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

2016-08-30 18:09郭志刚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侠义宋国游侠

郭志刚

公元前498年的一天深夜,漆黑无比,在宋国通往楚国的道路上,一行人正马不停蹄,疾速行驶。

原来,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公输般(鲁班)已为楚国制造出了攻城用的云梯,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紧要关头,为了制止战争,救民于水火,墨翟(墨子)率弟子日夜兼程赶往楚国,进行劝阻。最终,墨子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使楚国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避免了一场战争。古文名篇《公输般》和电影《墨攻》,说的就是这件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侠义之举。墨子,因此也被后人尊为侠客之祖。

之后,“侠客”一词,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成为最让人崇拜、最具有神秘感的一个词语。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客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也可以作为侠客的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对侠客的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言信行果,讲求诚信,话话算数,许诺的事一定去办;二是为解除别人的困厄而献身,置生死于度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三是施恩不图报,不仅不张扬自己的才德和功劳,而且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表彰。一般来说,侠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急人所难、扶弱抑强、武功高超、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讲信义讲义气一群人的统称。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快意恩仇,惩恶扬善;守信重诺,一言九鼎;重义轻利,慷慨好施;忠勇刚烈,重义轻生。

侠义精神是一种具有积极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对黑暗邪恶势力的反抗力量。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弱者被人欺负的危急关头,总有武功高超、见义勇为的侠客及时赶到,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于是大快人心,观众心里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了下来。这也是人们为啥崇拜侠客的原因,因为在心理上,个人在世上都是弱者,都会遇到困难和自己解决不了的事,都希望得到侠义之人的帮助,都有被侠客拯救的欲望。最悲壮的侠客,是舍身取义、一心救国的人,那个人,叫是荆轲。我们耳塾能详的,就是《荆轲刺秦王》慷慨激昂、悲壮动人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就了“河北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千古美名。而近代为国振威的侠客,当属韩慕侠和霍元甲。韩慕侠战胜俄国大力士包库沙,夺回十二块金牌,大快人心。大侠霍元甲开办“精武馆”,让外国武者闻风丧胆,洗刷了列强给中国人枉加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侠客最成功、影响最广的当数《史记·游侠列传》、《三侠五义》、《水浒传》及近代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史记中的郭靖,三侠五义中的白展堂、展昭,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李逵、蒋干、燕青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人物。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是极大地弘扬了中国的侠客文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笑傲江湖》等引人入胜,让人手不释卷,一度洛阳纸贵。还有古龙小说《天涯明月刀》里的傅红雪,他的冷漠、孤傲以及快如闪电的刀,更是把中国古代侠客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侠客当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如聂隐娘、红拂女、荆十三娘、侠义十三妹等。近代革命家秋瑾,号称鉴湖女侠,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写下了“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诗篇,表现了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正因为有了侠客,中国人的正气、义气、血气、豪气、大气才会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侠义宋国游侠
游侠的两张面孔
从仗剑江湖到为国为民
鞭长莫及
不惭世上英
鞭长莫及
我国跨境电商的前世今生
颜氏家训千古传
《聂隐娘》:仙剑不绝的传说
浅论游侠
雨中游侠亮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