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喜 田娜 王金星 宋月鹏 赵法起 闫银发 张菡
【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内农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迅速发展,教学培养模式对人才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拟提出一种“三一三反馈”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第一个“三”代表培养模型的三个输入结点,教学模块是指:专业理论课程群、基础知识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实践模块是指:科研实战模块、企业实战模块和创业实战模块;“一”代表一个核心,即就是学生本身;第二个“三”代表培养模型的输出三个结点,包括就业模块、创业模块和升学模块。其中,输出模块和输入模块之间有反馈联系,通过对输出人才的评价,提出对输入层的改进意见,从而为整体提高人才质量提出新的培养模型。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 课程群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9-02
引言
近几年,实力较强的农业院校均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据资料显示,中国截至2015年有529所高校设置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中,农林类高校16所。由于市场需求大,每年农林类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在25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良好。从培养目的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着重培养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建筑智能化、电子与计算机等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分析与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创业思想的进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分布,毕业生去向主要分布在升学、就业和创业三个方面。其中创业模块的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恰恰印证和支持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施政思想。为配合电气工程类学生培养,该研究以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为研究对象,每个模块分为三个输入节点和三个输出节点,其中理论模块三个输入节点包括专业理论课程群、基础知识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其中实践模块三个输入节点包括科研实战模块、企业实战模块和创业实战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输出节点包括就业、创业和升学。通过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各个输入模块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反馈方式指导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践培训安排,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调查分析
研究通过已毕业电气工程学生的网络调查表为基础,调查收集山东农业大学电气工程类毕业生200人和在校生200人无记名调查表,具体调查表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中必修课程包括有电路原理、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工程、继电保护与微机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包括电气照明、智能弱电工程、变频技术、内外线工程、电气绝缘在线监测、电网规划等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包括电机设计、电气工程造价、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安全用电、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课程。科研实战是指参与到相关专业老师的研究项目当中,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设计、开发和分析任务;企业实战是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等时间,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设计等任务;创业实战是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兴趣,通过创办公司或者参加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实现对所学知识或者个人能力的展现。
本调查共向往届毕业生发放调查表200份,收回173份;向大二、大三在校生发放调查表200份,收回195份。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理论模块与输出三节点之间关系
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中,认为必修课程对就业、升学、创业有用的人数均达95%以上;认为限制选修课程有用的毕业生人数达94%,在校生人数近92%;认为选修课程有用的毕业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都超过90%。由此可见,理论模块的学习对未来就业、升学、创业是至关重要的,是适应企业、学校实际需求的必要条件,同时在校生对于理论模块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因此学院应进一步提高电气专业的理论模块授课要求。
实践模块与输出三节点之间关系
实践模块包括科研实战、企业实战、创业实战三个方面。科研实战对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有很好提升作用;企业实战对选择就业的学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使其到达工作岗位后更快适应新环境;创业实战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或者个人能力的展现,可为未来选择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锻炼平台。表2显示,有近96%毕业生和78%在校生认为科研实战有用,达98%毕业生和90%在校生认为企业实战有用,94%毕业生和55%认为创业实战有用,结果表明对实践模块的教学认知,毕业生和在校生有较大差异,毕业生的需求往往代表的就是企业的实际需求、实际市场需求,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强学院实践模块教育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就业、创业起关键作用。
反馈教学模型构建
通过对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的调查统计及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新教学实践模型。该套模型可依据往届毕业生数据挖掘分析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再通过反馈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改进。
教学模型和实践模型分别如图1、2所示,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升学三个输出节点的调查评价得到对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三个输入节点的反馈,再通过反馈形式提出对在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改进意见,最终实现了人才输出质量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娄素华,吴耀武,尹项根,罗毅,文劲宇,杨德先,孙海顺. “电气工程基础”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03).
[2]刘涤尘,向铁元,丁坚勇,徐箭,吴军.“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研究及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3]尹项根,罗毅,张步涵,吴耀武,文劲宇,娄素华,杨德先,孙海顺,段献忠.适应电气大类培养方案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建设思路[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S1).
[4]罗毅,尹项根,张步涵,吴耀武,文劲宇,娄素华,杨德先,孙海顺,段献忠.“电气工程基础”课程“3+3”实践教学模式[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
[5]张凤阁,马少华,刘光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06).
[6]智睿.浅议加强企业电气工程的管理[J].电子世界.2012(10).
[7]孙保华,李三照.电气工程中涡流引起的危害及防治[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6).
[8]段宝山.试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J]. 科技资讯. 2012(25).
[9]安菲.电气工程的施工协调管理与费用控制[J]. 无线互联科技.2013(04).
[10]杨烨成.如何加强电气工程类学生的能力培养[J]. 电工教学.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