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摆在了我们面前,虽然上《科学》课我感到很困难,但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有不少体会,主要是:1.科学有别于自然;2.科学课与生活相联系:3.实验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课 生活 实验 体验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5-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这一新鲜而时尚的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我现从事《科学》教学已经三年,给我的感觉是:上《科学》课实在“难、难、难”,课前若不认真备课,做到胸有成竹,课上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通过几次培训和自己对教学的执着,使我心理开朗了许多。要想上好这门课,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很多问题教材上没答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课后,还要填写实验表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实在是太辛苦了,只不过有喜有忧,有得有失,有付出有回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几点体会,现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科学有别于自然
科学和自然有联系,也有区别:
首先,从内容上看,它不仅综合了以往自然课的知识,还增加了以下知识: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环境与我们》);物理知识(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沉和浮》;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杠杆原理);地理天文知识(如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的《地球的运动》,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的《宇宙》;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等。
其次,克服了以往教学内容的“难、繁、偏、旧”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各章节的编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滴水穿石,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编排上往往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留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留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动脑解决,留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探讨交流。
再次,新的小学《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趣味隆和可操作性。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与致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议一议,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索,体验成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丰富头脑,全面发展。
最后,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发展,将来能立足于社会。
二、科学与生活相联系
新教材《科学》贴近了小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具、学具。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像科学家一样体验成功,同时服务于生活。如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知道了啤酒瓶或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装满,是因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烧水时,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因为水开后会溢出来;学习《时间在流逝》后,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知识;学习生物的多样性中《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要让学生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学习《环境与我们》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改善环境而努力。
三、实验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科学》教学中重视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学好《科学》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各门课程作好准备。《科学》教材内容新,形式多样,体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给老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老师们都非常怕上《科学》课,原因是备课难、上课难,准备实验器材更难,所以提倡各位《科学》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材料。为了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自制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器材,变废为宝,让《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使教学直观、充满乐趣,而不是纸上谈兵,空谈理论。如我和学生在上课期间一起自制小船、保温杯、水钟、生态瓶、太阳能热水器、小赛车、杠杆尺、造桥、电磁铁等等,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同时理沦联系实际,手脑并用,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让学生充分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观察,因为很多知识来自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世界。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爱科学实验课,但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具体做法是:以《放大镜下的晶体》为例说明:①实验前准备材料: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②实验中注意观察,掌握方法:让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晶体有什么不同;③指导分组实验,统一要求和个别指导相结合;④做好实验后的记录,探究结论的准确性。并且有的实验不能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终止,需要阶段性的、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是课堂的延续,必须打好持久战。最后,针对农村实验器材较少,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见识少的情况,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结合周边的自然条件进行教学,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过程,与生活相联系,上好实验课,提高教师素质,认识《科学》课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充分体现教材应有的价值。
作者简介:
包春华,普立完小,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