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俊 罗玲艳
(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00)
温针结合金黄散治疗膝关节病临床疗效观察
雷 俊 罗玲艳
(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00)
目的:探讨温针结合金黄散治疗膝关节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在我院就诊的78例膝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外敷金黄散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结合金黄散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打分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 #P<0.05。两组治疗前后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治疗都有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温针灸 金黄散 膝关节病 疗效
膝关节是由股骨、胫骨和髌骨构成的人体承重关节,也是最易损伤的关节之一。膝关节是全身发病率最高的关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大。[1-2]膝关节病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疼痛、打软腿、关节交锁等多种症状,而膝关节病的常见病因有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病变、异常增生的滑膜嵌顿等。最近有国外研究者认为膝关节炎不是一种单纯的老化过程,而是一种遗传度较高的疾病。[3]
我院采用温针灸配合金黄散治疗膝关节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报道如下。
78例患者均为我院就诊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5岁,大于40岁的占85%;患病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25年;单侧膝关节疼痛40例,双侧38例;老年性膝关节病22例,单纯性膝关节滑膜炎30例,外伤性膝关节炎8例,半月板损伤18例,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两组性别经过X2检验,X2=0.009,P=1.000;年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093,P=0.443,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采用外敷金黄散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平放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膝关节。局部皮肤用碘伏常规消毒后,选用40mm毫针,直刺内外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阿是穴,深度约25~35mm,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将7段2cm长的艾条点燃,放入灸盒中,再把灸盒放在针刺膝关节上,待艾条燃尽(约30min),取下灸盒,期间注意巡视观察患者,防止患者出现晕针或被艾灸盒烫伤,出针时,摇大针孔。针孔处如果有淡黄色渗出液,或少许血水样分泌物流出,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即可,不必按压针孔,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表2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x-+S)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体征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 #P<0.05。两组治疗前后都有统计学差异。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能完全阻断膝关节骨关节炎病理进展过程,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止痛消肿和改善功能。[4]祖国医学认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属“痹证”范畴。金黄散,又叫如意金黄散。最早见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组方有性味偏寒的天花粉、黄柏、大黄,性味属温的姜黄、白芷、厚朴、苍术、陈皮、天南星、甘草,方中温药的味数多于寒药,但温药的剂量轻于寒药。所以金黄散是寒温并用,仍偏清热。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等多重功效。因为疗效显著,所以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对于临床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相关病症疗效显著。而膝关节病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特征,所以选用金黄散治疗膝关节病有很好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报道金黄散外敷于局部时能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能起到消肿抗炎的作用,还能够使全身的巨噬细胞激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5]温针灸选穴以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同时配合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可有活血祛风、血行风灭之意,阳陵泉为筋会之穴。温针诸穴能温通气血,散寒除湿,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最早记录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温针灸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 温针灸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能够很好的温通经脉,行气活血。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艾灸之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的各种寒证、虚证、痛证。[6]灸法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7]《张氏医通》:“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寒者热之,温针灸的温热作用治疗膝关节病十分对症。有研究表明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8-9]艾灸的温热作用具有温养筋脉、益气血,消肿散结,促进渗出物吸收,改善关节活动及修复关节周围软组织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10]温针灸能够畅通膝关节周围经络,使得膝关节周围病变的软组织和关节软骨得到修复,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通过针刺深部组织的提插捻转等手法的镇痛效应不仅表现在单次针刺期间,在针刺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效应仍然存在。[11]也就是说温针灸的短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都比较好。
[1] 李立强.上海市中心城区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J].黑龙江医药,2007,20(4):347-348.
[2] 陶善平,何天峰,罗永宝,等.火针配合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23(9):742-746
[3] Weiss E,Jurmain R.Osteoarthritis revisited:a contemporary review of aetiology[J].Int J Osteoachaeol,2007,17(5):4372-4450.
[4] 翟云.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2,25(1): 83-85
[5] 谢文利.蔡德海如意金黄散乳膏的制备及其抗炎消肿作用研究[J].河北医学,1996,2(6);554
[6] Yang Z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M]. Shanghai:Shanghai Sci&Tech Press,1996:45-46.
[7] 贺成功,黄学勇,龙红慧,等.温针灸疗法及其应用[J].中医学报,2015,30(200),143-145.
[8]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5):391-393.
[9] 董新民,董泉声,等.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22-26.
[10] 冯凤珍.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腿痛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1]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科技大学社.1999:555
(2016-07-22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