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成瘾”不可取

2016-08-30 12:55陈森兴
科学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锻炼者运动量生理

陈森兴

马拉松的火热催生了健身跑热。跑步既简单又易行,因而成为人们运动养生的一个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有的“跑友”直言,跑步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跑步会对大脑产生生物化学作用,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从而改变跑步者的情绪,这化学物质叫内啡肽。一旦对运动产生了心理和生理的依赖,甚至像对酒精和药物一样上瘾,这就是“运动成瘾症”。

过度锻炼反而有害健康

有位姓吴的先生,每天晚饭后跑步8~10千米。即便是打雷下雨,他也会一直坚持,如果哪天没跑步,就会坐卧不宁,心情郁闷。有一次感冒了,医生让他在家休息,不要在外淋雨吹风。可是,他发着低烧还要出门跑步,为此妻子跟他争吵,家人的劝说他也不听,导致病情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

可见,运动是把双刃剑,不遵循运动规律,有可能适得其反。说“跑步上瘾”带有贬义的意思,意即有过度之虞,它有悖于适宜、适度、适时的养生理念。为此,应谨防跑步练习可能带来的风险。跑步养生不是体育竞技,不用挑战极限,也不要求超越自我。对于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大致每周跑120分钟左右即可。

“运动成瘾”并非正常兴趣

正常的体育兴趣是指导人们积极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和投入,活动的结果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而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是能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但“运动成瘾”则不然,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有一部分消极的运动成瘾发展到高峰就是运动依赖性,就像对酒精和赌博成瘾一样,会让锻炼者对身体活动产生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

运动成瘾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运动形式单一。每天身体活动形成固定的时间表。比如有的人喜欢每天在同一时间跑步,于是形成习惯后,不管身体状态、气候是否合适都要坚持。

2.出现心理依赖。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情的地位,有的人宁愿为参加马拉松赛事而不去上班。

3.出现生理依赖。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或者机械化的锻炼,如长时间的跑步、骑自行车或者游泳等。如果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会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出现“恶性循环”。

4.喜欢个体项目。选择独自锻炼,如上述的跑步、骑自行车等,而很少参加球类等集体项目运动。

如何克服“运动成瘾”

避免运动成瘾,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要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抱过高的要求,然后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运动量和强度都应安排合适,要做到有张有弛。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不要过分依赖一种形式;努力培养对其他活动的兴趣,选择的运动项目最好带有一些技术和难度,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选择的项目最好具有竞争性,并且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

猜你喜欢
锻炼者运动量生理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打破生理“平衡”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