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彪
武胜外国语实验学校是2014年9月开始招生的一所民办学校,该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由于是一所新开办的民办学校,家长、社会对学校信任度不高,因而学校招生没有选择余地,凡是愿意来的学生统统接收,特别是初中部的学生,均是转校生,且大多是令原校教师“头疼”的学生,加之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较为复杂的特点,教育难度特别大,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呢?
【案例一】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初二(3)班学生:李伟民,男,16岁
班主任:余海燕
李伟明同学是初一时从重庆一所重点中学经学校老师介绍转入该班的一名学生,性格活泼好动,一开始学习积极性高,与同学也能和谐相处。可好景不长,第一次月考后,他身上的各种缺点逐一暴露:上课打瞌睡、爱吃小零食、说脏话。一开始班主任并不是十分在意,以为这是大多数孩子的通病,只是找他单独谈谈心,讲讲道理,他的态度也很端正,错误认识得快,但没过几天又恢复原状,班主任才意识到可能是对这孩子不够了解,与其舅妈(其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联系了解,才知道他转学的真正原因。
李伟明的父母在重庆经营家族企业,父亲身带残疾(驼背),李伟明是他们家族唯一的一个孩子,所以从小到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而养成了这孩子的诸多坏习惯。如他舅妈家除他外还有一个读小一的弟弟,每次回家后买了吃的他总是躲起来一个人吃,从不主动分享;好几次周末他借口出去走走却被他舅妈从网吧游戏室找回家。我通过了解发现他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4年前李伟明的幺爸添一男孩,自此家里所有人的关注度都给了他弟弟,对他也不再有求必应,这给孩子的心里填了一抹阴影,认为大家都爱小弟弟不爱自己了,所以这孩子经常趁上学或者放学时段把车费和生活费拿去网吧打游戏,钱不用光不回家,在这种情况下其父将原本该升入初三的他转到了我们学校。从我后来与孩子的聊天中感知,孩子对家人缺乏安全感,父母给他的感觉只有责骂没有爱。他曾给我坦言:有一段时间,他特别特别想去打游戏,半夜醒来他都有想翻墙出去的冲动。
教育对策:
1. 争取家长支持。班主任多次与家长电话沟通,使他们意识到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使他们意识到这个孩子很特殊,他需要他的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关爱。要求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经济上适当的支持外,还应该与孩子多在一起活动或交流,要经常给他鼓励,让他找到自信。
2. 用师爱感化他。因为李伟明同学是住校生,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不多,也因此导致他缺少父母的温暖,这时候,班主任就要伸出无形的爱心之手,给他特别的关注和关爱,弥补其家庭温暖的缺失。班主任要经常敞开心扉与他聊天,嘘寒问暖,周末时不时地给他带点水果、小吃等东西,两个月后,李伟明同学就能够较多地与老师交流了,脸上多了一些微笑,老师的担心也逐渐变少了。
3. 参与合作小组。班上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建立了6人左右的学生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并参与竞争,合作小组内互相关心和帮助,形成一个小集体,特意安排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带领李伟明同学,让他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和合作学习的乐趣,融入正常的学生生活中。
案例小结: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宽容,才能让学生更多的进步。多与家长联系,细致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案例二】 任性的孩子
初二(1)班学生:田贵文,男,15岁
班主任:冉丽蓉
田贵文同学因家庭情况特殊,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小与奶奶一起生活,其奶奶十分溺爱他,使他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在班上表现出十分任性,不仅不听老师的话,还经常和老师顶撞;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与同学发生纠纷。和他的父母多次电话沟通,但都没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奶奶事事都想代办,比如每天上学帮他背书包等。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原来田贵文同学的家庭是一个组合家庭,爸爸妈妈又忙于工作,他从小在奶奶的身边长大,无论有什么要求,奶奶都尽量满足他,父母每年回家也不过一两次,回家对他也是疼爱有加,可以说大人们对他是百依百顺,导致了他任性。
教育对策:
田贵文任性得让人接受不了,但是,作为他的老师,不能放弃他,如果不管他,长此以往,他就会成为一个为所欲为、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班主任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转化了该生。
1. 纠正家长的不当行为。通过家访和电话交流,向其奶奶及父母说明缘由,分析后果,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家庭教育的障碍。
2. 对学生晓之以理。抓住学生的心理,经常与他在一起,从而走进他的内心深处,让他接受老师、信任老师,如早中晚与他一起在食堂就餐,做一些随意的谈话等。然后让孩子认识到为所欲为的害处,用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会成为一个大家都讨厌的人,最终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待学生认识上有了进步后,就找机会和他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拟定具体措施。
3. 有意识地安排他参加各类活动(包括劳动)。凡是班级或者合作小组的活动,我都先和他交流,鼓励他积极参加,只有他参加我就寻找亮点表扬他,让他走进集体,学会宽容别人、尊重别人。此外,我还专门安排他参加必要的劳动,特别是打扫教室、寝室、校园的清洁卫生,我手把手教他与他一起劳动,鼓励孩子坚持干好,锻炼他坚持的品质。
4.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能与学生和谐相处了,能与家长做一些沟通和交流了,能尊重老师,比较喜欢劳动,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我相信,再过一些日子,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案例小结:
1. 初中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坏习惯甚至成人难以宽容的坏习惯,但“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用心去与学生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定会让学生有所转变。
2. 隔代教育是有问题的。这是留守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老师要付出许多,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矫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是有效的。
【德育工作反思】
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教育;也有人说,没有一颗包容学生错误的心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也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把每位学生都教育好。我说,做教师的基本素养就是充满爱心,富有包容心。试想,没有爱心,怎么面对我校这些问题较多且集中的学生呢;如果不适当包容他们的错误,怎能给他们进步的机会呢。
面对留守学生问题,我们教师和学校必须承担起指导监护人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以及矫正监护人(一般是爷爷辈)的不当教育方式的责任。只有家校有效配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有效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隔代教育多数是存在问题的,不是教育过度,就是教育不到位或者教育错位,因此,我们也呼吁学生的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想办法陪陪孩子,多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都有明显的变化,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指导和行为习惯引导跟不上,学生很可能迷惘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社会环境影响了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周边都是低头族、手机党;未成年人进网吧屡禁不止,学生可以通宵达旦在网吧上网而不上学,网络游戏、死亡游戏、真心大冒险游戏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因此,教育需要社会、社区、司法机关等的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长期有效,发挥正面的作用。当社会环境还有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地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了。如我校就将对学生使用手机做了明确规定;对学生上网做了制度规定,学生相互监督,教师强化管理、不间断追踪学生生活和活动轨迹;开设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邀请专家定期举办问题学生教育对策的讲座和青春期教育讲座;定期开展学生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总体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只要我们每个教育者都“用心”思考教育、“用心”教育学生、“用心”解决教育的问题,我想,我们教育人一定会体验到快乐的,也一定会有收获的。