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婧娟, 徐毓琁, 胡书杰, 周璨林
(新疆医科大学1厚博学院; 2基础医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指纹纹理分析研究
郝婧娟1, 徐毓琁1, 胡书杰1, 周璨林2
(新疆医科大学1厚博学院;2基础医学院, 乌鲁木齐830011)
目的探讨新疆10个区域维吾尔族大学生指纹纹理的差异。方法对世居新疆10个地区的89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分别测量嵴纹总数(TFRC)、a-b箕纹数、指纹类型3个指标,对10个区域的男、女大学生指纹纺理进行成对比较。结果和田和昌吉、博州和克州、博州和塔城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嵴纹总数(TF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博州与和田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a-b箕纹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田和阿勒泰、昌吉和阿勒泰、昌吉和博州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的指纹类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测量指标在不同地区的测量值存在差异。结论新疆南疆、北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指纹有差异,而在南疆和北疆内部的指纹差异较小。
指纹纹理; 新疆;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是新疆的主体民族[1],以往对新疆的人类学研究大多将新疆维吾尔族作为整体进行分析[2,3],忽视了维吾尔族内部的差异。本研究分别对比了新疆10个地区891名男、女大学生的指纹纹理差异,并分析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指纹差异,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收集新疆医科大学2010~2011级89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指纹,排除乌鲁木齐、克拉玛依、阿拉尔等移民型城市学生。按照生源地将学生分为10个地区,其中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男性34人,女性53人;吐鲁番地区男性46人,女性37人;巴音布鲁克蒙古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男性42人,女性37人;阿克苏地区男性39,女性43人;喀什地区男性38人,女性46人;和田地区男性44人,女性35人;克孜勒克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男性43人,女性32人;塔城地区男性33人,女性45人;阿勒泰地区男性43人,女性43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男性36人,女性34人;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男性34人,女性42人。
1.2研究方法采用油墨或石墨拓印法收集89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指纹,观察标准参照文献[4]中的规定。按规定标准用肉眼判定与印油取纹型标本判定相结合的方法,观察10指的指纹类型(弓形纹、箕形纹及斗形纹),其中箕形纹入选的标准是手指第一指关节皮纹具有中心点、三叉点各1个;斗型纹的入选标准是手指第一指关节皮纹具有2个三叉点、1个中心点,双箕斗也被认为是斗型纹的1种;弓型纹的入选标准是手指第一指关节皮纹没有三叉点和中心点。统计人均指纹类型(fingerprint type,FT)、a-b箕纹数(a-b ridge count,a-b RC)、计算嵴纹总数(total finger ridge count, TFRC)。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测量数值进行两两t检验比较,检验水准ɑ=0.05。
2.1新疆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指纹纹理比较结果和田和昌吉、博州和克州及博州和塔城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的嵴纹总数(TF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博州与和田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的a-b箕纹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田和阿勒泰、昌吉和阿勒泰、昌吉和博州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的指纹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新疆10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皮皮纹理统计表
2.2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同指纹结果的比较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嵴纹总数(TFRC)、a-b箕纹数以及指纹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使用1个指标测量时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他指标则不存在。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皮纹所受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造成的,因此使用尽可能多的指标进行测量时有必要的。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82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4.72%,是中国的第五大民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同时在湖南以及新疆周边国家也有分布。以往对于维吾尔族人群指纹的研究表明,维吾尔族男、女的TFRC平均值为142.60和133.18[5],而本研究的结果分别为134.69和127.18,该结果说明不通过采样地信息将维吾尔族进行区分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失。同样的错误在其他的维吾尔族人类学研究中屡见不鲜,如Yao等[6]和Yang等[7]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单倍型所占比例相当于西欧亚类型,而Xu等[8]发现维吾尔族由2种类型的祖先混合而成,其中60%来自欧洲祖先,而东亚祖先则占40%。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学者也将维吾尔族按照天山为界分为南、北疆两部分,如Xu等[9]发现无论南、北疆的维吾尔族都表现出东亚与欧洲祖先混合的情况,其中北疆地区的比例关系是53∶47(东亚∶欧洲),而南疆是48∶52。为了解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的人类学差异,周璨林等[10]进一步通过遗传学手段将维吾尔族人群分为具有遗传差异的7个群体。虽然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维吾尔族内部存在的地理差异,但是缺乏相关的指纹学证据,本研究正是补充了这一空白。
和田地区与博州、昌吉、阿勒泰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a-b箕纹数、嵴纹总数(TFRC)、指纹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其他维吾尔族聚居区没有差异,而博州、昌吉和阿勒泰的主要人口组成分别是蒙古族、回族和哈萨克族,并且两地均属北疆地区。因此本研究认为这种结果是由于地理遗传因素造成的。根据历史记载,北疆的维吾尔族来自以喀什为地区,说明移居由于遗传漂变和民族融合的原因,扩大了和田与喀什地区原本的差异。这也能解释为何和田与南疆其他地区指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从地域上看,博州与其他地区相比,是存在差异最多的地区。博州与和田、克州、塔城和昌吉分别在a-b箕纹数、嵴纹总数(TFRC)、指纹类型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博州地理位置较偏僻,和周边地区遗传交流的机会较少容易形成由于遗传漂变,造成该地区指纹数据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
总之,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群内部由于生活区域不同,存在人类学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天山南、北之间,说明维吾尔族的人类学数据具有地理上的差异。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类学测量结果所反映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测量结果存在不一致性[11],提示在未来的研究中,数据越详细结果越可靠。
[1]童玉芬,魏明星.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变动[J].西北人口,2002,89(3): 50-52.
[2]Ablimit A, Qin WB, Shan WJ. Genetic diversities of cytochrome b in Xinjiang Uyghur unveiled its origin and migration history[J].BMC Genetics, 2013, 14(2) :100-102.
[3]Zhong H, Shi H,Qi XB.Extended chromosome investigation suggests postglacial migrations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 Asia via the northern route[J]. Mol Biol Evol,2011,28(1):717-727.
[4]夏米西努尔·伊力克,周勇.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与报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2-54.
[5]郭卉,周洁,赵涛,等.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汉族学生皮纹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 33(10):1232-1233.
[6]Yao YG, Kong QP. Different matrilineal contributions to genetic structure of ethinic group in the Silk Road Region in China[J].Mol Bio Evol, 2004,21(12):2265-2280.
[7]Yang LQ, Tan SJ. Gene admixture in ethnic populations in upper part of Silk Road revealed by mtDNA polymorphism[J]. Sci China Swries C, 2008,51(5):435-444.
[8]Xu S, Huang W, Qian J, et al. Analysis of genomic admixture in Uyghur and its implication in mapping strategy[J]. Am J Hum Genet,2008,82:883-894.
[9]Xu S, Jin L. A genome-wide analysis of admixture in Uyghurs and a high-density admixture map for disease-gene discovery[J]. Am J Hum Genet,2009,83:322-336.
[10]周璨林,马琦,姚华,等.新疆各地维吾尔族遗传特征分析[J].科技导报, 2016, 34(2): 226-230.
[11]葛承廉,李慕荣.四川秀山土家族与苗族泸州苗族与秀山苗族手皮纹正常值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0, 16(2): 19-23.
(本文编辑施洋)
Comparative study on Uyghur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skin texture dermatoglyphics in Xinjiang
HAO Jingjuan1, XU Yuxuan1, HU Shujie1, ZHOU Canlin2
(1CollegeofHouboMedicine,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2CollegeofBasicMedicine,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11,China)
Objective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anthropological from differences areas of Uyghur, 891 male and female Uygur college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10 localized areas of Xinjiang. MethodsThe data of male and female collage students were compared from those areas by TFRC(total finger ridge count), a-b ridge count, rate of finger print type respectively by t test. ResultsBoth male and female collage students between Hotan and Changji, between Bortala and Kizilsu, and Bortala and Tacheng in TFRC, a-b ridge count between Bortala and Hotan, fingerprint type between Hotan and Altay, between Changji and Altay, Changji and Bortal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measurement of dermatoglyphics was different. ConclusionThis phenomenon suggests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dermatoglyphics were from the location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Xinjiang, rather than internal of them.
dermatoglyphics; Xinjiang; Uyghu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3211B49);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基金(2013ZRQN18)
郝婧娟(1992-),女,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周璨林(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遗传学与地理遗传分析,E-mail:zhou_canlin@163.com。
R32
A
1009-5551(2016)06-0760-03
10.3969/j.issn.1009-5551.2016.06.024
20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