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荣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问题不仅是教师用于启发学生思维,也是促进学生探究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存在“满堂问”的现象,问题过多不仅没有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甚至还占用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研究课堂提问技巧对推进数学教学改革也就具有了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技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教师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重要方式,但因对问题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到位,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故而本文就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就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作简要分析。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一)问题脱离目标,多而针对性不强
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目的是借助问题而引导学生探究达成目标,如果问题脱离了目标,不仅占用课堂时间,还可能因问题太多而让学生疲于应付,影响学生的思维。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学中的提问为例,在导入环节用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而变成几边形,本来此时可直接问“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即可,但教学中问题设置为:1. 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2. 剪去一个角后变成了什么形?3. 此时的内角和是多少?4. 你知道9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时,学生还不明确多边形的概念,也不知道多边形内角和的求解方法,问题脱离了目标,且过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能陷于茫然之中。
(二)问题忽视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目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故而问题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教学中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设计,而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形成“有问无答”的现象。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某教师问题设计如: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那接下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学生一脸茫然)教师为引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形和性质的话题,继续追问“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你能猜出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吗?”(学生急于翻书)虽然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出来问题,但整个课堂气氛是较为沉闷的。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之间没有接触过程函数图像和性质,故而对问题也就难以回答。其实,在本课时中只需要直接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即可。
(三)提问后缺乏互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
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的,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但如果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没有进行指导和点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如上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出y=x,y=-x的图像后,问题如“图像的位置与K值有何联系?正比例函数中y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得出y随x的变化规律吗?”学生讨论后没有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并不明确自己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讨论活动流于形式。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后学生学生很难参与到问题探究中,除了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外,问题太突出,缺少情境作为铺垫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在提问前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情境来引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目标提问,问后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构建知识,而因学生的认知、理解等能力有限,问题提出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活动,还要及时进行点拨,这样方可更好地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构建。下面就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例,就数学课堂中如何根据目标提问和及时指导进行分析。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反映了角的平分线的基本特征,也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本节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其做法原理是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问题可如“怎样将纸片上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呢?”(学生可能用量角器,也可能用折纸的方法)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平分角的仪器可以平分一个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归纳得出用尺规作∠AOB平分线的具体方法,问“什么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吗?”(启发学生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如下图,在射线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猜一猜角的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合作证明并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师点拨并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如此,学生是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体验更加深刻,学习中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而提出问题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活动,此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还要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归纳,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点拨,采用精讲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新课程:中学,2015(7):92-93.
[2] 聂书静.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5(11)43-44.
[3] 叶娇云.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J]. 学园,2015(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