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县第一中学 (233300)
曹文玉 张同语
一道试题的失分原因分析与思考
安徽省五河县第一中学(233300)
曹文玉张同语
此题是我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化归与分类讨论思想,不仅扎根于通性通法,而且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灵活应用,从而检测学生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面对这些情况,笔者陷入了沉思.
反思1学生为何面对一些条件、目标,表现出无法准确表征的倾向.
反思2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何如此之低.
反思3试题命制与学生实际“脱钩”现象如何解决?
经与命题教师交流知道,该试题是从高三模拟测试题中选编而来的,从题目所给信息量上看,在规定时间内去测试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属于较高要求,学生在解题中表现出的信息处理能力完全处于初级水平,那么出现“索性放弃”的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命制的试题与学生的学情相距较远,由此可见,本题的命制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在基础年级阶段,命题务必要做到:重视基础考查,避免高难度,素材选择要适宜,改编尺度要适中,切勿贪求综合度;从解题过程来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算能力差也与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对运算教学不重视有关,认为运算教学是次要的、枯燥的,也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思维价值较低,不需要花功夫去应付,不少学生平时用计算器代替笔算、心算等.追求功利化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算理混乱、算法模糊,判断、选择能力低下,解题时对上题型、套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案例是当前教学中急功近利心态的一个缩影,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教师错误地把“起点”当“终点”,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组织(包括命题),尤其是在高一、高二阶段更为严重,刚讲完一个概念,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模拟题、综合题便纷至沓来,殊不知,这样不负责的“揠苗助长”式的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越来越畏惧数学、厌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应以生为本,立足学情,加强研究与讨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的一切活动.
运算技能是数学的基本能力,它是解题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取得高分的根本保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题主要包括不等式组求解、数式运算等,相当一些学生运算能力不过关,计算不准确,费了好大力气计算出错误的结果.数学每一步运算都以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为依据,因此,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掌握公式、定理、法则是准确、迅速、灵活运算的根本保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应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学生不能熟练地在不同表征之间将概念转换,在新情境中识别概念的表征是学生不能正确解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站在数学学科整体高度上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化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设计数学问题、数学活动分析、理解概念的表征,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通过概念的不同表征之间的联系,学习数学的表达,体验数学的发展,领悟数学概念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从概念到解题方法的自然链接,在给定的表征系统中能够熟悉地识别,能够熟练地从一个表征系统转化到另一个表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