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315016)
张延斌
一道调研试题的解题分析
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315016)
张延斌
本题是浙江省新一轮课改高考前的调研试题,是其中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本文将全方位剖析这个问题.
图1
作为选择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首先关心的是答案的确定.
图2
在对学生的测试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感觉无法直接下手,都是采用选择题的特殊化解法,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够,大多出错,另外一些学生属于“对而不会”.事实上,对于此题的分析,与一般的选择题解法一样,通过直觉思维直接进入解题环节.虽然运用了双曲线方程与最大(小)值的概念,这其中渗透了极限的思想,还需要有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解题的智慧性.
图3
显然这个解法是错误的,但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即先固定A(x1,y1),令z=x1x+y1y,问题转化为直线z=x1x+y1y与双曲线C右支有公共点时z的最小值z(x,y),然后再求z(x,y)的最小值.
由于是个多变量的条件最值问题,从最小值的概念出发,可将y1,y2调控为y1y2≤0.据此,还可得如下的简捷解法:
1 对参数方程的调控
解题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范围,上述各个解法,书写长度与思维深度都会有所差异,哪些适于全体学生,哪些适于部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试卷讲评分析,我们不能只让学生被这些解题技巧所吸引、震撼,而是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收益.为此,笔者以此题为素材开设了一堂探究性的解题教学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教学程序如下:
1.选项确定
作为一个选择题,确定它的答案是每个学生首先关心的.学生运用解答选择题的方法,通过特殊定位,一般核对,达到问题的“粗略”解答.
2.演绎推理
此时,学生兴奋点上来了,迫切希望问题严谨的解答.在这里选择二种学生上手后不能解决的方法进行分析.
3. 挖掘运用
由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圆锥曲线与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如果把问题延伸到椭圆上,觉得意义不大.于是,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减的情况下,再燃一把火,推出三个习题加以操练.
(A)CM⊥AB (B)CM⊥CB
(C)CM⊥CA(D)CM⊥l
(A)-15(B)-9(C)-7(D)-6
[1]罗增儒,数学解题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