分完全晾干后,便可通过除去竹膜、刮掉竹皮、缠出哨底、烙烫哨面、缠绕铜丝这一系列的步骤来制作哨片了。

(二)农民音乐家:客家吹师卢老伯

家住水西镇的卢文森老伯是章贡区远近闻名的吹师。据长期从事赣南民间音乐集成编撰工作的袁大位先生介绍,卢老不仅演奏技法精湛,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于乡间婚丧嫁娶、庙会打醮,熟谙大量赣南吹打乐曲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西卷》中收录的赣南吹打乐曲目,有不少是根据卢老及其家族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的演奏录音进行记谱整理的。

在袁先生的帮助下,2010年8月盛夏,笔者终于在水西镇某康王神诞道场中见到了卢老伯。记得那天,在冉冉升腾的香雾中,卢老闭目端坐吹的那支【拜将台】,真是沁人心脾。那盈盈于耳的唢呐乐声,似乎浸透着这位古稀老人的人生轨迹、音乐灵魂……

卢老出生于1933年,8岁起便跟随父亲卢贤荣学习唢呐和笛子,11岁开始接触各种锣鼓打法;16岁那年,奉父母之命与比自己长七岁的童养媳成婚;1952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兵,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并在部队荣立过三等功。卢老伯说,去朝鲜时他随身带着一把唢呐,一有空闲,就会吹一些好听的家乡牌子像【金钱落地】、【下山虎】、【小桃红】什么的给战友们听;1957年退伍后,他分配到大余县炼锡厂工作,1960年作为艺术骨干被选派晋京参加首届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先后在海棠剧院、中山音乐堂演奏笛曲【歌唱二郎山】和赣南民间唢呐曲牌【大开门】;因在汇演中表现突出,1961年他被调入赣州市文化馆工作,并因“贫农”的“政治成分”于同年保送上海音乐学院“工农班”深造笛子演奏*时至今日,卢老伯还能流利地背出音乐学院老师教的笛子演奏中的呼吸要领: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缓吸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吸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莫到无气才吸气,始终要有余气藏。强而不噪弱不虚,均匀呼气流水长。;1962年学成返乡,被安排到赣州市药材公司担任办公室秘书;1964年赣南文工团成立,经过层层选拨,成为第一批团员。据卢老伯讲,那时团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唢呐和笛子为工农兵群众演奏“语录歌”,常吹的是《争取胜利》、《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1971年,他离开文工团回乡务农;改革开放后,他重拾吹师老本行开始走村串户。因为演奏水平高超,加之口碑不赖,被老俵们称为“农民音乐家”,社会荣誉也应期而至:在1987年元宵节赣州地区农民唢呐比赛中,他以一曲【打马进城】从赣南18个县市近200名乐手中脱颖而出,荣膺独奏组冠军。卢老伯回忆,当他看到第二天《赣南日报》刊出自己佩戴大红花的获奖照片时,真是兴奋极了;2008年他首次“触电”,受邀参加赣州第六届脐橙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与众多农民乐师一起表演了民乐合奏【喜庆丰收】。

卢老伯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他常说,现在身子骨还算硬朗,还能吹上几年,等到八十岁就一定得“金盆洗手”、安享晚年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亲手培养的儿子、孙子与侄子三人吹奏技艺日臻成熟,过几年让他们接班肯定不成问题。

小 结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区域音乐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人”进行研究的著作与论文日益增多,代表性的包括:乔建中《望:一位老农在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藏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商务印书馆,2009)、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南京艺术学院2013届博士论文)、杨殿斛《一个“非遗”传承人的音乐人生与社会——音乐民族志写作探索之二“布依族音乐人杨宗培”》(载《音乐艺术》2015年第4期)、王先艳《论民间音乐家的身份认同》(载《音乐研究》2011年第1期)等。这些著述均给予笔者有益启示,即“人”作为音乐生活的创造者、表现者及传承者,不同群体及个体的音乐文化特质是当代民族音乐学研究尤为值得关注的要素。

仔细分析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及其音乐活动,不难发现:从宏观角度看,法事仪式音乐“人”涵括了执仪者、组织者、接受者三类不同角色的参与人群;从微观角度看,这三类群体均需通过鲜活的生命个体方能展示各自的仪式行为特点所在。而对微观个体的“管中窥豹”,是认知法事仪式音乐不同参与群体之相关角色与仪式职能的一条必经之途。

结合目前调查情况,畲族和客家是法事仪式音乐中最主要的两大参与族群。作为畲、客老俵共同参与建醮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按照相关参与人的不同族群构成,可细分成四种类型,如图所示:

“畲客共醮”视角下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分类

法事类型 族群构成参与角色 “畲客共醮”Ⅰ型“畲客共醮”Ⅱ型“畲客共醮”Ⅲ型“畲客共醮”IV型执仪者畲族、客家畲族、客家客家客家组织者畲族、客家客家畲族、客家客家接受者畲族、客家畲族、客家畲族、客家畲族、客家

“畲客共醮”的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音乐,营造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网络,其以音乐的纽带和动人的展示,串接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历史时空、不同的生命心境,顽强地延续着一方土地的传统艺术与民俗精神。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透过仪式中散落的乐声,重构畲、客民众观念中那片深邃的文化世界。

[1]Merriam, Alan P..TheAnthropologyofMusic[M]. Evanston: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64:32-35.

[2]板俊荣、伍国栋.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81.

[3][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马英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

[4](清)李调元.南越笔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66.

[5]黄向春.赣南畲族研究[D].厦门大学,1996:18.

Whose Musics in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JIANG Xie

(College of Music,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 Nanning, Guangxi 530022)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is a celebration expecting harvest and peace held by She and Hakka ethnic groups.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musical activities. People in the ritual musics include executants and constitutors and recipients three types of different participations in the crowd. These participations need to display their own ritu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living individual. The musics in the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tring together different people and affairs and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and life state of mind through the bond of music and the moving presentation to make tenacious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folk spirit of the land.

Taoist feast day auspiciousness praying rituals of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ritual musics; participants; She ethnic group; Hakka ethnic group

2016-07-20

蒋燮(1983-),江西南昌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钢琴艺术理论。

J642.22

A

1671-444X(2016)04-0073-07

猜你喜欢
畲族赣南道教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