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兴安盟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6-09-04 02:47:02徐长安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全盟兴安盟农牧业

文|徐长安

内蒙古兴安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农牧业经济在全盟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近日,农业、电信、科技、卫生、移动通讯、广播电视部门等,对盟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启步,初步建立了覆盖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农户的信息网络,搭建了多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但是全盟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散小弱,信息进村入户难,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整个工作正处于由“破”而“立”阶段,需要在下一步发展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充分认识农村牧区信息化的意义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单独条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各级政府纷纷制定出各种以信息手段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和举措。推进农村牧区信息化已成为新农村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时代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新”。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快速,但是受益人群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农村牧区信息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文化交融和农牧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铺平了道路。信息化是增加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加快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等信息,帮助农牧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兴安盟农村牧区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兴安盟农牧区科技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05年,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以盟科技信息研究所为网络管理中心平台,六个旗县市及重点乡镇为网络终端的全盟农牧区科技信息网及视频会议系统已建成。到目前为止,网络视频端点增至58个,网络覆盖率达80%。

通过开展农牧区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兴安盟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起了重要作用。现兴安盟农牧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星火项目。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信息化现状

调查中,许多农村牧区居民反映,农牧业信息对农牧业生产生活帮助很大,越来越多的农村牧区居民更加关注各类农牧业信息。数据显示,农村牧区居民关心的农牧业信息依次是:价格信息(50.6%)、供求信息(30.2%)、农牧业气象(30.1%)、农牧业科技及法规(25.5%)、农牧业资讯(22.2%),以及与农牧业生产和发展相关的其它信息(34.7%)。显然,这些信息已经成为农村牧区居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所起的作用也越发显著。

近年来,兴安盟按照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全盟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接通到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据调查,2014年末,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0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0.87亿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2.33万户,比上年末下降8.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9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39万户。年末全盟有无线电话用户1.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8.92万户。年末全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70万户。全盟有旗县级以上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00%;有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8%;数字电视用户16.00万户。建立了公众信息门户网站——内蒙古兴安盟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盟广播电视台建立了新闻方面的门户网站——兴安人民广播电台和内蒙古兴安电视台,盟农牧业、水务、科技、气象等农牧业部门建立了兴安盟农牧业信息网、兴安盟水务局、兴安盟科技信息网、兴安盟气象局等独立的农牧业信息网站,目前,农牧业局与20多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信息互换机制。与科技部门合作,投资建设了26个视频系统信息站。与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农牧业信息智能语音查询电话系统(16880088)、农畜产品价格查询电话(1680003)、农资与农畜产品市场监督电话(12316)。与网通公司协调,全盟的806个信息站被指定为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基点。这些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使信息传送方式多样化,农牧民既可通过电脑、手机终端上网、还可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终端获取短信、语音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牧区居民了解信息的途径中,电视占74.3%,报刊杂志占37.9%,互联网络占18.3%,手机占8.7%,其它方式如宣传栏、海报、亲朋好友的交流等占17.9%。可见,在各类传播方式中,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仍然是农牧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扎赉特旗设有20多个信息采集点,与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相继开发了有关农牧业政策、农牧业生产、市场、致富信息、新产品、新技术、法律法规等多个数据库和专家系统。旗农牧业信息网作为全旗涉农龙头网站,每年发布各类涉农信息400余条,农牧业信息智能语音查询系统发布2万余条。涉农信息覆盖农村牧区各领域。兴安盟农牧业局、科技局、工商局、网通等开通了为农牧民服务的12316、16880088等语音查询热线。兴安盟已建成的农牧业信息网络系统,奠定了覆盖全盟的信息服务基础,为全盟的农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初步形成了“四电一报”信息化网络,即“电视、电台、电话、电脑、兴安日报”。

(二)全盟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盟农牧区信息化建设情况示意图

兴安盟为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是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区域之一,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地域辽阔,种养业多样性,农牧民人均收入低,科技与信息非常滞后。乡镇级科技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方式,缺乏现代信息手段,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受区位、教育等多方面影响,虽然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全盟农村牧区信息资源利用不够理想、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方法、措施明显滞后,信息资源分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农牧民信息素质不高,各镇乡(街道)发展不平衡等。近年来,兴安盟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有效提高,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各部门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然而,兴安盟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总体水平相当落后,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的问题、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信息进村入户难。农民要脱贫致富,农业要规模经营,农村要融入现代文明,迫切需要信息,而作为最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现在还是不完善、不畅通。近年来,虽然农村牧区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地区、中心城区(市盟)相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广播电视和固定电话虽然实现了通村、通社,但通自然村落和入户率不高;移动通讯实现了农村牧区全覆盖,但农村牧区手机用户面较低,并且多数用户没有订制手机短信、语音服务和手机上网;互联网基本上到乡镇后就断头。电视不互动,手机不普及,互联网络不到户,村社或农村牧区居民点信息栏没有建起来,报刊杂志多数只送达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因此,农牧民接收信息的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目前,农村牧区大多数信息仍是通过相对普及的电话、电视和农牧民之间的传书带信、逢场赶集、邻里传播实现。电脑、广播电视、手机、电话虽然入乡入村入户,但用于指导农牧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却是少之又少,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滞后。尚有6万农牧户收听收看不到广播电视,地方电视节目覆盖率不足40%,近70%左右的村屯不能收听收看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党的惠农政策的宣传报道,宽带网络不是无缝覆盖,不能满足农村牧区牧区对宽带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需求。

加强兴安盟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兴安盟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营造的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实现社会化。建设社会化农村牧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政府既要加大农村牧区信息化的投入力度,重视解决农牧业信息化中的问题,又要营造农牧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制环境,通过完善政策、出台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实现规范服务和管理。社会各界特别是IT企业界要为农牧民量身定制物美价廉、方便适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必备设施设备,从而让农村牧区信息化走上金光大道上。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各级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厅局延伸帮扶时机,加大对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已经由地缘、交通因素逐渐上移到信息、教育、资本等深层次方面,对农村牧区的扶贫工作已经不仅限于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为农村牧区提供信息、教育上的支持。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的那样:“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因此,信息化将成为当今扶贫帮困的时代特征。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力争取得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启动的“村络工程”、“绿色电脑扶贫行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开展的“村企共建扶贫工程”、“千乡万村光彩扶贫”项目和农牧业部开展的“金农工程”项目扶持,使之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牧区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实现农村牧区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加快农村牧区移动电话的普及和使用。移动、联通公司要选点示范,启动一批“手机镇”、“手机村”建设,集中采购一批贴近农牧民需求、功能实用、质量可靠、质优价廉的品牌手机投放农村牧区,让农牧民买得起、用得好;要按照“信息惠农”的要求,合理调整信息资费,有效推出适合全盟广大农牧民使用、真正方便农牧民生产和生活的服务套餐;要丰富与当地特色需求相适应的农牧业信息,增加农牧业专家服务热线,利用短信、电话、网络等形式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让农牧民用得起,有效果。

加强“三个层面”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牧民获取信息的能力。针对目前兴安盟农牧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农牧民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信息观念滞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的需求不强烈的客观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农牧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增强农牧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农牧业信息人才培养选拔、加强农牧民信息技能的系统培训、加强对村组干部、党团员、回乡复转军人、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加强农村信息中心的建设。当互联网等互动性媒体渠道短期内无法在农村广泛普及时,有必要加强信息的“二传手”——农村信息中心和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议把信息中心设在乡镇中心学校,由学校进行管理。信息中心配备微机,连接互联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为农民提供查询发布信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科普学习、政策学习等服务。针对一些农业种植等技术,信息提供人员可以由当地农业技术站的人员兼任;而对一些当地的农产品价格、采购等信息可以通过建立一支专门的兼职信息人员队伍,并给予一定的报酬,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的将农产品信息反馈到中心。

猜你喜欢
全盟兴安盟农牧业
强弱项补短板 全盟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锡林郭勒盟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内蒙古统计(2023年5期)2023-05-14 08:41:29
大好风光催动新能源发电无限动力
——2022 年锡林郭勒盟新能源发电情况分析报告
内蒙古统计(2023年5期)2023-05-14 08:41:29
兴安盟大米插上“地标”翅膀
食品界(2021年7期)2021-07-19 17:17:18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4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资(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8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原副市长薛培明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
方圆(2016年24期)2017-01-16 19:14:05
兴安盟人民医院简介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2
观摩考察感受
老年世界(2016年9期)2016-10-13 23:48:37
兴安盟地区企业职工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阿拉善盟天然牧草生长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现代农业(2015年7期)2015-02-27 00: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